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到底什麼味道?「大門吱呀開,味道自然來」,走進泉城老街巷,聽聽光著屁股在這裡長大的八旬老人怎麼說。
18日中午,剛吃完午飯的劉珍隆走出西公界街6號,向南看著這條彎彎曲曲的小街。「我從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住在這裡,到現在已經七十多年了,這條街大概的樣子沒有變,還是我小時候那樣。」
西公界街位於省府西街以西,連接著雙忠祠街、壽佛樓后街、大明湖路。南頭向東一點就是鞭指巷,向南通往泉城路。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條路的歷史。據了解,所謂「界」其實是「廨」的諧音,是公廨及官署的別稱,舊時因為這條街位於布政司署以西而得名。走在街頭,隨處可見古樸的門樓、傳統的四合院,老濟南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劉珍隆所住的西公界街6號是濟南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黑色的大門邊緣已經磨損地不規則了,往裡一推發出「吱—呀—」的聲音。「這扇大門是原裝的,這才是古老的聲音,才是老濟南的味道。旁邊那扇是後來換的,那個一推就沒動靜。」劉珍隆從六七歲住到八十歲,這個老四合院對他來說裝的是滿滿的故事。「經常有人看見門口的牌子進來轉轉,他們要是願意聽,我就跟他們講一講。」
在他的故事裡,有老房子原來的漂亮樣子,有幾十年來房子主人的變化,還有濟南戰役給牆上留下的縫隙。穿起來,就是濟南文化和歷史的一個小小縮影。
像西公界街6號一樣,文化和歷史,在西公界街、雙忠祠街和鞭指巷留下了太多的印記。在西公界街中段,抬頭可以望見一片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群,這裡就是「題壁堂古建築群」,包括正堂題壁堂、三星樓、呂祖廟、戲樓等建築。這裡是清代濟南著名的戲樓,也是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戲樓,這裡還曾開辦義學,免費招收學童。在西公界街的北頭的2號院和3號院裡,還有一個雪泉和放生池。在濟南此前公布的歷史建築中,西公界街和鞭指巷兩條街上就有十餘處。
「這裡集中了很多沒有被很好展示的無價之寶。」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西公界街、雙忠祠街、鞭指巷上的歷史資源豐富,價值非常高,同時,還具有濟南的地方特色。「完全具備了打造一個文化品牌和一條旅遊特色街區的條件。」
何時才能看到大明湖路—西公界街—鞭指巷的文化遊覽路線成熟起來?
濟南市明府城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老城區要織補式、繡花式地進行開發改造。「對於一些文物點,我們要按照文物保護的相關要求進行試點推進,文物點以外的區域,將按照規劃成熟一點動一點。」上述負責人表示,老城的很多工作都是小規模漸進式的,因為老城的特點決定其很多工作難以一蹴而就,我們先在通過在一些片區試點,取得經驗之後,再進行推廣。
因此,很難說這裡何時會成長為一條文化旅遊街區,但是改變將會一點點發生。濟南市規劃局也表示,規劃設計會充分吸收市民意見,通過業態專題分析,制定逐步控制商業總量,限制餐飲數量,引進文化產業、民俗展示的策略,逐步將歷史街區的業態定位調整到文化展示、文化體驗和慢生活消費中去。
濟南是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老味道是不可缺少的,沒了這些老味道,哪裡去尋找這些底蘊?亞洲唯一的哥德式濟南老火車站拆了,靈動的「小明湖」被活埋在高樓大廈內下……濟南再也不能幹這樣的「蠢事」了!否則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僅靠圖片和檔案講述「老濟南」太蒼白,太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