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埠有爿農家樂餐館,老闆娘常常向消費者炫耀自己的「土雞煲」正宗,可是,禽類專家仔細鑑別後,發現這雞不僅不是正宗的中國品種,而且養殖的天數也只有80多天,距離土雞地方標準所規定的120天以上還有很大的距離。假作真時真亦假,無奈之下,許多正牌貨老闆感嘆連連——
快速型雞 頭和軀體較大、雞爪很粗、羽毛較松、雞冠較小
本報訊(通訊員 秦展揚 記者 趙海旭 實習生 李日稅)「土雞」、「仿土雞」、「洋雞」,這麼多種類的雞你會分辨嗎?可能大部分人都會說:「不知道怎麼分。」正是因為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分辨正宗土雞,就給了一些小販可乘之機,近日,杭州市質監組織了一次暗訪,發現市場情況不容樂觀,檢查發現,目前市面出售的雞五成以上都是「仿土雞」,而據專家推測,這一數字還遠遠不止於此。
農貿市場:色素雞當正宗土雞賣
老百姓買雞,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農貿市場。那麼,在農貿市場銷售的土雞情況怎麼樣呢?暗訪人員首先來到了茅廊巷菜場。
「土雞要嗎?」還沒走近賣活雞的攤位,賣雞的小販就大聲地招呼。在這家菜市場的一角,五六家賣活雞的攤位一字排開。暗訪人員走近一家攤位,攤主立刻迎上去:「要哪只雞隨便挑,這些都是土雞!」記者發現,雞籠上既沒有標出價格,也沒有標出雞的種類和飼養時間。暗訪人員以10元一斤的價格,購買了一隻「土雞」。
在勞動路菜場,經驗豐富的暗訪人員一眼就發現,雞販將正宗土雞和仿土雞混養在一起。本來已經說好了每斤12元的價格,可當暗訪人員選擇了那隻正宗土雞時,攤主立刻改了口:「這隻雞要18元一斤。」暗訪人員之一的禽類專家杭州市農科院教授徐章龍說,看了這麼多隻雞,只有那隻才是真正的土雞。
最後,暗訪人員將在3個菜市場購買的三隻「土雞」拿給專家鑑定,通過仔細察看,徐章龍表示,這三隻雞,都不是真正的土雞,只能歸為「仿土雞」一類。
專家發現,這三隻雞中有一隻甚至存在色素超標的情況。與其他兩隻雞相比,這隻雞的腳爪明顯發黃,徐章龍推測,一定是飼養人員在雞飼料中添加了較多的色素所致,雖然對人體無害,但由於「色素雞」羽毛和腳爪顏色較普通雞鮮亮,烹調時也能發現雞皮顏色更黃,更容易讓市民誤認為這種雞的質量更好。
農家樂飯店:「仿土雞煲」大行其道
每到周末,許多杭州人都喜歡開車找一處農家樂,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吃香噴噴的「土雞煲」。可是,面對動輒五六十元一份的「土雞煲」,又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出鍋中的雞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土雞」呢?為此,暗訪人員專門來到農家樂經營比較集中的梅家塢、茅家埠一帶,察看了七八家經營「土雞煲」的農家樂餐館,除了一家外,其他餐館沒有發現正宗土雞。
在梅家塢附近,暗訪人員扮成食客,要求察看一下土雞是否正宗,通過檢查,發現廚房中端出的雞大都達不到合格土雞的標準,不是品種不對就是養殖時間不到。
在茅家埠一家農家樂餐館,暗訪人員還仔細品嘗了一份標價48元的「土雞煲」,老闆娘宣稱,他們的雞是從桐廬專門購進的,是「正宗的土雞」。可是,經過禽類專家的仔細鑑別,發現這隻雞不僅不是正宗的中國品種,而且養殖的天數也只有80多天,距離土雞地方標準所規定的120天以上還有很大的距離。
專家揭秘:多養10天成本增加至少1.2元
去年11月,杭州頒布了肉雞的地方標準,對「土雞」、「仿土雞」和「快速型雞」進行了嚴格的區分。根據標準,土雞是指飼養周期在120天以上,並且是放養的黃羽(含有色羽)、絲毛中國優良地方土雞;仿土雞指以中國地方雞品種為親本配套雜交而成,飼養期在80—105天,放養、半舍養的黃羽(含有色羽)、絲毛仿土雞;而快速型雞則指生長速度較快、飼養35天就可上市,全程在雞舍養殖的肉雞,即平時所說的「洋雞」。也就是說,「中國種」、「放養」、「120天」成為衡量是不是土雞的硬槓槓。
徐章龍說,土雞與仿土雞雖然在外表上很難區分,但烹調後的口感與營養價值卻有區別。如飼養時間達到120天以上的正宗土雞,營養物質堆積比較好,味道也更好,仔細品嘗能發現具有天然的雞肉香味,但仿土雞和洋雞由於生長天數短,營養物質堆積較少,所以營養較土雞少,而且口味較差。
但在檢查中記者發現,大部分的「仿土雞」都是因為飼養時間達不到要求而不能成為真正的土雞。為何農戶不願飼養正宗土雞,反而提前當做「仿土雞」出售呢?禽類專家徐章龍為記者算了一筆帳,才揭開了這個秘密。
徐教授說,一般而言,一隻放養雞每天要吃飼料50克,10天就要吃500克,而土雞最常吃的飼料是玉米,每500克的價格為1.2元,這樣算下來,多飼養10天,僅在飼料上就要多花1.2元,如果提前1個月出欄,每隻雞就可以節省飼料成本3.6元,這還沒算管理和時間的成本。目前許多百姓根本分不出土雞與仿土雞的區別,土雞與「仿土雞」價格差不多,這也就是仿土雞大量充斥市場的原因了。
權威支招:選土雞要認「身份證」
消費者如何才能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挑選到正宗的土雞呢?杭州質監局有關專家向消費者傳授了簡易識別土雞的方法——認「身份證」。
目前,杭州市質監局已經向14家肉雞企業授予了土雞標準化生產示範企業稱號。這些企業年產土雞30萬隻,所生產的土雞銷售時都有質監部門發放的土雞「身份證」,如果消費者還不確定是否為正宗土雞,還可以通過「身份證」上防偽標誌進行核實查詢。
不過,雖然有「身份證」可以確定為土雞,但沒有「身份證」的也不代表一定不是土雞。因為企業是否參加土雞標準化評定都是自願的。杭州標準化研究院事業發展部主任許燕君還向本報讀者透露了識別土雞的幾招:土雞的頭很小、身體緊湊、胸腿肌健壯、雞爪細、冠大直立、色澤鮮豔。仿土雞接近土雞,但雞爪稍粗、頭稍大。快速型雞則頭和軀體較大、雞爪很粗、羽毛較松、雞冠較小。
此外,雞被屠宰以後,就更容易辨別了。許燕君說,土雞皮薄,毛孔細,是呈網狀排列的。仿土雞皮較薄、毛孔也較細,但不如土雞。而快速型雞則皮厚、鬆弛,毛孔較粗。土雞和仿土雞最重要的特點是膚色偏黃、皮下脂肪分布均勻,而快速型雞的皮膚光潔度較差,顏色也偏白。土雞和仿土雞燒好後肉湯透明澄清,脂肪團聚於湯汁表面,有香味,而快速型雞則肉湯較濁,表面脂肪團聚較少。(題圖:記者 許卓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