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觀音寺鎮舒溪村富硒皇菊產業基地。
桃源縣牛車河鎮三龍村七星椒產業扶貧基地。
桃源縣沙坪鎮茶農在選茶。
桃源縣觀音寺鎮萬陽山村的貧困戶養蜂致富。
紅網時刻記者 黃剛 桃源報導
地處湘西北的桃源縣,縣域面積大,貧困人口多。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683戶57726人,貧困村66個。近年來,桃源縣委縣政府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為指導,在精準識別、精準幫扶上使勁發力,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縣已脫貧48825人,66個貧困村已全部退出,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縣。
查底子、找原因,貧困對象區分「三類」
要扶貧,先查底。貧困對象識別工作,是扶貧最為基礎性工作,也是重難點工作。
桃源縣把精準識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用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加以推進。扶貧工作開展之初,桃源縣就按照貧困對象識別辦法和程序,反覆開展拉網式摸底排查和精確覆核,每年的動態調整,都要到村到戶實地核查,確保貧困對象底子清。
通過反覆調查摸底,桃源縣把貧困戶劃分為有勞力戶、弱勞力戶和無勞力戶。通過調查摸底,全縣勞動能力較強的有10491戶、34649人,勞動能力較弱的有6157戶、17195人,無勞動能力的有3035戶、5882人。其中因病致貧6689戶、18683人,因學致貧437戶、1539人,因殘致貧1101戶、2832人,缺乏生產經營技能致貧2732戶、8725人,缺少發展資金致貧1900戶、5782人。
壓擔子、尋出路,政策落實注重「三扶」
精準識別後,下一步就是下「方子」,做到精準幫扶。結合「三走訪三籤字」活動和駐村幫扶、結對幫扶工作,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發展需求,做到了一手資料詳實、基本情況清楚、幫扶有方向。
桃源縣牢牢把握「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根據區分的三種不同類型戶,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分類制定貧困戶脫貧規劃,全面落實各項扶貧政策。
針對勞動能力較強貧困戶,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重點在發展特色產業和培訓就業上進行幫扶,鼓勵貧困群眾通過自力更生脫貧。針對勞動能力較弱貧困戶,採取就近安排護林員、河道治理員、保潔員、門衛等勞動強度與貧困戶身體相適應的公益性崗位、特殊崗位,參與產業發展分紅等方式給予扶持。對於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由縣民政部門負責兜底保障,實行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據統計,去年全縣結對幹部走訪貧困戶均在4次以上,為貧困群眾協調解決具體問題25300多個;全縣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32個、集中安置5791人,危房改造3105戶,教育支助7602人、發放補貼1400多萬元,無因貧輟學生,安排公益性崗位780個,兜底保障10275人,落實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交通補助5875人、發放補助200多萬元。
想法子、拔窮根,脫貧質量聚焦「兩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桃源縣把增強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構建貧困戶持續增收長效機製作為提高脫貧質量的重中之重,盯緊勞動能力較強且具有強烈脫貧意願的貧困人口,聚焦「兩業」建設(產業發展和就業培訓),精準發力,做到了幫一人脫一戶,興一業帶一片。
桃源縣重點扶持發展富硒稻米、油菜、柑桔、紅薯、皇菊、茶葉等特色產業,大力推廣入股分紅、合作聯營、訂單生產等運作模式,搭建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金橋」。
同時,根據貧困戶的發展需求,將缺生產技術或就業技能的貧困戶納入就業扶貧計劃,積極開展「兩後生」、農村致富帶頭人、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培訓,增強致富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