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戶時代,日本平民的年夜飯,必不可少的3種食物是什麼?
日本新年的料理是裝在重箱(層疊木製餐盒)的年菜。在江戶時代,準備年菜已是平民的例行活動,但原本是源自平安時期的宮廷儀式
日語的年菜叫做御節(osechi),語源是(節會)。在古代的日本宮廷,遇到舊曆中訂定的節日就會舉行祭神儀式,天皇會設酒宴宴請大臣。這也稱為節句,像是三月三日的上巳節句是桃花節(又名女兒節)、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七月七日是七夕,雖然名稱與意義有所不同,但這些舉行儀式的節日仍延續至今。
重箱是從節會的款客料理衍生為平民在這一年之初所吃豐盛菜餚。起初是用昆布(也就是海帶)、龍蝦、薯類、金桔等自古以來用於祭神儀式的吉兆物當作貢品,祭拜完才吃,到了江戶時代經濟穩定,飲食生活也變得豐富後,重箱的菜色就變得很豪華。

在江戶時代,除非是平時都揭不開鍋,否則每年新年時,各家各戶都會準備豐富的年夜飯,平時捨不得吃的食材都會咬牙買下,就為了在這一天能夠享受到豪華的年夜飯。
不過重箱也是有擺放的規定,可不是隨意就能放置。既然的是重疊的重箱,疊兩層以上是規定,富裕的商家還會疊到五層。裝菜時基於好兆頭和諧音,食材與烹調方式也有一套規矩。一定要放的菜、可以省略的菜,或是第幾層要放什麼,這些都形成慣例而被江戶人所接受。成為不成為的規定。
根據享和元年(公元1801年)出版的書籍,重箱的基本型是四層,最上層是放「魚物、齋菜、生鮮拼盤、蒸物」。這是依照食材種類分裝的方法,不過對於江戶平民而言鯡魚卵、小沙丁魚乾、黑豆是一定要準備的食物。無論再窮的人,只要有這三樣就能過年,因此特別被稱為「三種餚」,堪稱平民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為何只要有這三種就能過年,又為何受到窮人的青睞呢?
鯡魚卵來自於雌魚,這種魚每次可產卵達4萬左右,產卵量極大,因此鯡魚卵象徵子孫滿堂;而小沙丁魚乾就更用意思了,當時的日本農民會把沙丁魚乾當作農田的肥料,用以增產,因此小沙丁魚乾代表豐收;黑豆則代表勤勞,因為豆的日語發音和勤勞的發音皆為mame。
以上三樣是窮人想盡辦法也要在年夜飯中出現的菜色。對於非窮人而言,除了以上菜色外,自然還需要其他食物,他們也代表了不同的含義。
例如,昆布卷代表歡喜,因為昆布的日語發音與歡喜相似;紅白魚飯擺在一起代表曙光;蝦子意喻年紀大到彎腰般的長壽,同樣也有祝福之意,每樣菜各有含義。當然這種事也絕對少不了喜氣的鯛魚。

近年來,日本四層箱的推薦裝法是「醋拌菜、燉煮料理、烤物、小菜」像這樣由上而下依照烹調方式的裝法。裝菜時要擺偏,避免出現十字交叉的分隔,還要注意顏色的分配和香氣的保持,這都是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規矩。重箱在近代除了有層層祝賀的意思外,主婦直到正月三日都不必下廚也成了準備年菜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