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我國農村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糟糕的。我父親說他小的時候,家裡幾乎頓頓都是玉米粥就醃黃瓜。蛋、魚、肉都是奢侈品。家裡雖然養雞養鴨,但獲得的雞蛋鴨蛋都是優先換錢補貼家用。魚的話多數情況要到村裡集體分魚的時候才能品嘗到,而肉,則要等到逢年過節村裡殺豬。
在這種清苦的條件下,幾乎家裡的每個人都會想點辦法換錢補貼家用。像我父親他們小的時候,就去撿拾牙膏皮,賣給收廢品的。但他們還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找蛤蟆。為什麼要和蛤蟆過不去?且聽釣夢灣道來。父親說,抓蛤蟆需要天不亮就起來。當時抓蛤蟆的小孩子很多,如果去遲了,抓到的蛤蟆就都是已經被別人抓過的。太陽出來前,蛤蟆常在田地裡、樹林裡、竹園裡活動。我父親他們就趁著別人還沒有起來,深入到果園、竹園等各處尋找蛤蟆。
抓到蛤蟆後,他們就用類似於圖上的工具,刮蛤蟆的後背。當時條件艱苦,工具沒有圖上那麼光鮮亮麗,都是用很簡陋的小鐵片一樣的。蛤蟆的背後有一種漿水,由蛤蟆本身分泌而來。這種東西可以入藥,中藥房的收購價格也很高。父親說,當時(80年代)的收購價是30塊錢1斤。不過,每隻蛤蟆只能刮到一點點兒的漿水,換為數不多的零花錢。如果去晚了,只能抓到被別人刮過的蛤蟆。這些可憐的蛤蟆往往後背鮮血淋漓的。一隻蛤蟆被刮過一次後,要花費一到兩個星期才能重新長出來,然後又被抓去刮。
刮蛤蟆後背
在當時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農村薄荷灶的文章,父親說我寫得太籠統。我準備過陣子去未拆遷的村子裡把廢棄的薄荷灶拍幾張照片,供感興趣的讀者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