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日誌丨七夕只有玫瑰花巧克力?古代小娘子帶你抓蜘蛛乞巧!

2020-12-23 前瞻網

昨天的七夕節,你是怎麼過的呢?千萬不要以為七夕只是屬於情侶的節日,在古代,七夕還是女兒節,對月祭拜祈求向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因此又名乞巧節。

而乞巧節的保留活動有「蛛絲乞巧」、「穿針乞巧」、「投針乞巧」等。穿針乞巧不稀奇,想到古代女孩兒竟不怕蜘蛛,還有的親自去捉蜘蛛,膽子也十分大。「蛛絲乞巧」也在各種詩文中有過記載。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採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裡的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

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溼,花上乞得蜘蛛絲。」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也寫過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代周密《乾淳歲時記》中寫道:「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這種遊戲就是將尋來的蜘蛛放入小盒中,第二天打開來看誰的蛛絲更密,更正圓,故有詩云:「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

元代盧摯在《沉醉東風·七夕》中寫過,「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在這句詩中,女人們是用蛛絲穿過繡針在乞巧,而不是比蛛網。

李商隱《辛未七夕》中也有過「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的詩句,既奉出食品,讓蜘蛛代為乞巧,那又如何答謝搭鵲橋的烏鵲呢?

「喜蛛應巧」或曰「蛛絲乞巧」,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乞巧方式,女人家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放在事先準備妥當的精緻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開盒子,根據事先設定好的標準評價蜘蛛一夜所織,來研判得巧豐寡。

這個習俗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後來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看有無結蛛網,唐代看蛛網稀密,宋代評判蛛網是否圓正,後世大多遵循唐俗。

當然也有以蜘蛛作為織女傳信使者的說法。祈願的女子將瓜果供於案上叩拜,一段時間後,若是上面有蜘蛛結網,則是織女已經應下了該女子的祈願。

後來「乞巧節」被傳播到東南亞、日本和韓國,「蛛絲乞巧」、「喜蛛應巧」的習俗也被流傳了下來。

蜘蛛

在我國,關於蜘蛛的記載,始見於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在《幽風東山》這首記述周武王之弟姬旦在公元前11世紀東徵滅商3年而還的故事中,有「伊威在室,蠟峭在戶」的記載,意思是屋內有土鰲爬動,窗戶有蜘蛛結網。

在古代,蜘蛛又被稱作是嬉、喜子喜母,或喜蛛等。《辭海》中對「嬉字的解釋為嬉,亦作『喜』 、『喜蛛』。古稱靖峭。蜘蛛的一種。此解釋僅點出了蜘蛛的幾個名稱,並未描述它的形態特徵,以及得此名的原因。

而在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中,則明確指出了這種蜘蛛的特徵:「小蜘蛛長腳者俗稱為嬉子,即靖峭,無赤斑者,其腹幹甚瘦小」。

那為什麼蜘蛛又什麼與喜結緣呢?可能最早是來源於蜘蛛的農用價值。如在古代農書《夏小正》等記載有「蜘蛛集,則百集喜」,指的就是它是農業的益蟲。後來才因其多在室內牆壁間結網看起來像八卦圖,這就與道教有了聯繫。

總之,蜘蛛就成為一種吉祥的象徵。特別是在民間習俗中,更扮演著預示喜訊的角色。如:《劉子》曰:「今野人晝見喜子者,以為有喜樂之瑞。《西京雜記》云:「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在詩詞中也常見到:權德輿《玉臺體》 「昨夜裙帶解,今朝嬉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菜砧歸。」

對於祈求一夜獲得帝王恩寵的深宮妃嬪,蜘蛛也被視為吉兆之蟲。據說唐代嬪妃夜見蜘蛛,是皇帝親幸之兆。舊俗見蜘蛛自空而降,視為喜從天降、瑞氣盈門。

古代車馬不便,出一趟遠門很可能一生都再見不到,對於思念兒子的母親,若是見到蜘蛛,必定心中大喜。據《採蘭雜誌》記:古時候,有母子久別,未能相見。做母親的日夜思念兒子,盼他早日歸來。一夜,母親在油燈前做針線活,偶然發現一線蜘蛛絲垂在衣服上,便抬眼望去:一張蛛網好端端地結在架上,單懸下長長的一線絲在自己身上。「莫非兒子要回來了?」第二天,她朝思暮想的兒子果然回家了。這就是蜘蛛又名「喜子」、「喜母」的來源。

此外,蜘蛛還被視為加官進爵的喜蟲。唐睿宗景雲二年(712)八月的一天早晨,官居鴻臚寺丞的張文成一覺醒來走出臥室時,忽然發現有隻大如粟子的蜘蛛從門梁一張網上懸空而垂,恰巧掛在自己的眼前。「這是喜蟲啊!」張文成高興得手舞足蹈,「喜蟲天降,喜從天降……」數日後,應驗來了:皇上頒詔大赦天下,並給百官加階。後來形成了專繪蜘蛛懸網的瑞圖《喜從天降》。

在生物學上,《本草綱目》中這麼描述蜘蛛:「此蟲設一面之網,物觸而誅之,知乎誅不義者,故日蜘蛛」。蜘蛛是節肢動物,屬蛛形綱,蜘蛛目動物的通稱。約有35萬多種,遍布於全世界,在我國已發現的有3800餘種。它的外形特徵是8隻腳,身體呈圓形或長圓形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中間有細的腹柄相連。

由於全球地理條件、生態條件各異,蜘蛛的分布極不均勻。蜘蛛大致可分為遊獵蜘蛛、結網蜘蛛及洞穴蜘蛛三種。第一類會四處覓食,第二類則結網後守株待兔。而人們作為寵物飼養的大多是第三類:洞穴蜘蛛。它們喜歡躲在沙堆或洞裡,在洞口結網,網本身沒有黏性,純粹用來感應獵物大小,並加以捕食。所以,如果想在七夕乞巧中獲勝,找結網蜘蛛準沒錯!

像宋代乞巧時以蜘蛛結的網是否圓正作為評判標準,那麼應該選圓蛛了,而且圓蛛科的蜘蛛都非常美麗。大多數圓蛛用最少的絲織成面積最大的網,網像一個空中濾器,陷捕未看見細絲的、飛行力不強的昆蟲。

網雖複雜,但一般在1小時內即能織成,多在天亮前完成。若網於捕食時破壞,則另織一新網。織圓網時,蜘蛛放出一絲,隨風飄蕩。如果絲的游離端未能黏在某物上,則蜘蛛把絲拉回吃掉。

真正有毒蜘蛛有多少,尚無確切統計,世界上毒性較強的,有球蛛科的地中海黑寡婦蛛,甲蛛科的褐平甲蛛,天疣蛛科的澳大利亞漏鬥蛛、櫛足蛛科的黑腹櫛足蛛、捕鳥蛛科的澳大利亞捕鳥蛛。線蛛屬,捕鳥蛛屬,咬傷的傷口較大而深,狼蛛屬,園蛛屬等咬傷則較輕。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七夕節為什麼又要叫乞巧節?乞巧又有哪些形式?
    小的時候到了七夕節,大人們就會要我們去葡萄樹架子下面靜悄悄的待著,說到了時間就會聽到牛郎織女的對話,有機會還會見到傳說中的仙女,為此一直深信不疑,每年都會準時地待在那裡等待奇蹟的出現,後面才漸漸明白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神話故事。說起「七夕節」,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
  • 沒有巧克力也沒有鮮花,古人的七夕節,女孩子們也做點愛做的事
    七夕節快到了,又要吃狗糧了,我想這是像小編一樣的單身狗內心的獨白吧。 沒有浪漫愛情故事的德芙巧克力,沒有象徵愛情的紅色玫瑰花,哭泣啊,又要吃狗糧了呢,真好啊!這使我不得不反思,這是誰發明了這個節日的啊,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專門虐單身狗的節日呢!!
  • 變味七夕節,鮮花和巧克力讓「乞巧節」變成「中國情人節」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眾多商家和自媒體以「中國情人節」做宣傳,帶火了鮮花和巧克力。但是在這個中國傳統節日裡,只用鮮花和巧克力來慶祝是不夠的,至少是不準確的。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 七夕·鵲橋會丨星聚點純K等你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在此佳節,星聚點純K祝每一位朋友在節日快樂,幸福無極限!七夕節,等你來星聚點!
  • 中國傳統七夕美食,做給自己的戀人,比玫瑰花巧克力強百倍
    朋友們大家好,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要到了,我國民間又稱為乞巧節。在中國自古就有七夕節吃巧食的風俗,巧食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式樣和製作方法,大多以麵食為主,這也反映了我國是農業大國的歷史,那今天就來介紹一下,祖國各地過七夕吃的食物,以後再過七夕情人節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早已為我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食物,沒有必要非賣玫瑰花還有什麼巧克力了,中國人過中國的節日就要吃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食物,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所謂的巧果就是一種面果
  • 古代情侶七夕節不送鮮花 重點儀式是穿針!
    玫瑰花、巧克力……如今,當七夕節到來之際,這些東西成了不少情侶間護送的禮物。不過,在古代中國,七夕節有著不盡相同的涵義。不過,古人對於七夕的理解並未僅僅停留在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上。農曆七月七,更被古人當作女子的節日,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的日子。因此在古代,七夕節又名乞巧節。
  • 咱中國人自己的七夕,還要學老外的情人節嗎?傳統七夕節俗之乞巧
    農曆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說到七夕呢,現在基本都知道,這是一個咱們中國傳統的節日。
  • 七夕不是情人節,古代女子七夕拜神乞巧,你可知道拜什麼神?
    文/曉夢閣主今天是8月28日,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那麼,現在七夕節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情人節了,其實呢,七夕節,不是情人節,在古代叫乞巧節。(這般的小七有誰看過?)拜七姐神這個七姐,不是別人正是玉帝的小女兒織女,七仙女之一。私下凡間和董永生了娃後,又被抓回天庭,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喜鵲就搭成橋,讓牛郎和織女見面。在中國山東在膠東灣一帶,流傳著一個七夕節的習俗,即拜七姐神,這也是一個古老的習俗。
  • 沒有玫瑰花和巧克力,古人竟是這樣過七夕的!(附圖)
    七夕便成為浪漫的開始。在這樣一個代表著堅貞不渝的愛情的節日裡,或許你會收到來自TA的玫瑰花、巧克力,或許兩人會甜蜜相擁,但你知道古人是怎麼過「七夕」的嗎?壹穿針乞巧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貳投針驗巧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
  • 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古代七夕乞巧節吃那些特色美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以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流傳至今,有不少傳統的七夕美食,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七夕到底吃什麼食物。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七夕節必備的點心。這些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諺語說七夕吃過巧鍋,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節期間,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 不秀恩愛,也沒狗糧,古代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節!
    這些節日比起七夕,更能承擔情人節的職責。那古代七夕到底是個什麼節?七夕原名為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在牛郎織女七月七相會的故事產生之前,七夕節便早已存在。且看東晉葛洪《西京雜記》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 七夕情人節禮物——巧克力玫瑰
    七夕到了,各位是否已經買好了七夕禮物送給你們的另一半呢?如果沒有,巧克力玫瑰絕對是你的首選。在炎炎夏日,有什麼比親手做一個甜蜜的,冰涼的巧克力玫瑰給你另一半更加窩心呢?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朗與織女的傳說,牛朗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古代女子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
  • 別樣「七夕」不只是情人節 與巧克力玫瑰花無關
    中新社北京8月6日電 題:別樣「七夕」不只是情人節  8月6日,中國農曆七月初七,這是古典傳說中一年一度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有關「中國情人節」的稱呼只是近些年才出現,而被更多地披上了商業的外衣。中國的「七夕」其實與巧克力和玫瑰花無關。  廣東珠海:淡忘「七夕」是棄是救?
  • 在古代七夕節與情人節無關,是中國傳統的女兒節或乞巧節
    一年一度的七夕到了,現代來說,就是情人節;放在古代,七夕通俗名中國女兒節,是姑娘們穿針乞巧、祈願禱福的日子。一、七夕節的由來與傳統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 以乞巧果為載體傳承七夕文化,避免七夕內涵被現代消費主義侵蝕
    買束鮮花或買盒巧克力或買個鑽戒求愛求婚,然後共進一頓燭光晚餐,最後在酒店開個房,這或許已成為一個基本流程。不難發現,許多人其實是用過西方情人節的方式在過七夕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商家所做的消費性引導,二是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很難跟傳統文化相融,三是七夕缺乏一個核心文化載體。商家是逐利的,當今許多節日都變成消費節日,七夕節未能逃過其魔掌也實屬正常。
  • 關於七夕節「乞巧」的來歷!
    關於七夕節「乞巧」的來歷!在中國古代流傳著很多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都是一個個神話故事,而傳說終究是傳說,並非事實。這些傳說是古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想像,也算是討個吉利。然而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有著民間少女「乞巧」的習俗,關於乞巧的來歷,那就不得不提起,傳說中的那段愛情故事。傳說,天上的王母娘娘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外孫女叫織女,織女擅長織布,天上的彩霞都是織女編織的。然而這樣日復一日的編織生活太過於枯燥,於是織女便跟隨眾姐姐下凡遊玩。無意中愛上了一位放牛娃,名叫牛郎。便決定留下來,與牛郎廝守終生。
  • 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今天是2019年的七夕節(8月7日),你可知道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七夕叫乞巧節。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 從「乞巧節」到「中式情人節」 看七夕文化的古今嬗變
    七夕也稱作「女兒節」,自有一種婉約、浪漫的氣質。除了源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七夕不只「有情」,還有乞巧、曬書,女拜織女、男拜魁星等充滿期待的祈願儀式。作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七夕」既承載了傳統文化對天地星辰的哲學崇拜、又飽含了人們對生活情感的不懈追求。
  • 你知道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節嗎?
    此時感動了天帝,就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見面一次,這便是七夕節的由來了。但是你們知道嗎,七夕節在古代是單身女子的節日,古時候即使是春節,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去串門,只有七夕節當天,單身女子可以身穿盛裝,大方的出門與姐妹聚會玩耍。那大家知道七夕節為什麼又叫乞巧節嗎?
  • 國風漢服、乞巧祈願……體驗兩岸傳統「七夕」習俗!
    古代七夕節真的不是情—人—節 Part1 七夕節不是情節人七夕最早源於三四千年前通俗名是「中國女兒節」是姑娘們穿針乞巧、祈願祝福的日子一張圖讓你讀懂「七夕節」↓誤區一:七夕=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在我國的節日體系中並沒有情人節而西方傳入的聖瓦倫丁節填補了該空白玫瑰花、巧克力、燭光晚餐的浪漫過節方式受到了年輕人喜愛,並逐漸風行誤區二:「乞巧」七夕節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