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看似最難之事往往很簡單,老子《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其中道理

2020-12-19 史者之旅

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有非常難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是硬著頭皮去做一些事情。我們也看過一些書,這些書中有一些極限的事情,當別人達到那種高度的時候,我們會投以羨慕的眼光,甚至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麼難的事情,別人做起來就如此容易呢?」

其實,並不是別人做起來容易,而是別人經過了日積月累的堅持。我們今天從老子《道德經》中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的秘密。

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晦澀難懂,其實,它描述的道理非常簡單。意思是,在別人還沒有察覺一些事情的時候,你就要開始去做。

在氣味還沒有散發出來的時候,你就要開始去察覺即將發生的氣味。老子在這句話中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看事情即將露出的苗頭,看這件事情發生之前有什麼徵兆。

在解決一件困難事情之時,要從比較容易的事情開始就去謀劃它,要從小事情去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情,都是小事情積累來的,所有的困難,也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聖人和君子在做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從大事做起的,他們知道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他們往往從小事做起,一步步的將困難消滅在萌芽之中,最終取得勝利,成就一番大事業。

韓非子就深刻領略了老子《道德經》中的秘密,他曾經引用《韓非子·喻老》:「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在我們學習的知識中,有很多這樣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馬蹄釘的故事。1485年,英國國王查理三世即將進行一場戰爭,此戰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在戰爭之前,國王讓馬夫就備好了自己的戰馬。

馬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鐵匠,並吩咐他給馬打上馬蹄鐵。鐵匠聽從了馬夫的建議,為馬兒釘了三個馬掌,在釘第四個馬掌的時候,發現少了一個釘子,馬掌並不牢固,可是鐵匠沒有認真對待這件事情。

不過,馬夫比較負責任,他將馬蹄鐵缺少一個釘子的事情告訴了國王,國王眼看戰爭即將開始,對那一個釘子的事情根本不在意。

然而,就是這個釘子的事情出現了意外,國王騎著戰馬四處拼殺,但因為那個釘子的原因,最後國王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士兵們誤以為國王倒下去世了,於是整個隊伍兵敗如山倒,大家一起跑。就這樣,這場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國王沒有抓住機會,最終導致查理三世失去了英國。

一個馬蹄釘失去一個國家,是不是感覺得不償失。對這個例子,大家並不陌生,可是,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會像國王那樣不予理會,還是認真對待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可是,實際做起來,我們會是怎樣的選擇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裡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 易經說道德經 不以兵強天下的道理
    首先要說的是,這和老子反戰不反戰無關係。而且也僅僅憑此一章或者其它章節就證明老子反戰。我一直強調,要明道德經的邏輯所在。老子的治國大法是無為之道。而戰爭顯然不是無為之道。這是老子的邏輯所在。現在還是回到道德經本身上來,以老子的邏輯解讀道德經。戰爭是破壞,而無為之道是生生不息之道。易傳雲,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道德經亦言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 道德經:老子如何解釋: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 第十一章,這裡老子以車軸、容器、房屋為例,說明「實在」和「空虛」都是有用的,其中的道理淺顯易懂。原文如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
    其實,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思想!《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用三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懂得「知雄守雌」的道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做人三原則,做到的人不能成聖人也能少犯錯誤
    《道德經》作為一部重要的傳統文化典籍,給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源泉。五千言,字字灼金,每句話都有深刻的哲理和內涵。今天,我們來了解下《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這句話中,老子揭示了做人的三個原則,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三點,即便不能成聖人,也可以做到少犯錯誤。第一:想法不能極端一個人想法不能極端,想法極端的人,要麼鑽進牛角尖裡不能自拔,要麼頭撞南牆頭破血流。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現實生活中卻不乏想法極端的人。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真正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可以福至心靈!
    ——真正領悟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就可以福至心靈!一、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老子《道德經》釋義:能夠察覺到事物細微的變化,這叫做「明」;能夠讓自身處於柔軟平和的狀態,才是真正的「強」。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事物細微的變化,往往關乎全局成敗,很多人處理問題,包括與人交往,往往抓大放小,只知道追求利潤,卻忽略產品細節的完善,只顧著任人唯賢,卻無視這個人品行上的不端,結果呢,在關鍵時刻,這些細微的瑕疵疏漏,往往導致功敗垂成。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道德經》:簡明的六個字,卻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寓示怎樣的智慧
    《道德經》不僅講述個體修身養性人生的哲理,寓示著為人處世的深邃智慧,而且還蘊含著齊家治國之道,同時對科學、政治、哲學等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通過對《道德經》的理解,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審視生命的意義。
  • 《道德經》:學會這三種處世之道,讓你的人生越來越順
    對此,老子在《道德經》中便提出了這三種處世之道,如果你領悟了,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順,並逐漸成就自己。一、寵辱不驚,不為外物《道德經》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然後又說:「古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精粹,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究竟哪個更實用?
    我個人對《道德經》的了解很膚淺,也不能證明我已看懂,如果說非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道德經》的話,那就是「道法自然」了。《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明明白白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是辭句雖然簡單,各人的理解和實際應用卻因領悟和際遇的不同而千差萬別。
  • 一看到就會「福至心靈」的一句話《道德經》(深度好文)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學習觀想《道德經》第三十五章中講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開篇講到:「執大象,天下往!」就是說心中有大道的人,天下都可以去!簡單點說就是,依道而行,天下可往!再簡單點,就是道行天下!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能為第十)
    只是由著本心的指引,覺得應該做這件事而已,也是受道德經的指引吧。尤其是最近看了很多打著中醫口號的項目,卻實在是替中醫抹黑的行為,例如用辣椒素刺激皮膚發熱的膚感,配合冰片和薄荷,忽悠療效的;用各種材質比如陳香(基本是香精)做進艾灸號稱療效的,各種各樣的收智商稅的項目層出不窮,我覺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是什麼?「最土的方法,最實在的效果」,就是我想要的了。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1、神秘主義和道德勸誡的消解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可愛老子上一章老子講了,他自己的道,及其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普世價值。這一章老子更近一步,來闡述道和德。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