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湖南常德的一個小鄉村。小時候家裡都會養雞,每到小雞長到二三個月大,開始出現雄性特徵時,我們就會喊來村裡的獸醫幫忙閹雞。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年帶著老婆孩子重新回歸農村生活,依舊養了一群雞。眼看小公雞長出了小雞冠,開始試著啼叫了,老媽提醒我,是時候了閹割了,數一數居然有十一隻小公雞。於是請來了村裡的老獸醫,老師傅已經七十七歲了,依然寶刀未老,閹割起小雞來,手法嫻熟,幾乎一分鐘一隻,很快就閹割完了八隻小公雞。

閹雞在我們家鄉叫「線雞」,咱們農村人養雞為什麼要閹割小公雞呢?
第一,公雞好鬥,富有攻擊性,活動能力強,而且喜歡欺負母雞。公雞多了不好管理,所以農戶們一般都只留兩三隻公雞配種。
公雞好斗大家應該都知道,以前農村沒有電視和手機時,農村人還會以觀看公雞鬥架來取樂。甚至有些人還會專門訓練公雞,參加鬥雞比賽。記得以前還看過一部叫《鬥雞》的電影,講的就是一位老人帶著他的公雞去參加鬥雞比賽。

第二,公雞閹割之後會變得比較溫順,活動強度會減弱,公雞可以長得更快,更大,更重。
閹割後的公雞一般都能長到六七斤,我堂爺爺閹過的公雞裡最大的一隻長到了14斤。

第三,沒閹割的公雞肉質比較粗糙,口感都不如母雞好,而閹割後的公雞,內質會變得更嫩更細膩,味道和口感都會大大提升,可以和母雞相媲美。
我姐夫海南那邊每年家裡都會養很多閹雞專門用來做白切雞,是海南的一道特色美食,吃起來味道非常不錯,大人小孩都愛吃。
第四,閹割後的公雞營奍價值更高些。
閹雞肉是"白肉「中的代表,營養比較豐富。更因為閹雞肉中含有牛黃酸,常常吃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老人吃能改善心腦功能,小孩吃能夠促進智力發育,所以閹雞肉老人小孩都可以吃。
第五,公雞我們在我們家鄉被稱為發物,在吃法上是有比較多的禁忌的,如果身體有舊疾的吃了後容易引發疾病,而且容易上火,所以吃公雞的時候要注意,有舊疾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但是閹雞就沒有這麼多的禁忌,反而很適合大病初癒的人用來補身子。
第六,我們一般選擇小雞長到三個月,剛剛開始出現雄性特徵的時候進行閹割。因為這個階段的小雞的睪丸比較小,大約只有米粒那麼大。技術好的師傅開個很小的口就能把睪丸取出,傷口能很快癒合。公雞成年後也能閹割,而且更容易閹割,這時候睪丸長大了,閹割要割比較大的口子才能把睪丸取出,對雞的傷害相對比較大。而且農村閹雞主要目的是讓雞的肉質更嫩,長大了後閹割達不到這個效果。
公雞閹割術後恢復和護理
我們村的閹雞師傅枝術非常好,閹割的傷口只有一公分左右,在閹割的整個過程是沒有留一滴血的,所以小雞的愈後都不錯,傷口在三四天之內差不多就癒合了。

大部分小雞術後會出現脹氣的現象,在閹割部位上方的皮膚裡有氣體,這個部位的皮膚會像氣球一樣被氣體脹得鼓起來,看上去像個亮亮的泡,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毛細血管。

小雞脹氣比較嚴重的,就需要我們農戶自己處理一下,找根針把氣泡處的皮膚刺破幫小雞把氣體排出來。因為閹割手術之後,小雞皮膚的癒合速度比肌肉快,當皮膚癒合後肌肉還沒癒合時,氣體就會充斥在皮膚得肌肉之間。形成氣泡,肌肉癒合後氣體也不能很快的被吸收,所以嚴重的就需要我們幫忙放氣,不嚴重的可以讓小雞自己恢復。
對於這個術後脹氣的問題我們的師傅術前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去避免,術後除了刺破皮膚排氣,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好的辦法,歡迎大家來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