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澀」感的茶,都是不好的茶嗎?

2020-12-19 騰訊網

■ AUTUMN

很多人喝茶,僅憑一口,就妄下定論。入口苦澀,他就覺得這不是好茶,這是冤枉了茶的「苦澀」。

事實上,懂茶的人往往不會憑藉茶的苦澀度來判斷茶的好壞。茶的苦澀味只不過是茶的一種本味,從來都存在,但從來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

帶有「苦澀味」的茶,不一定是不好的茶,往往還是好茶,這是因為茶葉苦澀味的濃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澀味物質的多少所決定。茶葉的苦味物質,主要有:咖啡鹼、可可鹼、茶葉鹼、花青素類、茶葉皂苷、苦味胺基酸及部分黃烷醇類。

茶湯的苦味常常與澀味相伴而生,在茶湯的滋味結構上佔主導地位。茶湯中的生物鹼與大量兒茶素類物質形成氫鍵締合物,在兒茶素類和咖啡鹼相對含量都較高的茶葉中,茶湯濃醇鮮爽,是優質茶葉的表現。

茶葉的澀味物質,主要有茶多酚類、醛、鐵等物質,其中兒茶素類尤為重要。脂型兒茶素苦澀味較強,它在芽葉裡的含量遠遠高於粗老葉片。

正常情況下,採制幼嫩一芽一、二葉的茶品,其苦澀味比採制一芽三、四葉的厚重得多。所以,帶有「苦澀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級別的茶品。這亦是中低檔茶滋味比較淡薄的原因。

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陳香顯露、苦澀味低淡的,必是陳年老茶,是茶葉長期存放後,苦澀味物質大量降解、轉化消失使滋味變得醇和的結果。

當然,也有其他原因造成茶的苦,採摘病蟲危害嚴重的原料製成的茶葉,苦澀味往往比正常芽葉重,甚至出現「惡苦」、「腥臭」。這樣的苦和茶本身有的那種苦味,是完全可區分的。

同樣,無論茶質優劣,澀的存在是茶葉「與生俱來」的。茶之澀主要是由茶多酚類(主要是兒茶素、酚酸、縮酚酸等物質)、醛、鐵等物質對人的味覺作用的結果。儘管人們總是把苦與澀相提並論,但澀與苦仍然分屬於不同味覺。

澀是一種給人感受甚強卻難以言表的東西,在味覺世界中佔據著特殊位置。它不是「麻」卻略有「麻」意,並非苦而與苦相近,澀味像吃青柿子一樣,與滑潤呈相反狀態,具有收斂作用。

澀,在茶的諸味中常常處於不受待見的地位,甚至不及苦。苦尚可清火解毒,有所謂「良藥苦口」之說。而澀則令人難以下咽,味何以堪?所以茶人們製作茶品時,往往為祛除澀味而竭盡努力。

在茶葉製作中的「殺青」環節,溫度不夠或時間不足會造成茶葉具有較重的「青澀味」,普洱茶經過一定時間的貯藏陳化,經過氧化聚合過程,茶湯的澀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澀的茶不一定是壞茶,但苦澀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澀其實可以說是茶葉內含物質豐富的證明,苦澀化得快,證明制茶工藝好,是好茶。

所以,你可千萬別冤枉了茶的苦澀,反而要懂得鑑賞與分辨它,這樣才不會錯過了那些好茶。

相關焦點

  • 無論巖茶、普洱茶、白茶,香清甘活才是好茶的標準,澀就不是好茶
    這種感覺,是不好的。澀味重的茶湯,為了不讓它背上「澀」這口鍋,於是美化了它。故而,為了讓茶能賣得出去,為了讓人能接受這股不太美好的味道,人們修飾了「澀」,改成「砂粒感」,「顆粒感」這些性別模糊的字眼。從貶意,改為中性。從此挽救了一款茶。
  • 茶,為什麼會澀?
    現在回想起來,柿子的味道,就是東躲西藏,在冷風中吃完還要檢查衣服和臉上,確定沒有帶幌子回家的那種偷吃的心驚膽跳。有一次,一粒柿子塞在包裡,忘記取出來了,到了晚上整理書包,發現壓在底下,裂開了大嘴,汁液湛出來,把書本的角落都沾溼了。嚇得她用紙巾擦拭了半晚上。
  • 武夷巖茶的澀感,與收斂性,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而其實,這只是茶農、商家對「澀感」的一種美化說法罷了。 甚至那種讓你難忘到想逃跑的麻澀感,茶商還是面不改色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曰,「看看,這款茶的收斂性多強勁啊,要不是生長在巖壁夾縫裡的茶樹,是出不了這種收斂性的!」 「巖壁夾縫裡的茶都是這樣又苦又澀又麻嗎?」有人忍不住捋了舌頭問。
  • 茶葉「會苦會澀」,是誰的錯?怪茶葉本身麼?其實都是制茶師的錯
    經常說一句,茶葉帶苦澀不一定不是好茶,但化不開,一直停留在嘴裡的苦澀,就一定是不好的茶。從制茶的角度來說,制茶師傅的目的:無非就是體現出茶葉的特徵,讓茶葉更香,滋味更好,喝起來口感更加柔和,儘量隱藏茶葉的「苦澀」感(弱化茶的苦澀),這就是制茶師傅的目的。小周喝茶經常以一口定論茶葉的好壞,只要入口會體現強烈的澀感,這絕對不是好茶,至少從工藝的角度來說,這茶就沒做好。
  • 買到的茶很「苦」?是買到了「垃圾茶」嗎?還不知道的別說你懂茶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最近買到一款茶,喝下去覺得很苦,他覺得是被騙了買到了不好的茶,但是又有人告訴他:"不苦不澀的茶不是好茶",所以他就很疑惑,茶有"苦澀味"到底好不好,我們來聊下這個話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茶是由什麼味道構成的,能喝到嘴裡的茶味啊,其實是苦、澀、鮮、甜共同作用的結果。
  • 老茶客透露,茶不苦不澀的秘訣都在這裡!
    有句話叫「不苦不澀不是茶」,苦澀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稱茶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證的。 但是品茶的人肯定不是在品嘗苦澀,而是在品嘗茶帶來的鮮爽味、甜味、回甘生津,體驗茶湯對味蕾的衝擊。 茶到底應不應該有苦澀味?「好茶」到底應不應該有苦澀味?
  • 巖茶有澀感,是因為還沒褪火?拜託,茶湯的澀感是茶多酚引起的
    喝到發酸的茶,拎出武夷酸出來說道。遇到異常苦的茶,硬說有苦才回甘。現在嘗到澀到麻嘴的茶,就將「沒褪火」搬出來做擋箭牌。可問題是,人家新茶雖然沒褪火,但也不願意背這黑鍋啊。茶湯的澀感重,和巖茶的火沒退乾淨,明明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去。
  • 有些茶為什麼會有澀味? 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
    澀是什麼?百度搜一下,就會知道澀是一種使舌頭感到不滑潤不好受的感受,如果不太明白是什麼感受,吃一   原標題:有些茶為什麼會有澀味? 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     常常聽市場裡的人說,今年的茶比往年澀一些,到底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呢?澀是什麼?百度搜一下,就會知道澀是一種使舌頭感到不滑潤不好受的感受,如果不太明白是什麼感受,吃一下生柿子就了解了,澀就是那樣的一種不滑潤的感受。     喝茶為什麼會讓人產生這種感受呢?
  • 保存3年的白毫銀針味道「澀」正常嗎?教你怎樣區分收斂性和澀感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佳品,茶湯清澈明亮,茶香清新淡雅,茶味較為清淡。大多數茶友都知道,隨著歲月的沉澱才能漸漸地喝懂了老白茶,喜歡喝老白茶的茶友,大都是成熟的成功人士,不浮躁、不顯露、不迷失,對世間的沉浮一笑而過。
  • 你泡的茶又苦又澀,都是因為這幾點
    茶的苦澀之味過重,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一、茶葉內質:茶葉中含有的咖啡鹼、茶葉鹼、可可鹼、花青素類、苦味胺基酸、茶葉皂苷、苦味胺基酸及部分黃烷醇類等數種物質,是構成苦澀之味的主要成分。所有的茶類都含有這些物質,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是什麼茶類,什麼茶種,都是苦澀的。
  • 茶葉都是又苦又澀?這種茶卻味道甘甜,夏天喝一點,清熱排毒
    相信在不少人看來,茶葉都是帶點苦澀感的,不知有多少人和小編一樣,從小就更偏向於喝白開水,喝茶味道較為苦澀,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茶也有甜的。對於茶類愛好者來說,每一杯茶都值得品味,有人曾說,茶有五味,有苦有澀有酸,有甜有鮮,如同人生。
  • 好茶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濃厚,回味和協調感
    茶是苦的,苦中帶澀,甘甜回味茶要苦得讓人舒服,才是好茶有人說越苦的茶,內含物質越豐富,對人體越有利,那麼對於人體而言是不是茶越苦越好?喝過茶的朋友們都知道,茶是苦的,苦中帶澀,甘甜回味。每種茶的茶性不同,苦澀程度自然也不同,可是為什麼有的茶喝得讓人覺得很舒服,有的卻苦得讓人難以下咽?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問題!帶有苦澀味的普洱茶往往是級別較高的茶品?
  • 不苦不澀不是茶,那喝到入口即甜無苦無澀的普洱茶難道是假的?
    ,甚至大多數小白在不知道何種情況下被灌輸了「不苦不澀不是茶」的理念。等他們喝到一款,香高綿揚無苦無澀的茶,頓時會覺得這個茶是假的吧,一定加了添加劑,怎麼可能有茶不苦不澀,生津回甘還這麼好。今天北辰就和大家來論一論普洱茶中的「苦茶系」和「甜茶系」,揭穿一下那些誤導新手的普洱茶言論。
  • 入口甜≠回甘≠茶好?這些喝茶的錯覺,讓你錯過多少好茶!
    剛開始喝茶不久,尤其是喝普洱茶的人,大概都會有「甜就是回甘,澀味就是收斂感強」的感覺,且回甘和收斂感也都是好茶的品質體現。茶友常將回甘和甜混淆,同時認為有澀感的茶就說明收斂性好,這是日常品茶時最容易出現的錯覺,會影響你對好茶的判斷。
  • 讓自己識茶懂茶,難嗎?
    其實如果真的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來一點閒暇的時間,學習茶文化,領略茶知識,不僅可以讓你的人生境界得到提高,也能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學習到一些知識。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不同,對茶的學習認識也是各有千秋,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在茶飲中不止於學習與茶相關的知識,也能得到很多透徹的人生真理。
  • 怎樣快速知道茶不好,不好在哪
    好的茶一模一樣,不好的茶各有各的不好。在我們接觸一款茶的時候,如何快速的知道一款茶的不好,不好在哪些方面?一、看茶眼睛是我們接觸茶葉的第一器官,那麼我們怎麼看出一款茶的不好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審評茶葉原料的時候,看的茶葉條索、色澤、整碎等等,是不是感覺很複雜。其實我們看茶只要看看就好,因為看不出什麼來,圖片可以p,色澤就不準了。所以「看好就是好茶」在這裡還是對的。因為我們要看茶葉的不好,哈哈。
  • 苦是「紳士鬼」,澀是「流氓鬼」 茶中令人皺眉卻又必不可少的味
    苦與澀便是典型代表。因此,有人把茶湯中的苦味比作「紳士鬼」,而澀味是「流氓鬼」 。有這兩種滋味在茶湯中,總是讓飲者不禁皺眉。先來說說「紳士鬼」——苦味的來由,且為什麼他是「紳士」呢?一般來說,茶湯中的苦味來源於茶葉中所含的咖啡鹼。
  • 煮一口好喝的茶不能不知道的三大要點,煮不好,茶湯可能又苦又澀
    從優雅含蓄的衝泡,到粗獷古樸的煮茶,如同煲湯,最是講究慢工出細活。懂行的茶友都知道,煮茶重在煮,但不是煲,更不是熬。如此,煮茶毋須大火烹煮,也不必文火慢燉,而是在火候與出湯節點上尋找最佳的平衡點,講究的是恰到好處、細水長流。
  • 這兩步沒有做好,巖茶喝起來會有澀感,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
    「澀」,您會覺得舌頭上起了許多小顆粒,凹凸不平,用上顎感受一二,不平滑,似乎能把上顎磨掉一層皮,十分難受。「澀」,又似舌頭表面覆蓋上了一層薄膜,舌頭無法正常地呼吸,就連感受滋味,都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巖茶會有澀感,與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 紅茶小課堂|不苦不澀不是茶?生活已經夠苦了,別為難自己
    「茶都是這麼苦的嗎?」「又苦又澀,實在是愛不起來。」老茶客總念叨著:「不苦不澀不是茶」,卻不知道,這句活有多麼令新茶友望而卻步如果沒有人引導,很多人就會因為一口苦澀的茶而永遠不會對茶感興趣,平白錯過了了解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