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劉禹錫)禪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見聽時心。秋堂靜寂夜方半,雲去蒼梧湘水深。
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一位特立獨行的文學家。在繁榮興盛的唐代文壇上,他與眾多的文學名士都有著較為密切的交往。詩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從不依附於任何流派。他別出心裁,在文壇上有許多創新的舉動。
中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應當首推盛唐的時代。唐代的佛教發展迅速,佛教的大德高僧人才輩出。佛教禪宗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簡潔方便的修行法門,都吸引了士大夫的興趣。士大夫們不斷進行著融合儒、佛思想的嘗試。
詩人成長的江南地區,從南北朝時期就是佛教發達的地區。眾多的佛教高僧在此傳法,佛教的信仰已經深深植入民間的沃土。詩人在此成長,自然受到了佛教思想的薰染。詩人幼年曾經接觸過江南的佛教及僧人。
詩人因為對朝政持不同的意見,被貶官外地。詩人仕途坎坷、理想的破滅,詩人的內心充滿苦悶。詩人少年所受佛教薰染很多,但忙於朝政,不信仰甚至並不太關注佛教。
詩人被貶期間,他全面深入了解佛教,並以此為基礎對佛教有一定信仰傾向。結束被貶、 仕途逐漸順暢後, 他對佛教的熱情逐漸消退。但他依舊寄情佛教,用佛教來安慰心靈。詩人漸漸把佛禪,作為自己頤養性情的手段。
詩人與當時的士大夫一樣,與佛教各宗派的僧人都有交集。他對於各宗派的義理都有所涉獵,但對於禪宗最為喜愛。禪宗「空無」的思想,對於詩人的影響最大。詩人與其他士大夫在涉獵佛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不是簡單的奉佛或反佛。
他在深入研究佛教義理後,將其思想吸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詩人還是以儒家的學說為基礎,採取吸納佛老思想融入儒家的特色。詩人深厚的佛學素養,使得他的文學創作和哲學思想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
作品欣賞
詩人創作的這首作品,其中蘊含著禪宗無相觀的思想。唐代的馬祖道一是一位以靜坐求佛性的人,懷讓禪師看到馬祖天天堅持不懈地從事坐禪,便問他:「你是想學坐禪,還是想成佛呢?如果想學坐禪,可是「禪」並不在乎坐臥;如果想坐禪成佛,但「佛」並沒有固定的形相。
法是無位的,你不能對此有任何取捨執著,如果你想坐禪以成佛,就等於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便永不能見大道。
《壇經》說:「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也就是說,塵塵是道,一花一葉,無不從佛性中自然流露,一色一香,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禪機,不必執著於形態,「相狀」及方式。
首聯的第一句所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禪如同是琴,是聲,是草,是水,它的存在並沒有固定的概念及方式,如果你執著於將它歸於某種方法、形象,就是「著相」了。詩人認為真正的見性成佛的人心中根本無形無相。
雖然眼中有琴而不生琴相;耳中聽見琴聲但不生聲念,目的只是愉悅身心,卻不存優劣的評判。
所謂「於諸境上,心不染,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能達到此境才能來去自如,見琴即禪,思禪即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心體無滯,成就精神的愉悅。
尾聯兩句以形象的比喻,描述心體無滯後所產生的精神境界。如通深秋的空寂,暗夜的靜謐,白雲的自如舒展,水的清澈寧靜。大千世界,人間萬象,情感紛雜,世俗蒙昧瞬間歸於無相,人的精神在絕對自由的空間升騰、歡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