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2020-12-26 紙上談兵讀史

聽琴(劉禹錫)禪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見聽時心。秋堂靜寂夜方半,雲去蒼梧湘水深。

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一位特立獨行的文學家。在繁榮興盛的唐代文壇上,他與眾多的文學名士都有著較為密切的交往。詩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從不依附於任何流派。他別出心裁,在文壇上有許多創新的舉動。

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應當首推盛唐的時代。唐代的佛教發展迅速,佛教的大德高僧人才輩出。佛教禪宗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簡潔方便的修行法門,都吸引了士大夫的興趣。士大夫們不斷進行著融合思想的嘗試。

詩人成長的江南地區,從南北朝時期就是佛教發達的地區。眾多的佛教高僧在此傳法,佛教的信仰已經深深植入民間的沃土。詩人在此成長,自然受到了佛教思想的薰染。詩人幼年曾經接觸過江南的教及人。

詩人因為對朝政持不同的意見,被貶官外地。詩人仕途坎坷、理想的破滅,詩人的內心充滿苦悶。詩人少年所受佛教薰染很多,但忙於朝政,不信仰甚至並不太關注佛教。

詩人被貶期間,他全面深入了解佛教,並以此為基礎對佛教有一定信仰傾向。結束被貶、 仕途逐漸順暢後, 他對佛教的熱情逐漸消退。但他依舊寄情佛教,用佛教來安慰心靈。詩人漸漸把佛禪,作為自己頤養性情的手段。

詩人與當時的士大夫一樣,與佛教各宗派的僧人都有交集。他對於各宗派的義理都有所涉獵,但對於禪宗最為喜愛。禪宗「空無」的思想,對於詩人的影響最大。詩人與其他士大夫在涉獵佛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不是簡單的佛或佛。

他在深入研究佛教義理後,將其思想吸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詩人還是以儒家的學說為基礎,採取吸納佛老思想融入儒家的特色。詩人深厚的佛學素養,使得他的文學創作和哲學思想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

作品欣賞

詩人創作的這首作品,其中蘊含著禪宗無相觀的思想。唐代的馬祖道一是一位以靜坐求佛性的人,懷讓禪師看到馬祖天天堅持不懈地從事坐禪,便問他:「你是想學坐禪,還是想成佛呢?如果想學禪,可是「禪」並不在乎坐臥;如果想坐,但「」並沒有固定的相。

是無位的,你不能對此有任何取捨執著,如果你想坐以成,就等於扼殺了;如果你執著於坐相,便永不能見大道

《壇經》說:「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也就是說,塵是,一,無不從佛性中自然流露,一,皆能指示,妙悟機,不必執著於形態,「相狀」及方式。

首聯的第一句所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如同是琴,是,是,是,它的存在並沒有固定的概念及方式,如果你執著於將它歸於某種法、象,就是「著相」了。詩人認為真正的見性成佛的人心中根本無

雖然眼中有而不生琴;耳中聽見琴但不生聲,目的只是愉悅身心,卻不存優劣的評判。

所謂「於諸境上,心不染,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能達到此境才能來去自如,見,思,「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心體無滯,成就精神的愉悅。

尾聯兩句以形象的比喻,描述心體無滯後所產生的精神境界。如通深秋的,暗夜的,白雲的自如舒展,水的清澈寧靜千世界,間萬象,情感紛,世俗蒙昧瞬間歸於無相,人的精神在絕對自由的空間騰、躍。

相關焦點

  • 黃檗禪師:即心即佛,無心是道
    他的禪學思想主要是「即心即佛,無心是道」中「即」與「無」是一對具有相反意義的概念,黃襞把它們融貫起來,推進了禪宗思想的發展。黃檗認為諸佛與眾生只是一個心,心外無物。這個心自始到終沒有生滅,沒有青黃,沒有形象;不屬有,也不屬無,與新與舊無幹;它超過了一切有限的規定,沒有長短、大小的分別。這個心也就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分別差異。
  •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既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令眾生通達究竟涅槃。既然如此,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法門呢?這是因為眾生有利、鈍等不同根機,福德因緣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得度的方式自然不可同一而論。
  • 安般禪: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
    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身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
  • 達摩說,修佛最直接最根本的法門是——觀心,心法統攝一切法
    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心是所有法的根本,一切法只有心才能生起;如果能夠明了自心則萬法具備;猶如大樹的所有枝條以及花果都是依靠跟生長。種樹的人明白養好根樹木才能長大和結果;伐樹的人知道斬斷樹根則樹木必死無疑。如果明心修道則省力並容易成功;否則就費力難於成功。
  • 禪茶語:心若菩提,片片鄉愁,淡雅亦淨,眼前即是禪
    心若菩提身如夏花,心若菩提生命來往,春花開秋葉落,生命是一道優雅的弧線,初時羞,繼而盛,再而衰,此一時的花姿,下一刻的空枝,處處俱來去,時時皆生滅雖身如夏花般絢爛枯落,心若菩提般禪靜不侵。盛極而衰,無常變化,本是時間常態,靜慮以無擾,澄心以釋懷,執著只因妄想於生處,放不下滅時。心雖清風來去,焚香煮茶,看茶之舒展,品香之氤氳,無常變化,由它來去,粉嫩與枯萎,清靈與汙濁,心如菩提靜,不濯其妖,不染其濁。身如夏花,世間萬事皆在生滅,無常來去,心若菩提,榮枯盛衰不過空相,初心浮現。
  • 以緣起所顯現的法性為所緣,其能緣之心即是實智
    以緣起所顯現的法性為所緣,其能緣之心即是實智 2005年03月27日 18:07:49 點擊:0次 齊愍:   近日讀到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的兩個譯本的
  • 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佛言阿難:「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關於禪法機要,馬祖曾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慧能禪中尚強調心地不染不著,馬祖進一步發展這種思想,乾脆向學人指出: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不平常,偏要思聖思凡,自己不肯安心罷了。關於這一點馬祖的門人大珠慧海有十分精採的詮釋。
  • 人到中年,心若從容,靜水流深
    人生最好的擁有,莫過於人到中年,靜水流深。 人生的境界是,少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中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其實,山水河流本就質樸乾淨,只是因為人心多情,人情多變,因而才會有千萬般的模樣,千萬般的感受。
  •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
    其實佛教說的是心法,佛是治心的,「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 何需一切法?」因為我們都是起心動念,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個心是根本,它說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太虛大師對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敘述結構的介紹,是以傳統的科文為基礎,以『略彰分齊』為方法,將此經的綱領清晰的提出來,頗資現代學人休學參考之幫助。此經的修行次第,亦有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二是從共法到不共的道次第。前者是從凡夫到成佛間的事相修習,著重於離欲解脫的修證次第;後者是從五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的理論闡釋,著重於義理建構的論證模式。
  • 剛剛學佛入道,這個事情最為重要!
    克論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互融,不容獨立。而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故楞嚴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是以如來初成正覺,即說梵網經菩薩戒。俾一切菩薩,並梵釋諸天,與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優奴婢,三途惡道一切眾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來煉聖烹凡之大冶洪爐也。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根據法的有無,佛弟子可分為有學者和無學者。有學者是指三果以及以下的聖者。因為「有」相沒有斷盡,故稱有學。其修學時尚有法在心。有學共有十八類,又稱十八有學或十八學人,即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家家、一間、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等十八類,根據這些名相,可以管窺其法義。無學者是指四果阿羅漢,因為滅掉了一切「有」相,住在空境中,故稱無學。其修學時無法在心,唯除空法。
  • 歡喜佛與雙修法
    與「歡喜佛」像一起傳入中原的,還有名為「雙修法」的秘密修法。在田藝蘅留下的另一部著名的明人筆記《留青日札》中,我們見到了如下一段記載:有淫婦潑妻又拜僧道為師為父,自稱曰弟子,晝夜奸宿淫樂。其丈夫子孫亦有奉佛入夥,不以為恥。大家婦女雖不出家,而持齋把素,袖藏念珠,口誦佛號,裝供神像,儼然寺院。婦人無子,誘雲某僧能幹,可度一佛種。如磨臍過氣之法,即元之所謂大布施,以身布施之流也。
  • 陰陽師百聞牌怎麼玩冰火法流 冰火法流陣容介紹 內含陣容碼[多圖]
    類型:策略棋牌 大小:1756.79MB 評分:5.0 平臺: 標籤:卡牌即時戰鬥網易遊戲英雄 立即下載  陰陽師百聞牌中冰火法流到底怎麼玩
  • 楞嚴咒第一會,毗盧真法會
    003.阿羅訶帝應受人天真供養 種福植慧感遂通因圓果滿成萬行 是則名為大覺王004.三藐三菩陀寫虛空法界光明藏 十方三世大智尊016.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今入聖人法性流 背逆凡夫六塵遊見惑斷除證初果 繼續精進大慈舟017.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名一往來實不來
  • 香港民俗「盂蘭盆節」即「鬼節」,怎麼個過法?
    盂蘭盆節和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佛教典籍中有本經書,名為《佛說盂蘭盆經》,其中有種這樣的經文「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 方大德眾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