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何「在農村很多公雞會被閹」,有哪些好處?聽聽老農是怎麼說的
小編在農村長大,經歷過一家一戶的養雞模式,農村人喜歡養雞,家家戶戶都有那麼幾隻母雞和公雞,母雞一群,公雞留個把做種,家裡要是已經有了「做種公雞」,而在過去每年四五月份,閹割匠就活躍在農村,這個時節正是他們賺錢的好機會,農村人會把剛剛長出雞冠的小公雞閹割,被閹割過的公雞我們本地叫作線雞。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何在農村很多公雞會被閹呢,有哪些好處呢?為此,小編專門諮詢了家裡養雞的老農,接下來我們聽聽老農是怎麼說的。
首先,在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公雞在閹割之前很富有攻擊性,活動能力很強,而且容易跑丟,這些雞之所以愛跑,主要是去找母雞,說起找母雞,這公雞老厲害了,一個村可能一隻大公雞就能讓所有母雞受孕;並且往往把餵它的飼料很快消耗掉,而且肉質很差,並且還會導致養雞成本高,閹雞就是為公雞實行絕育手術,而閹割過的雞會性情大變,甚至可以代替母雞照顧小雞,生長速度更快一些,而且肉質也更嫩,完全沒有了公雞肉質的羶腥味。
其次,在同樣的飼養條件下,一個育肥期閹割過的雞要比沒閹割的雞多長肉0.5千克以上;而且閹割之後,它們就不會找母雞配種,減少母雞的負擔。要不家裡這麼多公雞,又沒多少母雞,應付不來。並且,在我們本地,線雞的價格比普通公雞每斤高出十塊左右,故大多選擇將公雞閹割,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然而,當能分辨出公母的時候雞已經養了不少日子,扔掉可惜;殺了吃太小。於是,「閹雞」這一行當應運而生。那麼,被閹割的公雞何時摘除睪丸最適宜呢?一般的標準是公雞開始啼叫一個星期後為最適宜閹割摘除睪丸。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在問公雞被「閹」了,如何與母雞進行交配呢?其實雞是卵生動物,母雞排出的卵,就是我們說的雞蛋了,與公雞並無多大關係, 就像女性每個月的定期排卵行為一樣。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下蛋的本能,恐怕是它們祖先傳下來的。所以母雞不和公雞交配也會下蛋,只不過下的雞蛋是不能孵化成小雞,現在我們吃的雞蛋大多都是沒有交配的母雞下的雞蛋。所以,想要母雞下蛋多,主要還是飼料餵養的好,建議各種飼料互相搭配,多餵常喂,每天餵三、四次,就可以促使母雞多生蛋。
綜上,閹割後的公雞,更容易管理,可以更快地育肥,也能更好地改善肉質,提高經濟價值,所以規模養雞,必須為公雞去勢;但現在農村閹雞的這門手藝,丟的差不多沒了,咱們家的土雞找人過來閹雞,都得走到隔壁村去請人。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最後對此你還有什麼不同見解和疑問?歡迎留言交流,點讚和轉發!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