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用心做事之後,是「人間值得」的大徹大悟

2020-12-08 涓涓育兒記

在給孩子要進行英語啟蒙的時候,老師告訴我這個時期主要是給孩子培養英語思維。

那英語思維是什麼呢?思維是什麼呢?

我理解的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說話的語感。其實就是在大量的英語輸入後,存入大腦的訊息,而如何用英語,則是運用這些訊息對人對物對事進行理解和表達。

不難看出:思維其實就是外界信息進入大腦後,所形成的感覺,想法,思想,即意識。

0101 意識讓我們懂得「人間值得」

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關鍵是對個人產生的影響,因為只有改變才能帶來新的意識。

比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發現了地心引力,而其他人看到後,就只是知道了一個蘋果落在了地上。

再比如,剛剛在《中國好聲音2020》奪冠的寶藏女孩單依純,在比賽過程中,演唱歌曲《給電影人的情書》時,出現情緒失控,聲音哽咽,以致有句歌詞無法唱出,但結果拿了高分。不過也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人認為這有失公允,而有人卻認為她的演唱堪稱人歌合一,是歌者與歌曲進行了靈魂對話,流淚是情至深處的自然流露,而且配合歌曲的旋律和意境,畫面感極美。

同樣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因為理解不同,而產生差異這麼大呢?從心理學上來說,這跟記憶相關,也就是跟人的人生閱歷和經驗有關。

可以說,在這些記憶存儲著我們的知識、經驗、幸福快樂、痛苦悲傷、樂趣、品味、成就感和挫敗感等一切人生體驗。

積極心理學米哈裡認為,心流模式是幸福快樂的源泉,也就是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時,完成之後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只有進入心流模式的意識,才會讓我們覺得人間值得。

0202 意識加速心流模式的進程

心流是幸福快樂等一切正能量的來源,這種意識也促使我們不斷地想要進入心流模式。

所以心流模式和正能量的記憶相關,也就是,它來源於我們的正能量記憶,也是我們正能量記憶的來源,它們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是一種良性循環 。

更直白地說,幸福讓我們更多地去感受幸福,而悲傷讓我們更多地去感受到悲傷。

所以心流是我們的思維之光,也是我們的生活之光。

不過,米哈裡也認為,心靈的混沌狀態下,也就是資訊進入大腦後,形成的思維意識,如果不經過思考和梳理,大腦會是一片混亂,處在心靈失序的狀態。他認為這種失序狀態是普通人的常態。

而心流狀態則是一種全身心投入下的有序狀態。所以拋棄沒有秩序的意識,也是進入心流模式的必經之路。

這是因為,我們處在信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競爭壓力如此之大,再加上不好的成長經歷造成的心理傷痛,要想心靈如此井然有序,並不那麼簡單。

所以,想要擁抱幸福,就要意識開始改變,讓意識主動接近心流。

0303該如何進入心流模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快速進入心流模式呢?除了不斷地思考和梳理我們的大腦,還要讓心靈由失序狀態,轉為有序狀態。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第一,意識的覺醒,即進入心流的意願。

我以前總覺得我是一個被幸運之神拋棄的人,在差不多三分一的人生中,幾件大事都不順利,高考,戀愛,生子,都經歷坎坷,他們給了我太多的負能量,帶著這些沉重的負擔,我的生活暗淡無光,一團糟。

直到後來,我找到了自己的光,而改變的動力就來源於我的女兒,正是女兒帶來的安慰,讓我一度晦暗的生活有了光芒,從此也更相信自己足可以應付生活、工作以及各方面的挑戰。

想要改變的動力來自於我的女兒,我是一個媽媽。可以說我的改變,首先是從意識開始的,因為我想讓我的女兒幸福快樂,所以我要用行動告訴她,沒有困難不能戰勝。

而《心流》這本書就是那束光,它指引我走出無望。讓我從根上找到自己的問題,也就是從改變意識開始。

所以說,希望從來都在,就看你想改變的意願有多大。

第二,控制意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

控制意識,不沉溺於消極情緒。多讀書,讀書不僅可以增加知識,拓展思維意識,讓行為的限制得到延展,還可以讓我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挑戰和技能相匹配。米哈裡認為,當挑戰和技能處在黃金比例時,心流就會出現。

低挑戰、低技能時,當挑戰大於技能,會擔憂 、焦慮,挑戰低於技能,則會厭倦、冷漠。隨著技能的增強,當挑戰繼續大於技能時,會意識覺醒,繼續增強技能,直到心流出現。

也就是挑戰和技能的黃金比例。接著技能大於挑戰,會有掌控感和放鬆的狀態。

所以說,要想不斷地進入心流,就要挑戰和技能相匹配。

第四,從小事情做起。這也是從挑戰和技能的關係得出的經驗。從小事做起,挑戰和技能更容易相匹配,就能不斷地進入心流,積累心流體驗,改善體驗品質,又促使我們不斷提高技能,轉向更高挑戰。

0404結語

李誕說:「人間不值得。」,這句話不知道稱了多少文藝青年的心意。的確,有時痛苦和悲傷,更能讓我們感知生活的真諦。

但是,心流讓我們知道「人間值得」,只不過它屬於那些,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仍舊對它充滿熱愛的人。

涓涓育兒記,用文字記錄成長,文字背後有顆溫暖的心,關注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三心二意怎麼辦?提高專注力,要學會進入「心流狀態」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相信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孩子做事情沒有恆心,做事情總是半途而廢;而且難以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去處理一個問題。對此,就有育兒專家表示:孩子做事三心二意怎麼辦?其實可以學會進入"心流狀態"提高專注力。那麼,在這之前家長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要培養專注力,專注力的重要性體現在那些地方。缺乏專注力有什麼影響?
  • 是什麼讓你覺得人間值得
    是什麼讓你覺得人間值得呢?花不完的錢?還是內心平和?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不愁吃不愁穿的時代,按說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後應該是快樂的,可為什麼依舊感覺不到生活的愉悅呢?好像生活質量越提升,幸福指數越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 《心流》:是如何幫助女兒提高練琴效率
    直到百合老師推薦我們看了由美國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寫的《心流》後,才頓悟原來女兒練習是因為沒有進入心流。01 所謂心流就是專注力心流狀態不是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心流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使每一個人都能逐漸接近心流模式,從而進入心流狀態。那麼什麼是心流呢?所謂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也可以說當將事情完成之後,不僅會充滿能量,而且會非常滿足。
  • 如何獲取心流體驗?哲學詩畫送你10句話,感受心流愉悅
    心流即做事時全神貫注、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心理狀態。領導力專家卡米爾·普雷斯頓認為,所謂的「心流」狀態並非藝術家的專利,只要方法得當,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這種事半功倍的工作狀態。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手機資訊、簡訊和社交媒體的幹擾。之後讓自己的心靈慢慢進入禪定狀態,體驗心靈的流動狀態。
  • 《心流》:學會苦中作樂,抵達幸福彼岸
    就像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心流》的作者米哈裡,把這些對生活失去掌控感、無力感,而產生的紛繁複雜的不良心態和情緒,稱作為「精神熵」,它的反面就是「心流」。也就是幸福快樂等一切積極正面的情緒和心態。「精神熵」阻止我們進入心流模式,因為它讓我們無法投入地做一件事的,也就無法抵達成功,品味幸福和快樂。
  • 家長別輕易打擾,安靜「心流」是好事!
    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是在總結之後,發現了"快樂"的感受往往有五個共同點:1. 密切地專注於某件活動2. 活動是我們自己的選擇3.相反,平時應該儘可能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帶著孩子接觸更多新的領域和新的知識,慢慢發掘孩子的愛好的長處,這是把幫助孩子進入安靜"心流"的第一步。找到孩子的興趣之後,安靜"心流"的狀態就有了一個引導的方向。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接觸不同的體驗課,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留下來或者是離開。
  • 《心流》:想要提升幸福感,這點很重要
    ——維克多·弗蘭克爾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追求幸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也各自在用自己所認同的方式去努力,但是《心流》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這本書由心流理論之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所著,米哈裡認為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 《心流》:心流狀態下的人生,是比月入過萬更高級的活法
    《心流》:比月入過萬更高級的活法,是活在當下,感悟生活心流體驗是什麼?心流體驗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感,它讓你感覺舒適非常,感覺一切都走在正軌上。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達到忘我的狀態,並且整個過程中內心十分有秩序且安定,即表示你達到了心流的狀態。仔細想想,自己之前有沒有過心流體驗的感覺,相信大多數人都能舉出一二,但卻無法籠統的概括如何做到這種心流體驗的,以及如何持續保持心流體驗的感覺。
  • 用心做事,事半功倍;用心做人,少走彎路!
    」一個人即便天資不夠聰穎,乃至有些愚笨,但倘若做事處處考慮周到、精細翔實,那麼,這便是一個能人了。聰明之人,容易陷入驕矜,於是凡事自恃聰明,往往就少了那麼點用心,也不乏聰明反被聰明誤者。反倒是愚笨之人,正因為不夠聰明,也無可自恃之處,只好低調樸實,事事用心,處處用心,時時用心。於是,用心的人反而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終會在人生的某個節點,將素常的四平八穩,變成一鳴驚人。世事儘管千頭萬緒,最怕「用心」二字。因為用心,才會認真對待問題,盡全力去尋找解決辦法。
  • 孩子做事三心二意,缺乏專注力,巧用「心流狀態」來破局
    生活中很多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的做事情或是學習中,時常提不起注意力,做事情更是三心二意,集中不了精神來面對事情,對事情經常是抱著一知半解的態度,無法堅持下來。2.抵抗幹擾與自律性差專注力差點孩子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而破壞做事的計劃,對自己很難約束,引起分心,子什麼的自律性也開始變差。在這樣的長期成長中對社會的秩序和學校會產生很大的隔閡感,在日後的走出社會集體生存找那個更是需要巨大的心理挑戰。
  • 《心流》:幸福感的最優體驗是擁有有序的一生
    而讀完《心流》這本書時,覺得作者米哈裡想要表達的是生命的意義是和哲學、宗教、意識、幸福感等交集在一起。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三個核心詞:1幸福、2最優體驗(心流)、3精神熵。我會通過這三個核心詞,和大家分享關於我對本書的理解。
  • 心流:追求幸福是虛幻的,我們只能追求最優體驗!
    所以,米哈裡在神經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更加堅定的認為:幸福本身並不值得追求,幸福存在的一種內在狀態,當人們進入心流狀態時,就在獲得最優體驗,人生是由無數個這樣的最優體驗,構成所謂的幸福。值得一提的是,米哈裡堅持認為,雖然心流體驗很容易獲得,比如很多人打遊戲的過程中都特別容易經歷,但是優質的心流體驗不是消極的狀態,比如看電視或者吃大麻,而是一種完全處於個人控制範圍之類的積極狀態。所以,米哈裡推崇的心流,不是幸福,快樂這點膚淺的感受,而是奮鬥,掙扎,咬牙堅持,最終,整合之後的巔峰體驗。
  • 了解「心流」原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什麼是「心流」——家長首先應了解「心流」的含義過度使用「心流」的弊端——「心流」效率雖高,但不能過度運用合理使用「心流」促進孩子成長——「心流」是一把雙刃劍,就看家長怎麼運用家長如何使用「心流」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效率,家長需學會利用心流每次孩子寫作業到很晚
  • 幸福不止是貓吃魚,狗吃肉,更是享受每一次的《心流》!
    因為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的人經歷了心流。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許多年前,開創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並著寫了這本《心流》,為所有迷茫焦慮的人在每一次的追求過程中找到樂趣。所謂」心流「,就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慣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而且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不自覺得會由心底產生出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 心流:產生心流的基本步驟(P2)
    接著聊《心流》這本書,之前看豆瓣評論有一條印象很深,「從未見過如此多推薦序的書」。是的,這本書有6個推薦序。能理解光是看序就翻了幾十頁那種心情。今天偶然間翻到「心流的步驟」,雖然只有短短幾行,感覺確實如獲至寶。
  • 如何利用心流模式戰勝壞情緒
    後來問我一個問題,如何用心流模式與負面情緒對抗?那麼今天的文章,我就來解答這個問題:如何用心流模式對抗負面情緒。當然不是,請看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怎樣用心流模式和負面情緒對抗?最終取得個體勝利,所以在這裡我要說的不是停滯不前,及時享樂,而是我們叫在不斷奮鬥的過程中覺得輕鬆愉快。也就是說,負面情緒的產生,正是因為陷入不斷攀升的物慾中,才最終無力自拔,這樣人生的焦慮情緒和不安全感自然會下降。
  • 《心流》想要獲得幸福,是要做到這一點
    但是,讀完《心流》這本書後,我認為,不幸的家庭也都是相似的。因為,不幸福的人,都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想要的東西太多卻得不到,自身能力配不上自己的欲望,由此引發不快樂等負面情緒,這樣當然不會感到幸福了。那幸福一定就跟名譽權、跟成功、跟財富掛鈎嗎?
  • 如何在工作和休閒中製造心流活動
    先定義「心流」 當一個人投入某一項任務時,感受到的愉悅狀態。有助於心流產生的活動,被定義為心流活動只有在心流活動中,「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樂在其中。明確特徵 即時反饋即時反饋能夠讓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因此可以讓人在完成每一個步驟之後,判斷自己是否有所改進。
  • 樊登力薦的《心流》到底說的是什麼?看完真的醍醐灌頂!
    樊登推薦的這本書是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出版於1990年。這本書為奇書,它內容新奇,很難歸類,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哲學乃至形上學的味道。本書中有三個核心詞:一是幸福;二是最優體驗,他稱之為心流;三是精神熵。
  • 《心流》:幸福在哪裡,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而《心流》裡說,只有掌握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這意味著,對於生活的感知來自於心靈如何過濾和詮釋。換言之,幸福是一種體驗,取決於我們的內心。之所以有這種反差,是因為你在付出的過程中,大腦進入了一種心流狀態。何為心流?作者在《心流》裡這樣闡述:心流即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體驗帶來的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