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揚州人過清明時,必須要吃「五新」,也叫「五青」,即枸杞頭、黃黃子、蘆蒿、馬蘭頭和香椿。其中被譽為「樹上蔬菜」香椿的味道最為濃鬱,所以香椿漲蛋這道名菜,也深受食客歡迎。那您可知道,香椿其實也是一味祛風利溼,止血止痛的中藥。
春季野菜的榜首是香椿
春季是各種野菜萌發的季節,其中,香椿的價格最貴,才出嫩芽時四五十元/斤。有資料表明,香椿芽入菜可能始於唐代,但現在看到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宋時蘇頌的《圖經本草》中有「椿木實而葉香,可口取」的記述。68歲的老揚州朱壽明說,打記事起,就常見母親用才長出的綠葉紅邊的香椿頭,砌碎放在攪勻的蛋液裡用油煎得外脆裡嫩地給家人吃。「那時條件差,中飯菜裡若有道香椿漲蛋,一天都是高興的。」
82歲的老揚州張鴻也表示,香椿自古就是有名的野菜,應列春季野菜的榜首。他說:「清代李漁說:『菜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與人們喜歡的薺菜、枸杞頭、馬蘭頭比起來,香椿芽採摘的季節更短,所以上市數量很少,從立春開始到清明前就結束了,比龍井茶的採摘期還短。」
74歲的陳瑞與老伴喜愛種植花卉,對於香椿也是特別偏愛。無論是舊宅,還是新院,總要找地方種上幾株香椿樹。春暖花開時,也到了香椿芽的收穫季。除了自家餐桌增加了幾回香椿漲蛋,他們也會採摘下來贈予親朋好友。
香椿可漲蛋,還可拌豆腐
一提香椿,人們就會想到「漲蛋」,其實香椿可烹製的菜餚遠不止這個。朱壽明喜愛烹飪,他告訴記者,香椿芽還可以拌豆腐,或者做油炸香椿魚兒。具體做法是將香椿芽洗淨,用鹽醃一下,瀝去水分。把雞蛋打碎,蛋液放在容器中,加入麵粉、玉米粉、鹽,調成稀麵糊,再將香椿芽倒入。鍋中放入油,置火上燒至五成熱,將香椿一根根掛好糊,下油鍋炸,炸至鼓起時撈出。「最後,再將油燒至七成熱,將炸好的全部香椿倒入油鍋,撥散,翻轉炸至金黃色時撈出即成。」
69歲的老揚州許文娟在這個季節最愛給家人做「香椿拌豆腐」。她說,這是跟她母親學的。「將剛摘下的香椿芽洗淨後在熱水中焯一下,瀝乾後切碎,用豆腐乾或嫩豆腐加上鹽、麻油等調料攪拌,如再加點鹹蛋黃碎塊,味道更為鮮美。」
說到香椿的製作方法,老揚州人都會提到用開水焯一下。對此,張鴻曾寫了一篇文章專門提醒大家,香椿老葉中含大量亞硝酸鹽,食用不當易中毒。所以烹調前應在開水中焯一下,瀝去水分再做菜。「香椿用沸水焯燙一分鐘,可去除2/3以上亞硝酸鹽,還不影響色澤。還有人喜歡將其醃了慢慢吃,也應先焯水。」
香椿根、葉、枝、果都可入藥
說了這麼多用香椿為食材做的美食,再談談它作為中藥的功效。揚州友好醫院中醫科主任張錫元說,春季的時令蔬菜香椿,記載於《本草綱目》,也是一味可以用於多種疾病的中藥。
香椿,又名紅椿、椿芽樹、椿花、香鈴子,性味苦、澀,溫。其根、葉、枝、果都可以入藥,根全年都可以採收,果實秋季可以採收,枝葉一般春夏可以採收,具有祛風利溼,止血止痛的功效。「不同部位藥用功效有不同。根皮可治痢疾、腸炎、泌尿道感染、便血、血崩、白帶、風溼腰腿痛。葉及嫩枝可治痢疾。果也叫香椿子,可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而在一些古今醫書中,都可見香椿可醫病的內容。據介紹,《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發汗,治心胃氣痛」;《青島中草藥手冊》:「收斂止血,祛風燥溼,止癢。主治赤白痢疾,虛火頭暈,尿道炎,遺精,便血」;《福建藥物志》:「治百日咳。」
與許多藥食同源的食材一樣,香椿再香,也有食用的諸多禁忌。香椿為發物,多食易誘使痼疾復發,故慢性疾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再則,陰虛的人吃了香椿後容易加重肝火,尤其是陰虛、燥熱的糖尿病患者;最後,許多野菜會引起日光性植物性皮炎,食用後應避免陽光的照射,過敏性體質或抵抗力較差的人群應儘量避免食用。通訊員 友萱 記者 張慶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