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梨留學的唐琳,讀書之餘還在唐人街的老鄉餐館裡當服務員。一天,店裡來了幾名廣西人問他們這裡是否有臭豆腐賣。唐琳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
既然澳洲買不到臭豆腐,我們為什麼不做一些賣呢?可澳洲不比中國,除了少數幾個華人知道臭豆腐外,澳洲人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他們習慣吃西餐,做臭豆腐肯定不會有市場!
為了確定臭豆腐在澳洲到底有沒有市場,唐琳進行了一次市場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澳洲只有不到2%的人知道臭豆腐是什麼,而這些人幾乎全是華人。但唐琳堅信中國臭豆腐在澳洲有市場前景!
於是,唐琳通過國內網站了解了許多關於臭豆腐的知識與典故,為了更好地掌握做臭豆腐的技巧,他決定拜師學藝。由於往返機票費用太貴,他已經兩年沒回家了,但這次唐琳決定回浙江拜師學藝。
拜師學藝一個月後,唐琳回到澳洲,也學著師傅,買了一個爐子,一口鍋子,並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地下室當工作房。工具雖然簡單,但很快做出了像模像樣的滷水。
唐琳製作的臭豆腐沒有通過澳洲食品衛生檢測局的檢測,經過一番打聽,他在一家農場花高價購買了一批無菌高蛋白豆豉,熬了兩天兩夜,終於做出了合格的臭豆腐,食品檢測局的報告顯示:一切指標合格,其中蛋白質含量非常高。
為了讓臭豆腐更具有品牌效果,唐琳與老鄉商討開了一家「中國臭豆腐」專賣店,沒想到這個舉動幾乎轟動了整個唐人街。開業第一天,顧客排著長隊,當然都是當地華人,只有幾個澳洲人覺得稀奇才來湊熱鬧。
唐琳知道要想把生意做好,必須讓澳洲人認可臭豆腐。通過多次試驗發現,先把臭豆腐用油炸至金黃色,再用荷葉包裹,在煎牛排的時候,放入底部,臭豆腐和荷葉的香味都會浸入到牛排裡,這比澳洲傳統的牛排更香氣逼人。
唐琳把這起名為「中國牛排」,這「中國牛排」一經問市,立刻引起了澳洲人的興趣。他還為臭豆腐量身定做了一個精品包裝盒,方便客戶攜帶及送親朋好友。
就這樣,唐琳的專賣店生意越來越紅火。對這個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東西,許多澳洲人紛紛豎起大拇指:「Inimitable!Inimitable!」(無與倫比的!)。
不久後唐琳拿出了一份計劃書,他準備把臭豆腐店以連鎖專賣的形式加以發展,讓臭豆腐專賣店有統一的店內裝潢設計、統一的包裝盒設計,以構建健康、良好的企業文化。在唐琳的成功經營下,到2006年10月,他已經在澳洲開了18家連鎖店,每個月的純利潤高達15萬美元。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