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隨著野釣資源日趨匱乏,對於野釣愛好者的挑戰也是越來越大了。野釣本來就不易,如果再遇到明顯有魚在窩子裡「轉悠」,就是不見有效魚口的情況(不管是怎樣調節浮漂都是沒有用),難免讓人遺憾不已。
實際上,遇到這種情況,並不是窩子裡的魚兒「不買帳」,而是我們在某些地方出現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找到原因,及時調整的話,很有可能出現「散窩」的情況(本來野釣聚魚就不容易)。今天我就從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實際作釣經歷來詳細聊聊這個話題。
現在正值夏天,魚兒的活性已經恢復,大面積覓食了。也就是說,出現這種情況(窩子有魚不咬鉤)的機率已經明顯的多起來了(上周釣魚我就遇到這種情況)。下面我就從上面三個方面系統的聊一聊這個話題。
1,根據魚星來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
當魚兒發現食物並準備攝食時,它必須把鰓蓋關閉後再張開嘴,在張嘴時,口腔內就形成一個含碳氣體的空間,由於這種碳氣比水輕,在水的壓力下,從口中釋放出來後就會形成氣泡,緩緩地浮上水面,並自行破滅。這種氣泡就是魚星。
從魚星出現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魚星是魚兒覓食時產生的。這完全可以作為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的依據。
2,根據浮漂動作來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
俗話說:「浮漂是釣魚人的眼睛」,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的,畢竟水底的情況我們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如果浮漂長時間猶如「定海神針」般紋絲不動,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窩子裡沒有魚的(浮漂的調釣沒有問題)。
但就是浮漂有動作,也並不能代表是真正的魚兒吃口。比如:走水現象,水底有水草(鉤餌在水草上或者水草中)的情況等等。
3,根據水面動靜來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
這點是很直觀的判斷方法。不過這和作釣的水深有著直接的關係。釣淺水會明顯些,釣深水,除非魚體較大,否則這種現象是不明顯的。
如果水面出現水波紋,水花翻動,有較大的漣漪,有渾濁水或者雜屑從水底浮上來等等這些現象時,很大的可能窩子裡是有魚的。
小結:
通過以上三點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的辦法不難看出,魚兒進窩都會有一定的「動靜」。要麼表現在釣點的水面上,要麼表現在我們的浮漂上。也就是說,只要釣點附近有任何的異常情況,我們都需要認真對待的,我們和魚兒之間的博弈,往往就是從這些小小的變化開始的。
1,窩料問題導致
打窩對於釣魚的重要性來講是不言而喻的。不是有「釣魚打窩,越釣越多」的說法嘛!但是打窩還是需要有些講究的,並不是把窩料丟進釣點就可以了。
窩量的問題
實際上,在打窩量的多少的問題上,多少還是有些爭議的。有的釣友認為窩量要大,因為只有窩量大。才能大機率誘到魚。有的釣友認為窩量要小,窩量過大魚兒很容易吃飽而放棄咬鉤。
對於上述這兩個觀點,個人認為都沒有錯的。但本人更傾向於窩量的多少需要根據先提條件的。比如:魚兒活性大,就多打,魚兒活性小,就少打。春冬兩季少打,夏秋兩季多打。作釣水面大,就多打,作釣水面小,就少打。釣魚時間短就少打,釣魚時間長或者守大魚就多打等等。
窩料的味型和狀態
通常講,窩料的味型和狀態要等於或者稍差於餌料較為合適的。你想呀!如果窩料比餌料還好,你還指望魚兒咬鉤?(咬鉤的機率大減)
另外,窩料體積不宜過大。比如:使用餅類窩料,如果窩料體積過大,魚兒不能一次性吃進去,很有可能會出現把窩料推離釣點,造成窩子偏移的情況。
2,餌料狀態和味型問題導致
實際上,自然水域的魚兒對於食物並不是很挑剔的。從這麼多年的作釣經歷來看,作釣選用的餌料只要味型和狀態上不是很離譜,一般來講魚兒都會咬食的,只是釣多釣少的問題。
比如:我們都知道在夏季釣魚,餌料的味型選用清淡和本味的味型較為適宜,但腥味它們就不吃了嗎?實際上還真不是。我本人不管是任何時候作釣,都喜歡帶上一盒蚯蚓,因為這種「萬能餌料」很有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此,我想有必要再囉嗦一句,野釣的餌料味型是很重要,但並不是釣好魚的決定性因素。要想釣好魚,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而餌料的選擇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3,線組調釣問題導致
線組的調釣,一直以來都是釣友們較為熱衷的話題,線組的調釣也確實很重要的。
比如:目標魚是底層魚種,如果鉤餌調成了離底或者釣浮,餌料不到底,底層魚找不到餌料,魚兒想咬鉤都找不到地方。當然啦!如果底層的魚兒因為某種原因上浮了另說哈!
還比如:釣中上層魚種時,搜索魚層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從上往下找,還是從下往上找都沒有問題的。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處於中上層的魚種所處的水層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比如:氣壓,餌料的狀態等等。
4,水底情況複雜導致
這種情況和上述有些類似。如果水底有水草,雜物,淤泥等等,鉤餌拋入這樣的釣點,餌料很有可能沒入其中。魚兒聞到氣味,但找不到餌料,就會出現在窩子裡「轉悠」,出現不咬鉤的情況。
另外,如果水底因為某種情況變的渾濁,魚兒視力不好,同樣也會出現找不到鉤餌的情況。
通過上面敘述得知,窩子裡有魚,但魚兒不咬鉤的原因不外乎就兩點:要麼是窩料和餌料不對路,要麼是魚兒找不到餌料,也就是我們沒有為魚兒創造有利的就餌條件造成的。
我們了解了窩子有魚不咬鉤的原因,也針對性的進行調整了,那該如何才能判斷調整是否對路呢?
根據漂相來判斷調整是否「對路」
這點是最直觀的。如果剛開始魚兒不咬鉤,但經過調整後,浮漂有動作了。那就恭喜你了,說明調整已經對路了,接下來就是如何抓魚口的問題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浮漂的動作是不是真實的魚口。比如:魚兒蹭線的時候,浮漂也會出現動作。
一般來講,有力的下頓,黑漂,均勻的上頂這些都是有效的魚口(具體能不能打到,還要看你浮漂的調釣)
根據魚口來判斷調整是否「對路」
調整後,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釣上來兩條以上的魚來,這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調整已經「對路」了。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如何誘來更多的魚和如何抓有效的魚口問題了。
根據時間來判斷調整是否「對路」
調整後,如果在半個小時左右浮漂還是沒有動作,我們就要考慮找的這個原因是不是正確了。很多的時候,調整半個小時後,基本上都會有效果的,畢竟窩子裡是有魚的。
通過上面三種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我們找到的原因正不正確,調整對不對路了。實際上,判斷調整是否對路記住一點就行了:有無有效的魚口。(浮漂有動作並不一定是魚口的哦!)
引申一點:
我們調整後,有效魚口增多了,也連竿了,但忽然又遇到停口了是什麼原因呢?個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以下三種原因導致。
1,窩子裡沒魚了
這點是很好理解的。如果在作釣的時候,沒有及時的補窩(商品餌除外哈),魚兒很有可能不會源源不斷的到來。窩子裡就那麼多魚,被你釣上來完了,當然也就沒有口了。
2,外界原因導致
這種情況一般包括有兩種:氣壓變低魚兒上浮或者你的餌料霧化過大誘使魚兒上浮了。
3,大魚或者肉食性魚種進窩
「弱肉強食」在魚種之間也是存在的。如果窩子裡進了大魚,體型小一點的魚兒就會逃離窩點。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大魚進窩了:浮漂呈現幅度很大的上升或者下降,並且迅速恢復到原位(大魚魚體蹭線或者大魚遊動水壓增大造成的)
如果窩子裡進了肉食性魚種,魚兒逃竄的會更快,特別是出現小魚跳躍的現象。這個時候,可以試著用小魚小蝦或者掛蚯蚓掛鈎試試,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哦。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野釣中,出現窩子有魚不咬鉤的情況,很有可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另外,出現這種情況,在調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動作要輕,儘量避免反覆的拋竿和提竿。因為這個時候窩子裡有魚的,很有可能一個細小的動作就會導致「散窩」的情況出現,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上述這些是我本人通過這麼多年作釣經歷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遇到此種問題的釣友。如果有不正之處,歡迎留言,批評指正哈!
備註:圖片源於網絡,侵權通知必刪。
碼字不易,如果您感覺我說的不錯,就請點個讚,添加個關注唄!我會繼續分享自己的釣魚心得。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