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許多行業都逐漸用機械取代人手,而更讓人傷感的是,許多傳統行業也因此而消失。例如以前在農村經常看到的「閹雞」師傅,現在幾乎看不到了。
因為閹割過的雞肉質比公雞的肉質更嫩,而且閹雞比公雞吃得少長得快還能省下不少飼料錢,正因閹雞能一舉兩得,所以閹雞師傅就因運而生了。
小刀、小剪、小鉗、鑷子這些簡單的工具就是閹雞師傅的賺錢工具。
把公雞的雞毛一撥,在雞的右腰切開一釐米的口子。切開以後用鑷子兩頭帶鉤的鐵弓,把切口架成一個口子方便等下的閹割。
接著用麻線或鐵絲,伸進去把雞的兩個生殖腺磨斷,也就是雞的睪丸,廣東人通常叫雞子,然後把雞子勺出來就行了。
之後再重複一次上面的步驟,將另外一顆雞子取出來,從此世上又多了一隻太監雞。
閹完雞之後就掰開雞的嘴巴,灌上幾滴獨門配製的消炎水,就連傷口不需要縫,因為雞本身有傷口癒合快的功能。
整套的閹割動作「快、準、狠」一氣呵成,有豐富經驗、手法好的師傅雞的傷口連血都不會出。
一般來說閹一隻雞大概只收幾塊錢的「手術費」,一天下來只能賺個幾十塊,但其實除了收「手術費」那些切下來的雞子,也是歸閹雞師傅所有。
市場上雞子已經賣到100元/斤,手腳麻利一點的閹雞師傅一天下來賺個百十元是沒問題的。
同大多數瀕危的老行當一樣,閹雞技藝沒有專門的培訓,全是靠師承傳授,不過現在基本上沒有年輕人會學,閹雞這個行業或許將逐漸消失。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