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泡的茶又苦又澀,都是因為這幾點

2020-12-19 承藝茗茶文化

茶有苦澀之味很正常,但有時茶的苦澀之味,如同「狗皮膏藥」,在嘴裡久而不散。這苦澀之茶一喝,眉頭緊皺,沒有細品直接吞咽下肚,恰似喝中藥,不過這茶可沒有良茶苦口一說。

茶的苦澀之味過重,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茶葉內質:

茶葉中含有的咖啡鹼、茶葉鹼、可可鹼、花青素類、苦味胺基酸、茶葉皂苷、苦味胺基酸及部分黃烷醇類等數種物質,是構成苦澀之味的主要成分。所有的茶類都含有這些物質,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是什麼茶類,什麼茶種,都是苦澀的。

俗話說「不苦不澀不成茶」,苦味與澀味通常都聯繫在一起,其實苦味與澀味是兩種物質。苦味是味覺上的感受,而澀味準確來說應該是澀感,是觸覺上的感受。

茶葉中呈現澀味的主要物質是多酚類物質,例如兒茶素、酚酸、羧酸等,兒茶素類物質是構成茶葉澀味的主要成分。

茶葉根據製作工藝分為六大茶類,每種茶之間的物質含量不同,例如綠茶的茶多酚物質含量較多,所以綠茶相較於別的五大茶類苦澀之味重一些。總的來說,苦澀之味,是多種物質的結合味道,物質含量不同,導致茶葉的苦澀程度不同,這也是每種茶的特徵,如果物質含量都一樣,那所有的茶都是一個味兒。

二、茶葉的嫩度:

上面提到,兒茶素類物質,是形成苦澀味道的主要成分。越嫩的茶葉中,兒茶素類物質的含量越高,所以講究茶芽「嫩」的綠茶最苦澀,每年的春季是綠茶的季節,早春的綠茶,也就是明前茶和雨前茶,「貴如金」的明前茶鮮爽滋味最強,苦澀滋味則較重。口糧茶的雨前茶鮮爽滋味稍弱,苦澀之味更重。

春季過後,茶葉生長至成熟,甚至粗老,這時茶葉的苦澀物質含量較少,其他物質含量會上升,例如形成甜味的物質,所以用成熟、粗老葉片製成的黑茶、紅茶、烏龍茶等茶類苦澀滋味淡。

當然也有例外,夏茶也有非常苦澀的。茶葉物質的含量,會受到多方因素影響,例如土壤、光照、氣溫、製作工藝等。舉個例子,以日本為例,日本傳承我國唐宋時期的蒸青綠茶做法,品飲過蒸青綠茶的朋友知道,蒸青綠茶苦澀之味特別重。苦澀的味道大家都不喜歡,為了減輕茶的苦澀之味,我國老祖宗發明創新出了炒青、烘青綠茶的製作方法。而日本只能在茶樹生長環境上下功夫,用遮陽布包裹茶樹,減少陽光照射,這樣的茶葉製作成茶後,可以大大減輕苦澀之味。

氣溫高,多光照,生長環境不合適,茶樹的茶芽會快速生長,容易老化,茶葉中含有的胺基酸、維生素等等物質為了滿足茶葉生長,消耗巨大。另一方面,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等物質則會增加,咖啡鹼、茶多酚這類苦味成分含量過高,自然茶葉的苦澀之味太重。俗話「高山出好茶」,便是這個原因。高山雲霧繚繞,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光照少,所以茶葉的滋味更好。

三、製作工藝:

茶葉根據製作工藝可以分為六大茶類,不同的製作工藝會嚴重影響茶葉的物質含量。以綠茶的殺青工藝舉例,根據殺青工藝方式不同,綠茶可以分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與曬青綠茶。殺青工藝是用高溫減緩酶的活性,遏制茶葉發酵,蒸青這種殺青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茶葉的物質,減少破壞,但成茶後香氣不高,苦澀滋味重。炒青和烘青時的溫度很高,破壞酶的活性,同時也去除了茶葉含有的中低沸點物質,成茶後香氣更高,同時苦澀之味更少。蒸青綠茶被淘汰也是自然。

殺青時溫度過低,綠茶的青草味無法去除,會更為苦澀。

茶葉含有的多酚類化合物是造成澀味的主要物質,這些物質與發酵工藝緊密相關。六大茶類中除了綠茶是無發酵茶類,其他五類茶都有發酵工藝,程度不同而已,白茶、黃茶是輕發酵茶類,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類,紅茶是全發酵茶類,黑茶則是後發酵茶類。綠茶最苦澀,白茶、黃茶苦澀味較少,烏龍茶輕微苦澀,紅茶和黑茶苦澀不明顯,甚至沒有。

所有茶葉的最後一道工序都是乾燥,無論是炒幹還是烘乾,如果溫度過高,茶葉也會糊掉,這樣的茶在衝泡時會出現焦糊的味道,有苦的感覺。

每一道制茶的工序,都會對最終的成茶造成一定的影響,細節很重要,細節不到位,茶的質量必要會受到影響。除了苦澀之味,還有別的氣味和味道。

四、存放不當:

茶葉很嬌貴,抖動,外壓,都會使茶葉破碎。破碎的茶葉衝泡時,與水的接觸面過大,物質浸出過快,導致茶湯濃度過高,苦澀之味自然會變重。像袋泡茶用的均是碎茶,衝泡出湯速度快,但耐泡性極差。

存放環境不當,陰暗潮溼,使得茶葉含水量過高,最終導致茶葉變質發黴,變質茶已經不能再喝,對身體健康不利,衝泡後有種噁心的苦澀味和一些異味。

五、衝泡方法:

衝泡時的茶水比例要合適,茶葉放的太多或者注水太少,導致茶湯過濃,苦澀味自然會重一些。衝泡時的量沒有標準,喝茶久了,根據自己的口味變動即可。

除了茶水比例,還有衝泡時間,平常飲茶常用玻璃杯,根本沒有茶水分離一說,一直喝到徹底沒味,才會換下一批茶葉。熱水入杯,衝泡數秒後將茶葉與茶湯分離,這樣可以控制茶湯的濃度和滋味,也可以提升茶葉的耐泡度。麻煩是麻煩了些,不過這樣出來的茶湯味道是非常好的。

水溫過高也會造成苦澀味重,溫度越高,茶葉物質浸出速度越快,所以,溫度越高,衝泡時間要適當縮短。

常常有人說,衝泡水溫不能太高,對茶葉不好,其實不然,在高溫下,茶的香氣更高,出湯更快,茶葉的瑕疵也更容易暴露。但要注意,衝泡時茶杯不要蓋蓋子,不然會有一股水悶味。

苦澀之味過重的茶可不是好茶哦。

相關焦點

  • 茶又苦又澀?你是不是對它有什麼誤解
    新來的小姐姐拒絕了貝葉親手泡的茶。細問之下,她道出童年陰影:爺爺泡的茶,真沒有一種味道叫做家,而是又苦又澀。長大後,她都對茶敬而遠之。又苦又澀,可能是大多數80、90後對茶的初印象了。老一輩人習慣用大茶缸泡一整天,一杯可以喝好久。
  • 紅茶如何能泡又濃又不苦?看完你就知道了
    紅茶如何能泡又濃又不苦?看完你就知道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喝茶,尤其是紅茶,但是紅茶如果有一些細節如果沒有把握好,那就會變的又澀又苦的,想要讓紅茶泡好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其中的小細節吧!一、關於茶葉的量,茶葉跟水的比例也是很重要的,泡一壺茶到底要多少的茶葉呢,一些泡茶高手可以根據茶葉的幼嫩,緊合程度,來確定究竟要抓多少的量,這個很需要經驗的,新手的話,還是建議使用小稱來確定要多少量哦,還有泡茶需要心平氣和,這樣方可泡出好茶。
  • 別這樣泡紅茶,又苦又澀!
    紅茶的泡法跟其他的茶有所不同,想要泡出嫩滑而不苦澀的紅茶是很看泡茶功底的。紅茶具有很好的養生功能,暖胃又暖身,在春季大家應該多喝些紅茶。不過,要是想衝泡出口感美味的紅茶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而且衝泡紅茶特別的考驗一個人的泡茶功力。
  • 這就是你泡茶又苦又澀的原因
    但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喝的綠茶感受不到鮮爽與清新,只感覺又苦又澀?這種情況一般只有兩種原因,一是茶不好,二是你泡不好。茶不好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綠茶中的春茶一般只要製作工藝沒有大問題,品質不會太差。又苦又澀的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在泡茶時候出現問題。
  • 老茶客透露,茶不苦不澀的秘訣都在這裡!
    有句話叫「不苦不澀不是茶」,苦澀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稱茶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證的。 但是品茶的人肯定不是在品嘗苦澀,而是在品嘗茶帶來的鮮爽味、甜味、回甘生津,體驗茶湯對味蕾的衝擊。 茶到底應不應該有苦澀味?「好茶」到底應不應該有苦澀味?
  • 帶「澀」感的茶,都是不好的茶嗎?
    入口苦澀,他就覺得這不是好茶,這是冤枉了茶的「苦澀」。 事實上,懂茶的人往往不會憑藉茶的苦澀度來判斷茶的好壞。茶的苦澀味只不過是茶的一種本味,從來都存在,但從來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
  • 如何認知茶葉中的苦與澀
    所謂良藥苦口,那麼茶葉中的苦是我們常識裡藥物的那種苦嗎,人人都說茶葉好,對於茶中的苦澀味我們該如何解讀呢,那麼今天我就從多方面對這個常見問題做個詳細的解讀,但願大家對茶有更深的認識。比如說,如果說覺得某款茶很苦,這就說明茶葉中所含的生物鹼佔茶湯中的主導位置。據小編了解,雲南勐海茶區布朗山老曼峨村的曬青毛茶,滋味就特別的苦,通過專家研究後證明,發現老曼峨的所含苦茶鹼特別高,而苦茶鹼便是生物鹼中的一種。當然老曼峨這只是一個特例,大部分茶葉並不含苦茶鹼。
  • 「原創」普洱茶:了解茶葉苦與澀,人生如茶!
    有句關於茶的話在網絡上被大肆宣傳,「人的一生好比是茶,開始是又苦又澀,然後是得來的甜,最後是不可限量的回甘。」看似像是歷經風霜的人生頗有哲理,可這句話被用作是某款特定普洱茶的代言詞來說卻是有些牽強。普洱茶的苦,很正常,來源於茶葉的茶鹼,這種苦分為好多種,正常的有兩種,一是高山苦,二是林子苦,這兩種都是片區的特點,但之所以為正常,是因為這兩種苦由茶本身而生,又瞬苦即化,很多片區都會有這種感覺。再者,有種味似黃連而且久久化之不去的苦,這種苦是化肥所致。
  • 你泡的茶為什麼那麼苦,原因在這裡!
    跟很多飲品一樣,茶葉也有多種口味,酸、甜、澀、苦,這是因為茶葉的製成過程中,影響口味的因素很多。1、生長環境茶樹的生長環境對茶葉的味道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夏季的茶會比春天的茶更苦,這是因為夏季茶葉生長旺盛,茶葉中的生物鹼、茶皂素等含量比較高,而這種物質本身是一種苦的東西,它與茶葉中的一些胺基酸
  • 紅茶小課堂|不苦不澀不是茶?生活已經夠苦了,別為難自己
    有一些人不愛喝茶,總有一個理由是因為:「太苦了」。「茶都是這麼苦的嗎?」「又苦又澀,實在是愛不起來。」老茶客總念叨著:「不苦不澀不是茶」,卻不知道,這句活有多麼令新茶友望而卻步如果沒有人引導,很多人就會因為一口苦澀的茶而永遠不會對茶感興趣,平白錯過了了解茶的機會。只要了解了茶為什麼會苦澀,茶的苦澀就沒有那麼令人生厭了。那究竟為什麼茶會苦澀呢?難道茶就只有苦澀一種味道嗎?
  • 不苦不澀不是茶,那喝到入口即甜無苦無澀的普洱茶難道是假的?
    ,甚至大多數小白在不知道何種情況下被灌輸了「不苦不澀不是茶」的理念。等他們喝到一款,香高綿揚無苦無澀的茶,頓時會覺得這個茶是假的吧,一定加了添加劑,怎麼可能有茶不苦不澀,生津回甘還這麼好。今天北辰就和大家來論一論普洱茶中的「苦茶系」和「甜茶系」,揭穿一下那些誤導新手的普洱茶言論。
  • 茶葉「會苦會澀」,是誰的錯?怪茶葉本身麼?其實都是制茶師的錯
    「苦澀」奶茶的本味,從來都存在,愛喝茶的或者不愛喝茶的,很多都聽說過這一句話,其實讓茶體現出「苦澀」味,不是茶的錯,而是制茶人的錯。從制茶的角度來說,制茶師傅的目的:無非就是體現出茶葉的特徵,讓茶葉更香,滋味更好,喝起來口感更加柔和,儘量隱藏茶葉的「苦澀」感(弱化茶的苦澀),這就是制茶師傅的目的。小周喝茶經常以一口定論茶葉的好壞,只要入口會體現強烈的澀感,這絕對不是好茶,至少從工藝的角度來說,這茶就沒做好。
  • 飲茶冷知識:所有的茶都是苦的嗎
    不少年輕人不愛喝茶,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茶很苦。其實咖啡也苦,純黑巧克力也苦,為什麼年輕人對於茶的苦這麼敏感呢?所有的茶都是苦的嗎?其實茶葉的苦味與茶葉的成分有關。多酚類更高,因此大葉種茶比小葉種茶會苦澀一些。比如雲南的大葉種野生紅茶,或者大葉種普洱茶,就會比福建的金駿眉類的小葉種紅茶苦澀。但是大葉種茶更耐泡,所以往往幾泡之後,大葉種茶的回甘便會逐漸顯現。
  • 人生如茶,茶中的鮮、甜、苦、澀,源自哪裡?
    我們的舌頭能嘗到百般滋味,比如我們喝茶時,會嘗到茶湯中的鮮、甜、苦、澀,那茶湯內究竟有哪些物質,會讓我們嘗到這麼多不同的味道呢?【鮮】——胺基酸茶湯內鮮爽的滋味,更或者說是一種口感。並非所有的胺基酸都是鮮的味道,大多數胺基酸是苦的或者甜的。根據相關資料報導,L型胺基酸大多數是苦的,少數是甜或者鮮的,D型胺基酸是甜味的。自然界中蛋白質的胺基酸都是L型的,所以,茶葉中蛋白質水解之後的胺基酸會給茶湯帶來的多為苦味,茶葉中游離的胺基酸構型雖難斷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給予茶湯的味道並非只有鮮,還有苦和甜。
  • 茶,為什麼會澀?
    「澀!」幾乎是迅速的反應。「澀到舌苔變厚,澀到口腔發麻,澀到至少半小時舌面沒有任何感覺,像穿上一件塑料雨衣......」《2》想起,好茶的標準,也是澀味低。有一部分人總是會講,不苦不澀,不是茶。他們的茶園,不可能每次都開墾在高山,在空氣光照溫度都適宜的高海拔山區。
  • 人們常說「不苦不澀不是茶」,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司空見慣,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一件事。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這個小圈子的人並不多,慢慢擴大是因為大家從慢慢接受茶的味道之後開始愛上了這一杯清茶。有人喜歡將我們與湖邊喜歡垂釣的老先生做對比,覺得我們的生活有點太過於悠閒,而這種悠閒對於老年人來說自是應該,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無時無刻都在拼搏,拼搏事業,拼搏自己的小家庭。
  • 做蜂蜜柚子茶,不能直接上鍋煮,多加一步,不苦不澀,酸甜又好喝
    導讀:做蜂蜜柚子茶,不能直接上鍋煮,多加一步,不苦不澀,酸甜又好喝柚子是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尤其是冬天,柚子的價格很便宜,紅柚一般在3塊錢一斤,而白柚就便宜點,兩塊五左右吧,因為紅柚的不酸,這就是價格稍微貴點的原因!
  • 為什麼你泡的茶會苦?所謂「茶中甘苦」三分天成,七分人為
    為什麼你泡的茶會苦?茶有苦澀之味,也有甘甜之味,可以用一句話來詮釋,就是「茶中甘苦,誰能知?」這種茶中甘苦,自古以來都是我們喝茶人的一種基本體感。茶中的甘,其實是很多果膠類物質、糖類物質、澱粉類物質的綜合結果。那茶中的苦呢,就是因為茶葉中本身含有茶多酚這個物質元素。其實,可能愛喝茶的茶友們,最關心的可能是怎麼樣讓甘甜的味道多一點,茶湯更好喝一點。從泡法上面來講,比如說,之前有遇到過深山寺廟裡的一個老茶人,他就用綠茶濃泡,但他綠茶濃泡能泡出甜味來。
  • 煮茶有妙招,記住這5點,煮出來的茶湯不苦不澀
    文|小詹茶肆(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更多精彩白茶知識,歡迎關注【小詹茶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喝茶,其實茶葉可以用來衝泡之外,還可以用來煮,但很多人掌握不好煮茶的關鍵所在,煮出來的茶老是又苦又澀。
  • 你的普洱茶為什麼會越泡越澀?
    筆者某一次在喝一款茶時,前幾泡幾乎沒有喝到澀味,但到後面幾泡時,卻感受到了很濃的澀味,且越到後面澀味越強。相信各位茶友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不過對於其中的原因卻不是很清楚。本文就對這一問題,做一些解答。我們在喝普洱茶生茶時,很多茶品都是在品飲幾泡後才會感受到澀味,澀味的濃度還會隨著衝泡茶的次數而增加,這是因為在衝泡時,茶葉中的胺基酸、咖啡鹼、茶黃素等可浸水物質的淅出速度,要比茶多酚中兒茶素等導致澀感產生的物質快很多,所以,我們在喝普洱生茶時,最先品飲到的多是茶的香甜味,而後才是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