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孩子要進行英語啟蒙的時候,老師告訴我這個時期主要是給孩子培養英語思維。
那英語思維是什麼呢?思維是什麼呢?
我理解的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說話的語感。其實就是在大量的英語輸入後,存入大腦的訊息,而如何用英語,則是運用這些訊息對人對物對事進行理解和表達。
不難看出:思維其實就是外界信息進入大腦後,所形成的感覺,想法,思想,即意識。
0101 意識讓我們懂得「人間值得」
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關鍵是對個人產生的影響,因為只有改變才能帶來新的意識。
比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發現了地心引力,而其他人看到後,就只是知道了一個蘋果落在了地上。
再比如,剛剛在《中國好聲音2020》奪冠的寶藏女孩單依純,在比賽過程中,演唱歌曲《給電影人的情書》時,出現情緒失控,聲音哽咽,以致有句歌詞無法唱出,但結果拿了高分。不過也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人認為這有失公允,而有人卻認為她的演唱堪稱人歌合一,是歌者與歌曲進行了靈魂對話,流淚是情至深處的自然流露,而且配合歌曲的旋律和意境,畫面感極美。
同樣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因為理解不同,而產生差異這麼大呢?從心理學上來說,這跟記憶相關,也就是跟人的人生閱歷和經驗有關。
可以說,在這些記憶存儲著我們的知識、經驗、幸福快樂、痛苦悲傷、樂趣、品味、成就感和挫敗感等一切人生體驗。
積極心理學米哈裡認為,心流模式是幸福快樂的源泉,也就是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時,完成之後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只有進入心流模式的意識,才會讓我們覺得人間值得。
0202 意識加速心流模式的進程
心流是幸福快樂等一切正能量的來源,這種意識也促使我們不斷地想要進入心流模式。
所以心流模式和正能量的記憶相關,也就是,它來源於我們的正能量記憶,也是我們正能量記憶的來源,它們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是一種良性循環 。
更直白地說,幸福讓我們更多地去感受幸福,而悲傷讓我們更多地去感受到悲傷。
所以心流是我們的思維之光,也是我們的生活之光。
不過,米哈裡也認為,心靈的混沌狀態下,也就是資訊進入大腦後,形成的思維意識,如果不經過思考和梳理,大腦會是一片混亂,處在心靈失序的狀態。他認為這種失序狀態是普通人的常態。
而心流狀態則是一種全身心投入下的有序狀態。所以拋棄沒有秩序的意識,也是進入心流模式的必經之路。
這是因為,我們處在信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競爭壓力如此之大,再加上不好的成長經歷造成的心理傷痛,要想心靈如此井然有序,並不那麼簡單。
所以,想要擁抱幸福,就要意識開始改變,讓意識主動接近心流。
0303該如何進入心流模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快速進入心流模式呢?除了不斷地思考和梳理我們的大腦,還要讓心靈由失序狀態,轉為有序狀態。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第一,意識的覺醒,即進入心流的意願。
我以前總覺得我是一個被幸運之神拋棄的人,在差不多三分一的人生中,幾件大事都不順利,高考,戀愛,生子,都經歷坎坷,他們給了我太多的負能量,帶著這些沉重的負擔,我的生活暗淡無光,一團糟。
直到後來,我找到了自己的光,而改變的動力就來源於我的女兒,正是女兒帶來的安慰,讓我一度晦暗的生活有了光芒,從此也更相信自己足可以應付生活、工作以及各方面的挑戰。
想要改變的動力來自於我的女兒,我是一個媽媽。可以說我的改變,首先是從意識開始的,因為我想讓我的女兒幸福快樂,所以我要用行動告訴她,沒有困難不能戰勝。
而《心流》這本書就是那束光,它指引我走出無望。讓我從根上找到自己的問題,也就是從改變意識開始。
所以說,希望從來都在,就看你想改變的意願有多大。
第二,控制意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
控制意識,不沉溺於消極情緒。多讀書,讀書不僅可以增加知識,拓展思維意識,讓行為的限制得到延展,還可以讓我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挑戰和技能相匹配。米哈裡認為,當挑戰和技能處在黃金比例時,心流就會出現。
低挑戰、低技能時,當挑戰大於技能,會擔憂 、焦慮,挑戰低於技能,則會厭倦、冷漠。隨著技能的增強,當挑戰繼續大於技能時,會意識覺醒,繼續增強技能,直到心流出現。
也就是挑戰和技能的黃金比例。接著技能大於挑戰,會有掌控感和放鬆的狀態。
所以說,要想不斷地進入心流,就要挑戰和技能相匹配。
第四,從小事情做起。這也是從挑戰和技能的關係得出的經驗。從小事做起,挑戰和技能更容易相匹配,就能不斷地進入心流,積累心流體驗,改善體驗品質,又促使我們不斷提高技能,轉向更高挑戰。
0404結語
李誕說:「人間不值得。」,這句話不知道稱了多少文藝青年的心意。的確,有時痛苦和悲傷,更能讓我們感知生活的真諦。
但是,心流讓我們知道「人間值得」,只不過它屬於那些,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仍舊對它充滿熱愛的人。
涓涓育兒記,用文字記錄成長,文字背後有顆溫暖的心,關注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