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講述學校是教育如何做人的地方,卻充滿了人可怕的欲望

2020-12-20 紅霞映樹

舞臺劇《驢得水》自2012年上演後,一共出了將近20個版本。由原版編導周申、劉露執導的是2012年和2016年兩個版本,基本只是更換演員和舞臺編排,劇本臺詞都沒什麼改變。2016年上映的電影版《驢得水》依然由周申、劉露導演,故事主線也沒有變化,但是情節、臺詞等等細微之處做了很大修改,看得出來編劇為舞臺劇《驢得水》的電影化做了很多工作。

故事的開始很簡單,一個老校長,帶著還是學生的女兒,以及三個朝氣蓬勃的青年教師,在一個人跡罕至的乾旱的地方努力維持著一所小學,以求改變當代中國農民的「貪愚弱私」。由於經費不足,他們把學校裡唯一一頭交通工具——驢,謊報成了一名老師,領著空餉,用以補貼學校教學。一切都看似順利和平靜,直到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員要來視察。時間緊急,為了不露餡,他們臨時把目不識丁的銅匠抓來假扮老師,然後,一場鬧劇就此拉開。

銅匠一個單純的人,騙局之後校長送書。用知識武裝的頭腦之後,是可怕的欲望,校長是權利,鐵男是面子,貂皮是自私,一曼是渴望,特派員是貪汙。驢是牲口,得水是人!學校是教育如何做人的地方,卻充滿了人可怕的欲望,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就是三個字:學做人!之所以影片中沒有一個學生出現,是因為這些有私慾的人都不配做教育!片中最後彩球滾下山坡,就是作者對未來的希望,五彩繽紛的學生!

《驢得水》講了一個好故事?不,它只是講了一個好故事的胚子。它的故事一點也不好看,作為被觀看的電影故事,它就是場令人如坐針氈的視頻災難。聽這故事,一定比看這故事,不那麼難受一些。說它沒有電影感,其實是比較輕的指責——在現成的批評話語裡,選個最輕易的。儘管所謂的電影感,並無絕對制式,但《驢得水》的影像之糙,讓它實在沒有資格反駁「沒有電影感」之類批評。攝影是給李安《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掌鏡過的林良忠,不過這也沒改善它的面子問題。林良忠不是風格派,鏡頭辨識度較低,所以還得看導演是誰。至於剪輯顧問找的是廖慶松,侯孝賢的御用剪刀手,這可以給節奏救場,但根本無法拯救木已成舟的電影素材。

從話劇舞臺到電影大銀幕的轉換,影像語言卻也不失精細,這首先在基本功上就令人高看一眼。也難怪,攝影指導是林良忠老師,本來就是大導演李安成名三部曲的攝影師,這在視覺基礎上就保障了《驢得水》電影的質量。不過還是能從電影中看出幾分話劇的痕跡,也不是壞事,這要辯證的看,運用得當的話,就是電影獨特的風味——國產版《十二公民》也是話劇,而且基本是室內話劇的套路,我看起來就覺得很過癮;《驢得水》的空間展現比《十二公民》要大,在特定的局限空間裡,鏡頭調度很得當,充滿了戲劇張力。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它對人性的諷刺,這種沉重好幾次讓百講裡近兩千人屏息。然後突然爆笑,然後又屏息,直到最後那一聲槍響,和山坡上滾落的彩球。人性的剖析,放在任何一個社會條件下都成立,不過因為我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興趣,所以不自覺地總是會往這個方向去聯想。我覺得這電影很多地方都體現出來知識分子,農民與國家機器這三者的關係,而他們的關係顛來倒去,便左右了國家的命運,組成了我們20世紀的一齣悲劇。這部電影最成功之處,便是刻畫了一群知識分子的群像。知識分子抱著改造農村的信念,下鄉支教,這在民國時期,並不少見。期中尤為著名的,當屬上世紀二三十年的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們希冀改善農村落後的狀況,尤其是落後的教育。五四以來,啟蒙精神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產生巨大的作用,他們躊躇滿志,要改造這個舊國家,掃除依然桎梏人們的蒙昧。

相關焦點

  • 電影《驢得水》,欲望背後的人性是什麼樣的?看了之後你會懂得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聊一部電影《驢得水》,最開始我以為是部喜劇,但是後來又看出來諷刺。在一開始,在那個缺水的村莊,小小的學校,經費的緊缺,好像一切都是淳樸的,但是事件一開始就發現原來所有的人都在打著算盤。
  • 《驢得水》裡出現了六種人,你屬於哪一種?
    當被問及你是怎樣看完《驢得水》的?有的人會說:「笑著笑著就哭了。」也有人會說:「從笑得流淚到只剩苦笑。」不難看出,《驢得水》絕非一部典型的喜劇。與其說它是黑色幽默,不如說它的基調是灰色的。故事被設定在了1942年,但這時間也只是個沒有太多實質意義的符號,片子並沒有因時代背景而蒙上紅色基調。
  • 《驢得水》:我和你講個笑話,但你不許哭!
    縱觀現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像《驢得水》這樣的影片太少了,而能夠將人性的貪婪、欲望、現實、冰冷用喜劇的元素展現出來的作品更是少之甚少,不過作為製作方的開心麻花團隊顯然在《驢得水》的製作上成功的做到了這點。就像影片海報上的宣傳語一樣——「我給你講個笑話,但你不許哭」。很貼切,也很能引起共鳴的一句宣傳語。而《驢得水》也確實用喜劇感動了觀眾。
  • 《驢得水》:最後張一曼瘋了,但是全片只有她是清醒的!
    根據開心麻花同名話劇改編的《驢得水》講述了一個關於鄉村教育的故事。作為一部喜劇,《驢得水》不僅局限於調動觀眾的感官,還利用諷刺和荒誕的藝術手法令人產生更深的思考。電影的時間設定在1942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四位有理想的教育者投身鄉村教育的建設中,充滿了雄心壯志。校長為教育事業付出了半生心血,裴魁山將改變農村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總會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周鐵男則願意捐出自己的工資來為學生發獎學金,張一曼天真爛漫,親手為學生製作漂亮的校服。
  • 《驢得水》:電影中的銅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為了獲得權力和利益,銅匠偽裝成「呂得水」老師欺騙美國人。為了獲取去美國的機會,銅匠和孫佳結婚欺騙美國人。說明銅匠是一個喜歡說謊的人。電影《驢得水》劇照銅匠第一次出現,是銅匠修好了學校的鬧鈴,鬧鈴壞了,學校的五個人幾天都沒有修好的情況下,銅匠只用了一天不到就修好了。
  • 票房1.72億的《驢得水》:打著喜劇「幌子」,展現的卻是心酸
    事實上,大多數喜劇作品都是如此,也是因此有很多人說過「喜劇的內核是悲劇」。近些年來最為成功的喜劇團隊「開心麻花」有名的作品如《夏洛特煩惱》、《李茶的姑媽》等無不是如此。他們的第二部喜劇電影《驢得水》更是充斥著荒誕與心酸。
  • 講述電影《驢得水》:因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藏不可告人秘密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一部喜劇《驢得水》同時也是一部悲劇。民國時期在一個偏遠的農村學校,有一位校長和四位老師,為了解決經費困難,校長虛列開支,謊報了一個呂得水老師吃空餉,某日教育部特派員突然造訪,讓他們不得已謀劃出一場場騙局,故事從驢棚走水開始,眾人趕緊想辦法救火,但最終驢棚還是燃起熊熊烈火,打水回來的孫佳想要阻止被眾人阻攔,因為那些水他們要用來生活,這時他們收到了一份來自上個月的電報,教育部派來的特派員要來視察學校,而且明確是見五位老師,特派員這就要來,
  • 《驢得水》中張一曼「睡」過的兩個男人……
    一所由水神廟改造的學校沒有水,校長孫恆海養了一頭驢。他的女兒孫佳佳每天去二十裡外的地方用驢車運水。這頭驢取名「驢得水」,村民們都不願集資養這頭驢,校長就將「驢得水」用「呂得水」的名字申請成一名老師來吃空餉。
  • 以《驢得水》為例,從三個層次剖析影片中塑造的銅匠的人物形象
    人與動物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人具有人性,可當人性被異化成原始本能——獸性時,人或許比動物更可怕。人性是電影中永久被探討的話題,因為它的複雜性,它的隱藏性,都在電影中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所表現出來。動物的外形,異化的人性,皆在《驢得水》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 <欲望都市>前傳講述"凱利"青澀往事 2010年出版
    前傳講述"凱利"青澀往事 2010年出版 2008年09月19日 15:41 來源:青年報 周三,哈柏克林斯出版社透露,《欲望都市》電視劇和電影版的原作者布舍爾正在創作一部《欲望都市》前傳,講述曼哈頓熟女們高中時代的青澀往事。   事實上,布舍爾早就開始考慮凱利少女時代的生活境況,「我一直很想擴充她的生活。」布舍爾說,「凱利在學校裡應該是標新立異的,她討厭跟在別人身後。從那個時候開始,她養成了尖銳的眼光,喜歡對社會現象評頭論足。」
  • 因為我們沒看懂《驢得水》,他們只好又拍了《半個喜劇》
    一半是喜劇,一半是現實人生,周申和劉露延續著他們在《驢得水》中對「底線」問題的討論,只是這一次,故事從民國寓言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如果要總結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周申和劉露給出的答案都是,「做人的底線」,不要那麼容易妥協,投降很容易,《驢得水》說的是這些道理,《半個喜劇》也是。
  • 「可怕的順德人」
    今年,是廣東碧桂園學校創校25周年。碧桂園辦學校,並不是只為完善社區配套,而是「要麼不辦,要辦就辦最好的」。創始人楊國強的辦學理想是:「不能滿足於考上大學、大學畢業,而要培養會做人、會做事的各行各業真正的人才。」
  • 你看懂《驢得水》了嗎?真正的內涵有幾個人懂?
    《驢得水》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澹、生活艱苦,但老師們都自得其樂,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員要來突擊檢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寧,因為學校有一位「驢得水老師」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 《驢得水》裡的張一曼
    《驢得水》無疑是話劇風格非常突出的電影。矛盾衝突激烈,安生不過3秒。--捏造了莫須有的呂得水老師,如何不露馬腳地應付特派員?--特派員帶著美國贊助教育家來視察了,如何讓假呂得水矇混過關?然而《驢得水》最光彩照人的還是眾多飽滿鮮明的人設裡,獨獨有一個讓人由厭生愛,愛憐疼惜的女人——張一曼。
  • 這部電影《驢得水》,銅匠冒充鄉村教育家,為賺到更多的錢喪盡天良
    包裹著喜劇的外衣,內裡是略帶諷刺的悲劇,這部《驢得水》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他的故事是讓你想像不到的荒誕和可怕,讓人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種故事之間,可怕的人性。校長和男老師們受到處分,但是學校保住了。女老師也精神崩潰,自殺身亡。
  • 推動學校教育走向美學境界——「創美教育」的實踐探索
    更進一步,如果把「創美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它的著眼點就是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感受的豐富性,以及人的精神血脈及生命精神的弘揚。學校教育過程及其自身都應當充滿審美取向的因素,充滿對人性和激情的尊重,追求所有生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它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體驗與智慧;四是體現「公民目標」,學校通過「創美教育」為核心思想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活動,就是要努力實現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
  • 《驢得水》女主角趙一曼: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過去?
    近年來國產電影越來越出色,驢得水是2016年的上乘之作,主要講的是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中,教師們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冒領薪水而引發的故事。劇中的每個人都是多種人格類型的疊加,不傾向於看待他們為某一階級如小知識分子的代表,傾向於分析人物身上表現出的我們人性共有的特質來反思。
  • 《驢得水》裡張一曼為什麼不得善終?透過她,我們看到了什麼?
    電影《驢得水》看似是一部喜劇,實際上卻是一個讓人值得深思的悲劇。我認為《驢得水》這部片的「梗」可以濃縮為一句話: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而張一曼的最終死亡也極為突出了這樣一種小人物的悲劇。校長訓斥別人,自己卻也挪用經費,維護職員、維護教育卻第一個拜倒在金錢權力之下,同意捧銅匠做教育家,親手剪掉一曼頭髮。裴魁山和銅匠一個愛而不得,一個愛而受辱,都轉為仇恨與毀滅。跪在槍口下的周鐵男不用多說,校長女兒含淚扮演新娘。
  • 兒童教育小說《小螞蟻學校》講述「幸福教育」
    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是兒童教育小說《小螞蟻學校》的作者。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應妮)小螞蟻學校裡的教學大樓是禮帽形的;它的課程設置是自選型的;它的校長叫大白熊,和藹可親;它的大廳像夢一樣琳琅滿目,還有大大的滑梯;它還有菜園和農場,以及好多性格各異的小夥伴……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創作的兒童教育小說《小螞蟻學校》日前由接力出版社推出。
  • 《驢得水》:好人是「有前提條件」的
    做好人是需要有前提條件的或者說:好人是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現好人並不是人的根本屬性《驢得水》裡有四名老師:校長、張一曼、周鐵男、裴魁山,以及一名進步學生孫佳;還有冒牌英語老師這些人在平時,大部分人算是好人,校長會真心的為教育做貢獻,張一曼生性自由散漫,為人豪爽,是個受歡迎的女老師;周鐵男剛正不阿,有知識分子的骨氣。裴魁山頂多算個貪財勢利小人;鎖匠是個老實巴交的鄉下人。然而,為了虛構出「呂得水」老師,校長開始做老好人,一點一點的妥協,誘導大家集體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