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原理,才能學會吃米飯
米飯,是最常見的主食。血糖異常的人越來越多以後,很多人只能被迫更改自己的飲食習慣,望飯興嘆,怕吃多米飯,使血糖升高。這本來是個普及率挺高的常識。但是,近期,事情起了變化。有傳言說,選好鍋,做出的飯 ,血糖高的人也可以敞開吃。這說法,是不是有點逆科學?膽小的人,是害怕背鍋的。咱不敢說鍋,只說米飯,說說米飯和血糖的關係。
在較早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薈萃分析得出結論,白米飯會使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增加27%,在亞洲地區尤其如此。所謂白米飯,是指去除稻米外層部分的精製米,這種米,有別於糙米等稻米品種,其升糖指數要高於其他粗糧。這個問題在亞洲地區顯得更為突出,是因為該地區的人們白米飯吃得多,有人可達到每天3頓,而在西方,平均每周才吃1到2次。這種差異的關鍵因素是澱粉。
學界早就發現,澱粉的消化吸收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而餐後血糖應答,取決於食物的種類、數量、消化特性。具有緩慢消化性質的澱粉,可以維持餐後血糖穩態,改善葡萄糖耐量,還可降低餐後胰島素分泌,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對於血糖異常的人,在選擇主食的時候,要關注食物的攝入量,也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性質。在1992年的時候,就有學者通過體外酶測量,根據澱粉的消化率,將澱粉分為快消化澱粉、慢消化澱粉、抗性澱粉。快消化澱粉,RDS,在小腸中20分鐘內能夠被消化吸收;慢消化澱粉,SDS,在20到120分鐘才能夠被完成消化吸收;抗性澱粉,RS,超過120分鐘也不能被小腸消化吸收,但可以到達結腸被微生物發酵,因此被看成是膳食纖維。
咱們必須要提醒,主食的消化速度及血糖反應,有眾多指標,並不是只由抗性澱粉的含量所決定。就米飯而言,其影響因素包括稻米的結構、顆粒形狀、顆粒大小、胚乳疏鬆性、分子量、直鏈澱粉含量、直鏈與支鏈澱粉比例、抗性澱粉含量、非澱粉多糖含量、烹飪方法、糊化程度、加工方法、冷藏方法等。這一堆影響因素,是一個鍋可以解決的嗎?就學界的研究而言,目前比較推崇的指標是澱粉消化指數,其概念有點複雜,咱們就略去吧。
米飯,做法不同,是不是可以改變抗性澱粉的含量呢?這個問題,在4年前的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由斯裡蘭卡學者進行過演示。具體方法是在蒸米飯時,先在開水中加入1茶匙的椰油,然後加半杯水,小火蒸40分鐘,然後,將蒸熟的米飯放入冰箱冷藏12小時。據介紹,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抗性澱粉的含量增加10倍。原理是油改變澱粉粒的結構,使之無法被消化酶分解;冷卻也很重要,可溶的直鏈澱粉在糊化過程中會脫離澱粉粒,冷藏12小時,米粒外的直鏈澱粉分子之間形成氫鍵,變成抗性澱粉。
這個方法看起來簡單有效,但是,學者們並不建議血糖異常的人,敞開吃這樣的米飯 。首先,加入油的米飯,整體的能量可能並不會減少,因為油是脂肪,每克椰油供能9千卡,如果蒸米飯放入30毫升油,大約供能270千卡,這個能量相當對1碗米飯。另1個問題是,放入冰箱12小時後,會有微生物汙染的風險,直接吃涼米飯,胃腸受不了;放點油再加個蛋炒炒?那不是比吃熱米飯的能量更高?有實驗室做過研究,米飯再次加熱後,血糖反應仍然很高,如果是糯米飯,再次加熱後對血糖控制更為不利。在人體實驗中,還發現,加油蒸的米飯,飽腹感會較差,吃完容易餓,這可能讓人吃下更多東西,血糖也就較難控制啦。
愛吃米飯,又想控血糖。要從2個角度來思考,1是控制攝入量;2是要提高飽腹感。白米飯,易消化,餐後血糖反應快,解決方法是考慮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黑米、紫米、糙米等來替代精米,或者在白米中加入粗糧雜豆,這樣做出的米飯或粥,飽腹感增強,消化速度可減緩;此外,要注意烹飪方法,浸泡、增加水量、延長蒸煮時間等,都會加快澱粉消化速度,因此,蒸飯時,米不要浸泡,不要煮太軟、太爛。最後,煲仔飯或石鍋拌飯等,吃著挺香,但是做飯時需要放肉,特別是醃肉或臘腸等食材,還要加油、放鹽,會增加能量攝入,為了控制血糖,最好是忍住嘴饞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