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光榮級飛彈巡洋艦是蘇聯紅海軍建造的最後一型大型巡洋艦,肩負著打擊敵方大型水面艦艇,為艦隊撐起防空大傘,確保反潛行動順利展開,支援登陸部隊、對岸攻擊等任務。紅色泰坦、航母殺手!蘇聯海軍的巔峰絕唱——光榮級飛彈巡洋艦
它配備了威力驚人的P-500/1000反艦飛彈,成為威震四方的「航母殺手」。但它的能力絕不僅限於此,還裝備了數量眾多的艦空飛彈、反潛武器、電子對抗設備和綜合聲吶系統,能全面勝任反艦、反潛、防空等任務,成為僅次於基洛夫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的「全能戰艦」。
三、紅色「堡壘」,撐起防空大傘(接上篇序號)
光榮級防空火力齊全,有完善的遠、中、近三層防空體系。遠程是蘇軍引以為傲的,世界上最早的艦載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S-300F「堡壘」(北約代號:SA-N-6雷鳴)。後來又升級成更先進的S-300FM「堡壘M」,出口型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裡夫M」。
S-300F是蘇聯第三代通用多通道防空飛彈系統的海軍型,由國土防空軍的S-300P發展而來,能打擊超低空到高空,近程到超遠程的全空域目標。1977年首先在卡拉級巡洋艦「亞佐夫」號上測試,1984年服役。
S-300FM使用獨特的「左輪槍」式發射單元,每個單元有8枚5V55RM艦空飛彈。光榮級在煙囪後方的甲板上裝備了8個單元,總計64枚飛彈儲存在下方巨大的可旋轉彈鼓中,通過旋轉共享一個發射口。基洛夫級上也是這種垂髮裝置,但飛彈數量提升到96枚。
5V55RM遠程艦空飛彈由艦艉直升機庫上的3R41「波浪(頂罩)」無源相控陣雷達制導。巨大的雷達罩直徑達4米,探測距離150-30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引導12枚飛彈攻擊。
其實「堡壘」系統有點可惜,其誕生時美軍還用著落後的MK-26雙臂發射系統。如果能持續升級,極有可能出現一種與MK-41互有高下的垂髮系統,而不是停滯在最初狀態慢慢消亡。不過隨著蘇聯解體,一切都成了昨日黃花。
中、近程防空系統由2套「黃蜂M」(SA-N-4壁虎)艦空飛彈系統、6座AK-630M型近防炮以及1座AK-130型雙聯裝130毫米艦炮組成。
「黃蜂M」 是七、八十年代蘇聯水面艦艇的老朋友了,性能成熟可靠,共裝備了12個級別100多艘艦艇,是上艦數量最多的艦空飛彈之一。在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基輔級航母上也是主力近程防空系統。
光榮級上的「黃蜂M」包括ZIF-122可升降雙臂發射器和9M33M飛彈兩部分,備彈40枚。飛彈長3.2米,重190千克,由艦尾直升機庫兩側的MPZ-301「汽槍群」火控雷達制導,射程1.3-12千米,射高45-6100米,14.5千克高爆戰鬥部可應對各種航空器,甚至是小型艦艇。
AK-130型雙聯裝高平兩用艦炮也是中程防空的有力武器,在艦橋頂部的MR-184「鳶鳴B」火控雷達制導下,最大射程29.5千米,最大射高20000米,最大射速達70發/分。
最內層就交給6座蘇聯海軍的「傳家寶」——AK-630M型近防炮了,2座在艦炮後方,4座在桅杆兩側。
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多管式近迫防禦系統,6根30毫米炮管最快可發射5000發炮彈/分,撐起一張彈幕為戰艦提供最後的防護。由MP-123「三角旗A(椴木錘)」火控雷達制導,每座制導2部,共備彈 48000發。
在完善的遠中近三層防空體系和強大火力下,光榮級可以毫不畏懼的逼近敵方艦艇,出色的瓦解敵空中打擊。當然敵人並不總來自於空中,看似平靜的水面下也處處危機,光榮級同樣具備多層次反潛體系,應對水下的各種威脅。
四、耳聰目明,力戰深海幽靈
光榮級並非大型反潛艦,但反潛戰力一點也不弱。其擁有多層次、多類別反潛武器和各種聲吶,搜索攻擊都應對自如,殘酷環境下的生存力比之前的卡拉級又有了很大提升。
直升機在遠程反潛上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光榮級裝備了卡-25B「激素」艦載電子偵察直升機,後來又升級成更強的卡-27「蝸牛」艦載反潛直升機。
卡-27「蝸牛」的航程遠、裝備全、載彈量大,反潛作戰半徑200千米,續航時間4.5小時。可以用對海搜索雷達、磁異探測儀、深水聲吶浮標、光電探測器等設備搜索潛艇,並隨時用機腹彈艙中的2枚魚雷或4枚深水炸彈展開攻擊,將敵方潛艇消滅在遠距離之外。
中程反潛為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藏身於艦體後部的兩舷下方,平時用蓋板遮擋起來。它能發射「暴風雪」(SS-N-15星魚)反潛飛彈、SET-65電動聲自導、53-65K尾流聲自導反潛/反艦兩用魚雷,以及53-68核魚雷等,共備雷20枚。
「暴風雪」反潛飛彈長6.5米,射程45.7千米,可攜帶1枚533毫米魚雷戰鬥部或10000-20000噸TNT當量核深水炸彈,惹急眼了什麼潛艇也跑不了啊。
近程反潛有主炮後方的2座RBU- 6000「龍捲風2」 型12管火箭深彈發射器,它已經成為蘇聯海軍的標準近距反潛武器,至今仍在艦艇上廣泛使用。
RBU- 6000裝備144枚火箭深彈,射程350-5500米,下沉速率11.6米/秒,像天女散花一樣覆蓋10-500米深的潛艇,用一連串爆炸收割敵人。
只有武器還不行,還要有強大的搜索發現設備,光榮級恰好具備這一點。它裝備的MGK-335「白金」綜合聲吶系統比以反潛見長的「金雕」家族(1134A、1134B)還要齊全,略遜於80年代建造的1155型「無畏」級大型反潛艦。
「白金」綜合聲吶系統包括MG-335「公牛角」艦殼聲吶、MG--325 「織女星(牝牛尾)」可變深聲吶和MG-335「小公牛皮」拖曳聲吶,從低頻到高頻,從近距到遠距全方位搜索。既能聽見遙遠的潛艇噪聲,也能揪出藏在溫躍層兩側的狡猾潛艇。
五、體積龐大,功能眾多的電子設備
蘇聯電子設備的一貫特色就是大,雖然很體現暴力美學,但其實也是沒有辦法——集成不夠,功率來湊,能不大嗎?光榮級也一樣。
前2艘軍艦主桅上是迎風招展的MR-710「軍艦鳥М(頂舵)」三坐標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第3艘「紅色烏克蘭」號上換成了MR-750「頂板」。
「頂板」雷達精度高,垂直方向上採用相控掃描,水平方向上採用機械掃描。為全艦提供防空警戒,並為「堡壘M」系統輸送目標點跡,探測距離150-300千米。
後桅上是另一部巨大的MR-800「旗幟(頂對)」 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探測距離達500千米,抗幹擾能力很強。兩部遠程雷達配合使用,就能隨時發現來襲目標。
在主桅前支平臺上,一部「前門」火控雷達為P-500/1000遠程反艦飛彈提供引導指令。艦艉直升機庫上,醒目的「頂罩」雷達引導著5V55RM遠程艦空飛彈精確的攔截目標。
後桅兩側裝備著與卡拉級相同的,用於電子對抗的8座MR-403「古爾祖夫(邊球)」雷達幹擾系統,能360度全向阻塞、欺騙、幹擾敵方雷達信號。
2座PK-2箔條發射器可發射金屬箔條,1座PK-10幹擾發射系統能發射火箭幹擾彈,定向幹擾、欺騙敵方來襲飛彈,為本艦提供掩護,由「三度音」火控雷達提供制導。
此外,主桅上還裝備著「圓環」電子偵察雷達,「薩爾吉爾河U3」導航系統、敵我識別裝置、衛星通訊天線等裝備,滿滿當當的擠在桅杆上。雖然看起來不如西方電子設備精巧,但在蘇聯工程師的出色系統整合下仍然實現了強大功能。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蘇聯海軍對光榮級寄予厚望,原計劃建造8艘對美國航母形成巨大威懾。1976年5月11日,卡拉級最後一艘「塔林」號剛從61個公社社員造船廠2號船臺下水,「光榮」號就迫不及待的鋪下龍骨了。隨後「羅波夫海軍元帥」號(1978.10.5)、「紅色烏克蘭」號(1979.7.31)、「共青團員」號(1984.8.29)也一艘接一艘的開工。
美好的明天向它們招手,蔚藍的大洋敞開懷抱等待。然而「國運即艦運」,一場巨變改變了所有命運。紅色蘇聯轟然倒塌,所有計劃都黯然失色了,8萬噸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都消失了,光榮級飛彈巡洋艦又能如何?
於是前3艘已完工的分給俄羅斯,第4艘已完工90%的留給烏克蘭,第5艘完成30%的直接就解體了。從此世間再無新「光榮」,只有3艘老艦躑躅江湖。1995年更名成「莫斯科」號、「烏斯季諾夫元帥」號(1985年更名)和「瓦良格」號。
烏克蘭分得那艘「共青團員」號自己用不著,一度想賣給我們,但在美國和北約的搗亂下不了了之,只能孤獨的在港口日曬雨淋中老去。
不過今天我們的萬噸隱身大驅一艘艘下水,裝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口徑冷熱共架通用垂髮系統、112個垂髮單元、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再看當年求之不得的光榮級,也不那麼吸引人了。這其間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奉獻和付出,感謝他們,感謝偉大的祖國!
如今,紅色老兵們已服役了近40年,垂垂老矣,但仍在俄軍中扛起大梁。2013年它們進行了改造升級,然後將作為一個時代印記慢慢走進歷史,留在人們記憶中。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