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魚在窩子裡「轉悠」,就是沒魚口,不妨調整下面幾點試試

2020-12-19 石頭釣魚記

這些年來,隨著野釣資源日趨匱乏,對於野釣愛好者的挑戰也是越來越大了。野釣本來就不易,如果再遇到明顯有魚在窩子裡「轉悠」,就是不見有效魚口的情況(不管是怎樣調節浮漂都是沒有用),難免讓人遺憾不已。

實際上,遇到這種情況,並不是窩子裡的魚兒「不買帳」,而是我們在某些地方出現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找到原因,及時調整的話,很有可能出現「散窩」的情況(本來野釣聚魚就不容易)。今天我就從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實際作釣經歷來詳細聊聊這個話題。

窩子裡有魚,不咬鉤是讓釣魚人很遺憾的

現在正值夏天,魚兒的活性已經恢復,大面積覓食了。也就是說,出現這種情況(窩子有魚不咬鉤)的機率已經明顯的多起來了(上周釣魚我就遇到這種情況)。下面我就從上面三個方面系統的聊一聊這個話題。

1,根據魚星來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

當魚兒發現食物並準備攝食時,它必須把鰓蓋關閉後再張開嘴,在張嘴時,口腔內就形成一個含碳氣體的空間,由於這種碳氣比水輕,在水的壓力下,從口中釋放出來後就會形成氣泡,緩緩地浮上水面,並自行破滅。這種氣泡就是魚星。

從魚星出現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魚星是魚兒覓食時產生的。這完全可以作為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的依據。

有魚星代表魚兒在覓食

2,根據浮漂動作來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

俗話說:「浮漂是釣魚人的眼睛」,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的,畢竟水底的情況我們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如果浮漂長時間猶如「定海神針」般紋絲不動,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窩子裡沒有魚的(浮漂的調釣沒有問題)。

但就是浮漂有動作,也並不能代表是真正的魚兒吃口。比如:走水現象,水底有水草(鉤餌在水草上或者水草中)的情況等等。

3,根據水面動靜來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

這點是很直觀的判斷方法。不過這和作釣的水深有著直接的關係。釣淺水會明顯些,釣深水,除非魚體較大,否則這種現象是不明顯的。

如果水面出現水波紋,水花翻動,有較大的漣漪,有渾濁水或者雜屑從水底浮上來等等這些現象時,很大的可能窩子裡是有魚的。

小結:

通過以上三點判斷窩子裡是否有魚的辦法不難看出,魚兒進窩都會有一定的「動靜」。要麼表現在釣點的水面上,要麼表現在我們的浮漂上。也就是說,只要釣點附近有任何的異常情況,我們都需要認真對待的,我們和魚兒之間的博弈,往往就是從這些小小的變化開始的。

釣點有動靜,很有可能是窩子裡魚兒活動造成的

1,窩料問題導致

打窩對於釣魚的重要性來講是不言而喻的。不是有「釣魚打窩,越釣越多」的說法嘛!但是打窩還是需要有些講究的,並不是把窩料丟進釣點就可以了。

窩量的問題

實際上,在打窩量的多少的問題上,多少還是有些爭議的。有的釣友認為窩量要大,因為只有窩量大。才能大機率誘到魚。有的釣友認為窩量要小,窩量過大魚兒很容易吃飽而放棄咬鉤。

對於上述這兩個觀點,個人認為都沒有錯的。但本人更傾向於窩量的多少需要根據先提條件的。比如:魚兒活性大,就多打,魚兒活性小,就少打。春冬兩季少打,夏秋兩季多打。作釣水面大,就多打,作釣水面小,就少打。釣魚時間短就少打,釣魚時間長或者守大魚就多打等等。

窩料的味型和狀態

通常講,窩料的味型和狀態要等於或者稍差於餌料較為合適的。你想呀!如果窩料比餌料還好,你還指望魚兒咬鉤?(咬鉤的機率大減)

另外,窩料體積不宜過大。比如:使用餅類窩料,如果窩料體積過大,魚兒不能一次性吃進去,很有可能會出現把窩料推離釣點,造成窩子偏移的情況。

打窩時,打多少的量,還是有些講究的

2,餌料狀態和味型問題導致

實際上,自然水域的魚兒對於食物並不是很挑剔的。從這麼多年的作釣經歷來看,作釣選用的餌料只要味型和狀態上不是很離譜,一般來講魚兒都會咬食的,只是釣多釣少的問題。

比如:我們都知道在夏季釣魚,餌料的味型選用清淡和本味的味型較為適宜,但腥味它們就不吃了嗎?實際上還真不是。我本人不管是任何時候作釣,都喜歡帶上一盒蚯蚓,因為這種「萬能餌料」很有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此,我想有必要再囉嗦一句,野釣的餌料味型是很重要,但並不是釣好魚的決定性因素。要想釣好魚,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而餌料的選擇只是其中之一罷了。

3,線組調釣問題導致

線組的調釣,一直以來都是釣友們較為熱衷的話題,線組的調釣也確實很重要的。

比如:目標魚是底層魚種,如果鉤餌調成了離底或者釣浮,餌料不到底,底層魚找不到餌料,魚兒想咬鉤都找不到地方。當然啦!如果底層的魚兒因為某種原因上浮了另說哈!

還比如:釣中上層魚種時,搜索魚層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從上往下找,還是從下往上找都沒有問題的。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處於中上層的魚種所處的水層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比如:氣壓,餌料的狀態等等。

4,水底情況複雜導致

這種情況和上述有些類似。如果水底有水草,雜物,淤泥等等,鉤餌拋入這樣的釣點,餌料很有可能沒入其中。魚兒聞到氣味,但找不到餌料,就會出現在窩子裡「轉悠」,出現不咬鉤的情況。

另外,如果水底因為某種情況變的渾濁,魚兒視力不好,同樣也會出現找不到鉤餌的情況。

水底有雜草,雜物時,魚兒很有可能找不到餌料

通過上面敘述得知,窩子裡有魚,但魚兒不咬鉤的原因不外乎就兩點:要麼是窩料和餌料不對路,要麼是魚兒找不到餌料,也就是我們沒有為魚兒創造有利的就餌條件造成的。

我們了解了窩子有魚不咬鉤的原因,也針對性的進行調整了,那該如何才能判斷調整是否對路呢?

根據漂相來判斷調整是否「對路」

這點是最直觀的。如果剛開始魚兒不咬鉤,但經過調整後,浮漂有動作了。那就恭喜你了,說明調整已經對路了,接下來就是如何抓魚口的問題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浮漂的動作是不是真實的魚口。比如:魚兒蹭線的時候,浮漂也會出現動作。

一般來講,有力的下頓,黑漂,均勻的上頂這些都是有效的魚口(具體能不能打到,還要看你浮漂的調釣)

根據魚口來判斷調整是否「對路」

調整後,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釣上來兩條以上的魚來,這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調整已經「對路」了。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如何誘來更多的魚和如何抓有效的魚口問題了。

根據時間來判斷調整是否「對路」

調整後,如果在半個小時左右浮漂還是沒有動作,我們就要考慮找的這個原因是不是正確了。很多的時候,調整半個小時後,基本上都會有效果的,畢竟窩子裡是有魚的。

通過上面三種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我們找到的原因正不正確,調整對不對路了。實際上,判斷調整是否對路記住一點就行了:有無有效的魚口。(浮漂有動作並不一定是魚口的哦!)

調整後是否對路,魚口是判斷的標準

引申一點:

我們調整後,有效魚口增多了,也連竿了,但忽然又遇到停口了是什麼原因呢?個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以下三種原因導致。

1,窩子裡沒魚了

這點是很好理解的。如果在作釣的時候,沒有及時的補窩(商品餌除外哈),魚兒很有可能不會源源不斷的到來。窩子裡就那麼多魚,被你釣上來完了,當然也就沒有口了。

2,外界原因導致

這種情況一般包括有兩種:氣壓變低魚兒上浮或者你的餌料霧化過大誘使魚兒上浮了。

3,大魚或者肉食性魚種進窩

「弱肉強食」在魚種之間也是存在的。如果窩子裡進了大魚,體型小一點的魚兒就會逃離窩點。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大魚進窩了:浮漂呈現幅度很大的上升或者下降,並且迅速恢復到原位(大魚魚體蹭線或者大魚遊動水壓增大造成的)

如果窩子裡進了肉食性魚種,魚兒逃竄的會更快,特別是出現小魚跳躍的現象。這個時候,可以試著用小魚小蝦或者掛蚯蚓掛鈎試試,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哦。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野釣中,出現窩子有魚不咬鉤的情況,很有可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另外,出現這種情況,在調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動作要輕,儘量避免反覆的拋竿和提竿。因為這個時候窩子裡有魚的,很有可能一個細小的動作就會導致「散窩」的情況出現,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上述這些是我本人通過這麼多年作釣經歷總結出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遇到此種問題的釣友。如果有不正之處,歡迎留言,批評指正哈!

備註:圖片源於網絡,侵權通知必刪。

碼字不易,如果您感覺我說的不錯,就請點個讚,添加個關注唄!我會繼續分享自己的釣魚心得。謝謝您的閱讀。

窩子裡有魚,不咬鉤大多數情況是認為造成的

相關焦點

  • 窩子裡有魚卻不咬鉤?無非就是這5個原因,解決後魚就不難釣了
    在自然水域釣魚,魚情變化是最多的,常常會因為各種外界因素的幹擾而讓魚情發生變化。有時候同樣的餌料,同樣的釣位,昨天和今天的魚口都有很大的區別。明明感覺今天和昨天的溫度也沒有太大變化,可就是沒魚吃餌,有時候甚至感覺到窩子裡有魚,可浮漂就是不動。
  • 窩子裡明明有魚卻不咬鉤,原因是什麼?看看釣友都是怎麼做的
    最近就有釣友一直在說一個問題:魚窩裡面一直冒魚星,魚漂卻像定海神針,用什麼妙招能把魚釣上來?今天七天樂就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窩子裡明明有魚卻不咬鉤,原因是什麼?看看釣友都是怎麼做的:第一、看看窩料與魚餌的主次是不是搞錯了:窩子裡有魚星,證明有魚在吃食,那為什麼魚只吃窩料,不咬鉤呢?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窩料的吸引力大於餌料,導致魚不咬鉤。這種情況下就要趕緊嘗試換一下餌料,可以將一隻鉤子掛餌料,另外一隻鉤子掛窩料,如果魚肯吃掛了窩料的那個鉤子,就要趕快更換魚餌了。
  • 沒魚咬鉤真不一定是水裡沒魚,想要魚口變好,可以試著這樣調整
    好不容易出門釣一次魚卻沒啥收穫甚至空手回家,我想大家對這種情況應該很熟悉了。為啥釣不到魚,很多釣友都會說水裡沒魚,這固然是一個原因,但如果同行的釣友有人釣得好呢?你還會不會說這是水裡沒魚?3,小鉤細線釣大魚真的不知道為啥有那麼多人推崇小鉤細線,目的就是為了靈敏,但是路人甲想說如果是在黑坑或者特殊魚情(輕口,滑口等特殊情況下)小鉤細線確實能有效提高中魚率。但現在都4月份了還刻意用小鉤細線就沒太大必要了,除非你不打算釣大魚,目的就是小鯽魚。
  • 魚口不好就別用老套路了,不妨試試這幾招,魚口馬上就又改善
    釣友們都說春天好釣魚,其實最好釣魚的也就是3月和4月,早春和暮春氣候不是很穩定所以魚並不是特別好釣。但在這個最好釣魚的季節裡也照樣有很多人釣不到魚,哪怕是照搬別人的作釣技巧也還是沒啥改變。其實影響魚情最大的因素大家都知道無非的天氣和釣位,再就是水裡資源的多少了(魚多自然好釣一些)。但是問題來了,為啥有的人就能連竿,有的人卻總是2-3條小雜魚?首先心態要放好,比如說不要刻意和人家比漁獲,特別是一些全國性的釣魚群裡每天都有人秀漁獲,每天都有人爆護。
  • 魚不咬鉤就只能幹瞪眼?記牢幾個小技巧,魚口馬上就有改善
    那麼問題來了,遇到沒魚咬鉤的時候該想個什麼辦法去解決沒口的問題呢?如果你不知道怎樣調整,不妨試試以下幾個小招數,關鍵時刻會意想不到的效果。1,餌料加腥除了在冬天或者初春時節用腥餌以外很多釣友釣魚都喜歡用清淡的餌料,不為別的總覺得腥味餌料太招小魚,或者認為自然水域裡的魚不挑食,只要水裡有吃的它們就會吃。
  • 窩子打遠了怎麼辦?試試這個方法,不換長竿也照樣上魚!
    野釣打窩很重要,窩子做不好就誘不來魚,底下沒魚就別談釣了,哪怕神餌也沒用而在打窩這件事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精確投放,我一直在強調到釣點先別急著打窩,一定要先精確找底,這樣才能儘可能保證窩料和餌料在同一個地方
  • 窩子裡鯽魚泡很多,卻釣不上來?教你這樣調整,效果很明顯
    不過不管在哪個季節釣魚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在別人連竿上魚自己的窩子裡有魚星都不咬鉤的時候,真的會抓狂。但是如果不找到真正的原因,調整起來又一點效果沒有,折騰了幾下就散窩了。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咱們就來聊聊,窩子裡魚星卻不咬鉤的現象,希望對新手釣友們有所幫助。
  • 有魚泡卻不見魚口?別慌,原因和解決方案都在這
    所有的釣魚人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判斷窩子裡究竟有沒有魚,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魚泡從水下冒出,而且魚泡越大說明進窩的魚體型越大。但是在垂釣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窩子裡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甚至有時候魚泡還非常多,很明顯窩子裡有很多魚,但就是釣不到,面對這種情況釣魚人只能幹著急。
  • 野釣的時候,窩子裡有一大串魚泡,但就是不吃鉤的原因在此
    遇到問題中的情景,所謂的「魚泡」能夠判斷為真實魚星的話,那就恭喜你了,你的窩子裡已經打成了。這個時候,出現魚兒不咬鉤,只要找出原因針對性的調整,很大機率上可以避免「空軍」的。這種氣泡就是魚星。從上面對於魚星的敘述得知,魚星是魚兒在進食的時候產生的。也就是說窩子裡出現了魚星,就代表窩子裡已經聚來魚了。但是,還有一種氣泡和魚星類似,但並不是魚兒覓食產生的。是因為水底的腐爛物在高溫的情況下發酵產生的一種氣體,這個也是我們常說的「沼氣泡」。所以,判斷所謂的「魚泡」是否為魚星是很重要的。
  • 窩子魚冒泡不吃餌,趕緊從這三個方面來做調整!
    最近不少釣友跟小編反映在野外釣魚時,經常遇到窩中有魚兒冒泡,可魚兒就是不吃餌,浮在水中的魚漂一動不動,這是什麼原因呢?除了天氣、水溫和環境等不可控因素,以老釣友的經驗來判斷,這種情況八成是餌料不對口造成的,當然還有其他認為因素,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3個絕招,讓魚兒自動張嘴吃餌,一釣一個準。
  • 大魚不少就是沒口!也許你該試試這4種特殊手段,才能釣到特殊魚
    所以在選擇釣位的時候,就要留意這些天然的藏魚之處,比如:水面上有大樹倒垂的位置,最好是樹枝樹幹長到水裡的那種,是最容易存魚的。野果樹還能為魚提供額外的食物來源,簡直不要太好,所以大樹旁邊的特殊釣位是首選。
  • 釣點魚泡不斷,窩子裡魚花四濺,就是沒有魚咬鉤,這是什麼回事
    ,魚的問題,另一類,餌的問題;第一類,魚的問題只要魚進窩子裡,而不開口吃餌,除開魚不想吃這種原因,那多半就是魚找不到餌,或者說吃不到餌,所以才覓著餌料的香味進窩,但是怎麼也找不到食物,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性:1、餌料陷入到泥底、草底、石縫裡,這是野釣最常見的情況
  • 關於冬天野釣打窩,不發窩、沒魚口,多半是這兩步沒做到位
    雖說這話有點偏頗,也很難考證,但是,每一個釣魚人都清楚,爆護的前提,好天氣、好釣點、好窩子,缺一不可,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有魚,什麼都行,沒有魚,什麼都扯。在冬天釣魚,尤其如此,原因只有一個,冬天天氣冷,水溫低,魚的活性差,幾乎就沒什麼好天氣,而好釣點,只能通過打窩,有聚魚群。
  • 春季影響魚口因素盤點,以變通之道立於不敗之地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找到魚兒喜歡出沒的地點,據蓑笠哥二十來年野釣觀察,春天的魚兒喜歡在下面這幾個地方出沒,選作釣點只要其他因素不太極端一般很少會釣不釣魚(推薦釣到懷卵母魚的釣友酌情放掉一些,保持一個良性垂釣環境,雖然杯水車薪但是做比不做的好)。
  • 如何讓窩裡的魚越釣越多?搞明白這三個環節,溜魚溜到胳膊發軟!
    如果你經常釣魚的話,一定經常會看到這個現象,就是有的人在那裡釣魚,基本上就是連竿不斷,從開始釣魚一直到最後收杆走人之前,基本上一直在上魚,很少有停歇的時候。也有些人在釣魚的時候,剛開始魚口非常快,上魚速度非常不錯,但是釣著釣著,魚口就停了,這是咋回事呢?
  • 陳年老塘難釣魚,是漿層太厚魚難尋鉤餌?錯,是窩裡根本沒魚
    但是,當我們在這種地方作釣,久久沒口且不上魚的時候,一般不應該先去考慮漿層問題,首先要做的是確定窩子裡究竟有沒有魚!沒口時先確定窩內有沒有魚,哪怕漿層再厚,和魚進不進窩沒有關係假設水底真的有漿層,再假設餌料也確實被埋在漿層內導致魚吃不到,但要考慮這些問題也該等窩子裡有了魚再說。
  • 別覺得冬天氣溫低就釣不好鯽魚,注意這幾點,再冷的天也有魚口
    鯽魚一年四季都能釣,春末夏初、夏末秋初魚口最好,冬季魚口最輕,冬末春初魚口最差,但是,除了極端氣象的日子,鯽魚是怎麼釣,都會給口。但是,相對而言,還是氣溫越低,魚口越差,即便是鯽魚,其活性和活動範圍也會隨著低溫而降低,但是,只要注意細節,做到這幾點,冬天釣鯽魚,倒也不是特別難。
  • 魚口弱,魚口輕?餌料做到這「3個字」,魚口比別人都清晰
    很多釣友特別討厭冬天,覺得冬季的魚難釣,但是極少數一部分釣友則獨愛冬季,因為冬季魚集中,且沒有小魚鬧窩。只要找準魚窩,大板鯽是一條接一條的上岸,比夏季釣鯉魚過癮多了。之所以大多數釣友在冬季釣不到魚,除了釣位沒選好之外,其他方面也還有改善的空間。
  •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除了調整窩料,還可以試試隔夜窩
    為了讓魚能多開口咬鉤,打窩就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但逢時節轉換,尤其是冬春二季,每當臨到節氣前後,必然會出現魚口不穩,打窩遲遲不發窩的跡象;其實這倒是沒什麼詭異的,主要原因,就是冬春二季,每到一個節氣,必然氣溫、氣象出現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的幅度很是明顯
  • 野釣沒魚咬鉤怎麼辦?教你5個技巧輕鬆上魚,從此告別空軍!
    除去惡劣天氣、氣壓等不可抗力之外,一般就剩下兩種情況了:1、魚沒進窩。沒進窩又細分為完全沒魚來和魚在窩子周圍徘徊。2、魚進窩了,卻不吃餌。這就有很多種可能,可能是餌料味道不對路,可能是窩子打太多了,可能是小魚搶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