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水域,羅非魚入侵似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有的河道,甚至可以用「泛濫成災」來形容。
尤其是廣東、海南、福建以及廣西等羅非魚養殖大省,自然水域中的小羅非,已經達到讓人吃驚的程度。
隨便找一條小河,幾乎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小羅非,在河水中遊蕩。在這個季節,它們更是毫不顧忌地遊到淺水區曬太陽,完全不把旁邊的人放在眼裡。
甚至有廣東釣友這樣說:野外的很多河流已經被這種魚佔領,有的時候空鉤扔下去都能引來它們搶食,可見它們是餓瘋了!
外來羅非魚大量繁殖,自然會擠佔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以至於釣魚人對這種外來物種是深惡痛絕,更有釣友釣起它們後,直接摔在地上,一摔就是一大片!
這和羅非魚到底是有多大仇啊!
「有了他們存在,就別想釣到別的魚了,現在是冬天,釣到的淨是小羅非,煩啊……本土魚都沒了,河裡淨是這些『麻將非』!」有釣友吐槽稱:「這東西就是禍害!」
為了表達不滿,釣友將大量羅非釣起後,使勁扔在地上摔死,並呼籲大家儘快捕殺這種有「禍害」的魚類。
看到地上一大片死去的小羅非,真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有了這群外來「狼族」,本土的魚類就很難生存了。在南方長大的一些小夥伴,似乎對此頗有發言權。一位80後網友表示:之前讀小學的時候,家鄉的小溪裡沒見到過這種魚,現在它們已經到處都是。
仔細算一下,80後網友所描述的「家鄉沒有羅非魚的小溪」,大概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上世紀70-90年代,這種魚開始被陸續引入國內,作為一種淡水經濟魚類來飼養。
這似乎也印證了一個事實,大規模引進養殖,是造成它們在野外泛濫的重要原因。
如今,這種魚不止在兩廣一帶泛濫,它們的分布範圍,已達到江蘇、湖南、浙江等地,大有越過江河,成功入侵到長江以北的趨勢。
羅非魚不耐低溫,水溫低於10度以下就可能被凍死,因此在北方地區,很少見到羅非魚,因為它們根本熬不過冬天。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擔憂,懷疑它們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自然選擇,會不會產生耐寒的基因。
這可不好說!
在網絡上,有河北保定網友聲稱:我們這裡的河裡也有羅非。雖然無法證實這名網友所說的「羅非魚」,是不是南方水域的那種羅非,但網友們對這種外來物種的警惕心,也算是提到了嗓子眼上。
對此,網友「浩兒」表示:如果有一萬條羅非魚,其中一千條在冬天沒被凍死,那麼它們的下一代肯定會更耐寒,經過幾代的自然選擇,難免會出現一些比較耐低溫的羅非魚。
這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所有生物在與環境的鬥爭過程中,都可能因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的作用,導致生物本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得到改變。
一部分羅非魚,會不會因為長期生活在寒冷環境下,而產生一些耐低溫的群體?這不是沒有可能。不過,任何生物的進化,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短期看來,羅非魚到了冬天,還是很容易被凍死。
如果真的出現超級耐低溫的群體,以羅非魚的適應能力,成功入侵到長江以北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到那個時候,怕是又會造成一場生態災害。
因此,很多釣魚人在遇到這種魚的時候,都會呼籲儘快捕殺它們,不要給它們過多的生存空間。
當然,除了釣光它們之外,也是吃貨們發揮作用的時候了。煎、炸、烤、燉等吃法,適合不同體型的羅非魚。「麻將非」可以油炸,大一點的羅非,烤著吃也很美味。
如果吃貨們都能像吃「臭豆腐」那樣不計後果,恐怕羅非魚也不會泛濫到如今這種地步。
吃貨們,要努力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