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脖子疼、消化不良……這時不少人會選擇拔罐,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作為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治病方法,「拔火罐」受到很多人的青睞,但同時,拔火罐也藏著一些安全隱患和使用誤區。近日,演員鄧莎就因為拔火罐被嚴重燒傷。
她曬出了北京積水潭醫院的兩次診斷報告,上面均清楚寫著:熱燒傷8%,主要部位在後背和右上肢。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鄧莎的右上肢全部纏著紗布,傷得很嚴重。
早在2011年,歌手齊秦也因拔火罐被燒傷過。他在家裡拔火罐理療,結果保健師不慎把酒精灑到了他身上,引起大火。
這導致齊秦面部、背部和軀幹被嚴重燒傷,被診斷為深二度燒傷,後續甚至還進行了植皮手術。
鄧莎此次被燒傷,使拔罐的安全問題再度引發大眾關注。為此,《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相關專家,為你解答關於拔火罐的種種疑惑。
受訪專家
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周國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 趙因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研究員 韓彬
湖北省中醫院推拿康復科主任趙焰
天津市第一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齊紅梅
拔火罐有什麼用?
「拔罐」是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治病方法。起初的「拔罐」並不使用罐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皮膚的破潰處來排吸膿血。後來,罐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拔罐的作用也不斷擴大。
拔罐療法的主要原理是將罐具內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患處或穴位上,產生局部充血和瘀血,從而使邪氣從體內排出體外。
中醫認為,拔罐療法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調理臟腑、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祛除邪氣,調整經絡氣血,使氣血陰陽達到平衡。尤其受了寒、溼等邪氣侵襲的人群,十分適合用拔罐輔助治療。
火罐應該這麼拔
拔火罐時其實有很多講究,比如如何選擇拔罐的位置、火罐的材質等。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
多選肌肉豐厚處
一般拔罐的部位選擇肌肉組織豐厚處,如背部、臀部、大腿、小腿、上肢、腹部、前胸等部位,一般只要罐的負壓足夠吸附就可以,最常見的是背部拔罐。
如果是腰腿痛、肩背痛等疾病,常選擇在局部疼痛部位留罐,每個部位10分鐘左右;
還可選擇相應穴位來輔助治療,比如感冒發燒者,除了在肌肉酸痛部位拔罐外,還可以選擇肺俞穴、大椎穴放血拔罐,或在背部塗搽少許按摩油,從脖頸到腰部上下滑動「走罐」,刺激督脈和膀胱經,幫助驅邪外出。
2
玻璃火罐效果好
在拔罐療法中,罐具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玻璃火罐和真空抽氣罐。
從醫生角度講,最好的是玻璃火罐。
因為需要拔罐的人群常常是受了寒溼之邪,火罐的溫通作用比較強,能夠更好地驅寒外出,治癒疾病。
操作時,一般取一根鐵絲,頂端纏繞少許紗布,蘸滿酒精(以酒精不下滴為度)後點燃,在乾淨玻璃罐內旋轉2~3圈,然後快速扣在患處,留罐10分鐘左右即可。火罐效果好,但有一定的危險性,建議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
從居家角度講,抽氣罐更安全。
抽氣罐溫熱作用較弱,但仍然可以疏通氣血,緩解疾病。
一般抽氣罐的罐頂有一個抽氣閥門,把罐口放到施治部位上,然後操作閥門把裡面的空氣排空,罐就可以吸附到皮膚上了;
除安全性較高外,抽氣罐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感受調節吸附力量的大小,治療過程較為舒適。
3
根據體型選罐具大小
選罐具大小時,可以根據個人的體型及肌肉組織的豐厚程度來酌情選擇。
一般肌肉、脂肪豐厚的地方用大罐,骨骼較多的部位用小罐,胖人可以用大罐,瘦人可以用小罐。
罐具的選擇在臨床上並不苛刻,具體可以從兩方面來幫助判斷:一是罐具能否在皮膚上吸附住;二是患者的主觀感受,負壓力量適不適合,想要力量大一些,就選大罐,想要力量小一點,就選小罐。
4
時間限制在10分鐘左右
一般臨床建議拔罐拔上1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大罐留罐5~10分鐘,小罐留罐10~15分鐘即可,不能貪多。
起罐時,用一隻手拿住罐子,另一隻手按罐口邊的皮膚,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罐會隨即落下,切不可用力起拔;
療程上,慢性病可以每天或者隔天拔1次,10次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3~5天;急性病,如急性腰扭傷、帶狀皰疹等,可以每天拔2~3次,但要注意更換部位,同一個部位需要隔天才能拔。
拔火罐的5大誤區
近年來,拔火罐越來越受歡迎,很多人會選擇拔火罐來解決一些常見病痛。但治療時需要避開以下誤區:
>>>>
每個部位都拔
拔火罐時要注意,肚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破損處、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此外,拔罐舊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別拔。
>>>>
拔罐後立即洗澡
拔罐後,皮膚處於一種被「傷害」的狀態,敏感脆弱,此時洗澡非常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等;拔罐時還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
>>>>
時間越久越好
拔罐治病一定要控制好時間,有些人喜歡長時間拔罐,一拔就是1個小時,覺得身上非常舒服。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容易出現皮膚破損、水泡、燙傷等不良反應。
>>>>
受傷後不重視
很多人覺得拔火罐燙出泡很正常,放任不理。如果在拔罐後不慎起泡,每個罐內多於3個泡,就應及時塗燙傷膏,或去醫院處理。
>>>>
人人都可拔罐
拔罐並非人人適合,以下五類人,最好不要拔罐:
有皮膚過敏、外傷、潰瘍的人,拔罐可能會加重症狀,引發感染、水泡;
患血友病、貧血、凝血功能不佳等血液病患者不適宜拔罐;
孕婦、經期女性,不適宜拔小腹或腰骶部,會引起月經過多,甚至先兆流產;
體弱的人,心臟病、結核病、骨質疏鬆、晚期癌症等患者慎用此法;
酒足飯飽後,血液流向肝臟,此時拔罐會將氣血強行引導到拔罐部位,容易出現眩暈、噁心。
本期編輯:趙子瑩
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