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力薦的《心流》到底說的是什麼?看完真的醍醐灌頂!

2020-12-19 青鯨魚讀書

樊登推薦的這本書是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出版於1990年。

這本書為奇書,它內容新奇,很難歸類,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哲學乃至形上學的味道。

本書中有三個核心詞:一是幸福;二是最優體驗,他稱之為心流;三是精神熵。

幸福是今天通吃世俗與學界的熱門話題。

米哈裡說:「幸福如此難能可貴,主要是因為宇宙初創之時,就沒有以人類的安逸舒適為念。它廣袤無邊,充斥著威脅人類生存的空洞與寒漠,它更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地方。」

米哈裡認為能為幸福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是三個學科: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

人類為什麼覺得幸福難以追求?

動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會自作自受,它們的進化程度還不足以感受沮喪和絕望,只要沒有外來的衝突幹擾,它們就能保持和諧,體驗到人類稱為心流的那種圓滿。

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差別在於神經系統過於發達。感知和攝取更多的信息,無疑有利於人類生存。但感知更多往往也更苦惱。常言說:無知無畏。反之,多知多畏,多知多憂。於是焦慮增長。

如果一切平靜,神經系統過於發達的人類偏偏又會感到枯燥無聊。進化為什麼導致人類這種極難伺候的身心配置?因為自然選擇出的生理機制只是服務於人類生存繁衍,沒有增加幸福快樂的考慮。

那我們怎樣才能增加幸福感呢?

一、積極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人類成員中最不堪大量信息闖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米哈裡說:「精神分裂症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受所有資訊。而很悲慘的是,他們並沒有控制任何事物進出意識的能力。」多數人未因信息過多而致殘,但未嘗不是信息過多的困擾者。在如何面對外部的悲觀信息上,米哈裡與塞利格曼給出了兩種解答。

塞利格曼的看法是,不同的解釋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們繼承了祖先悲觀與審慎的解釋方式,在遠古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需要如此,但現在的生活已經遠離零和博弈,沒有那麼殘酷,因此「解釋」可以向樂觀的方向調整。輕度悲觀使我們在做事前三思而後行,但大部分時間樂觀更好。

米哈裡的方法是,面對太多的,包括負面的信息,你必須找到一項能長久地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動。這樣你面對眾多信息時便有了輕重之別,乃至屏蔽若干信息。二位的共同性是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二、幸福是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米哈裡認為:「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為目標而浮現於人們的追求面前,而只不過表現為目標既達的某種附帶現象。」米哈裡在本書中的全部研討都是在證明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人類有一個超大的意識系統。意識系統需要秩序,其無序時人們會焦慮、煩躁。生理欲望需要滿足。但無論欲望滿足上欠缺、適當還是過度,都與意識系統中的秩序較少關聯。而「好的生存狀態」,英文直譯為well being,就是幸福的意思,「好的生存狀態」要兼括生理滿足與精神系統中的秩序。後者如何獲得,是米哈裡寫作本書的目的所在。米哈裡不是從尋常視角去討論內心的秩序,而是從大自然的秩序之起點開講,即熵與反熵。

那什麼是熵?

無序的量度被稱作「熵」。一切自發的物理過程,都是熵增加的過程。負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米哈裡借鑑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認為,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裡說「精神熵是常態」,好可怕呀。在他看來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他稱之為「心流」。本書中的奇思妙論,不是基於玄想,而是調查。

米哈裡說:「近年來有很多人指出,詩人與劇作家往往是一群嚴重沮喪或情緒失調的人,或許他們投身寫作這一行,就是因為他們的意識受精神熵幹擾的程度遠超一般人;寫作是在情緒紊亂中塑造秩序的一種治療法。作家體驗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創造一個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現實的煩惱從心靈中抹去。」喜歡科學的王小波一定知道熵,不知道他讀過本書沒有。但他說過,他的寫作是「反熵」行為,這一點倒是與米哈裡的看法如出一轍。

全神貫注某項活動,精神消耗一定更大,好在當事者心甘情願——這似乎是常識。但米哈裡告訴我們:不對。有實驗證明全神貫注減輕了腦力負擔。「最合理的解釋似乎是:心流較強的那組人能關閉其他資訊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閃光的刺激上。這使我們聯想到,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找到樂趣的人,有能力對外來刺激進行篩選,只注意與這一刻有關的事物。

雖然一般認為,注意力集中時會增加處理資訊的負擔,但對於懂得如何控制意識的人而言,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們可以把其他不相關的資訊都拋在一旁。他們的注意力同時極具彈性,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刺激恰成強烈對比。這種現象稱為『自得其樂的性格』。

陳景潤,出名後,榮任全國政協委員,少不了出席兩會。陳委員常常逃會,且避開室友,躲到廁所中思考他的數學。這種行為表示,可能既有熱愛科學的成分,也有避開煩惱的常人心理。他們沉浸於科學,也經歷過世俗,知道專心科學更省心,回到世俗費神。

所以,專注是心流的關鍵。

可以造就心流的活動中必有挑戰,且挑戰應該是動態的,即當挑戰與你的技能匹配時,有了心流。當挑戰的目標大大高過你的技能時,將產生焦慮,此時應降低挑戰目標。當你的技能高過設定的目標,繼續持續這種活動將產生厭倦,便要提升目標,以求挑戰和心流的持續。正是在技巧提高、目標上調的過程中,當事者感受到了成長的樂趣。此為幸福之真諦。

集中注意力是造就心流的關鍵。而凝聚注意力需要一個目標。目標從何而來呢?

在傳統社會中,為百姓們提供人生目標的是社會權威:國王、主教、政府。他們提供的目標有:宗教、道德、階級習俗、愛國主義。

最後到來的一個目標提供者是商人,他們宣揚的是消費。商人們宣揚購買,但購物不包含複雜的身心投入,不造就內心的秩序,更不會帶來成長的樂趣。購物從根本上說有利於商人,而非顧客。

人類成員們的興趣、潛能大不相同。單一的目標,即使很好,也只能吸引一個群體中十分之一的人去追求。因此目標要自己去尋找。

人生目標的獲得不能抄襲,沒有捷徑。每個人必須自行從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中學習。

什麼是自得其樂?米哈裡自己的回答是:「就是『擁有自足目標的自我』。

外界向你提供目標時,往往以某種獎勵吸引你追隨它。世上大多數獎勵的動機是控制你。不做外部目標的奴隸,就要拒絕它們的獎勵。拒絕外部獎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內獎」,即選定你的目標,在追隨目標的努力中,獲得內心的秩序和成長的樂趣。目標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而非做這件事情的報酬,儘管有時也存在報酬,有時也有社會效益。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為科學而科學,為你喜歡的勞作而勞作。米哈裡說:「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到後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

當然書本的內容不只以上這些,讓我們翻開書本,去尋找更多的驚喜吧!

相關焦點

  • 家有叛逆「熊孩子」如何教育,樊登力薦一書,教您讀懂孩子的心
    青春期少女樊登曾在他的讀書書友會中談到:青春期,是我們人生發展過程中最迷茫、最危險,也最關鍵的一個階段,因此應書友要求強力推薦了《解碼青春期》這本書。這個喜歡拆東西的孩子在家長的「棍棒」教育之下,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最後患上了「抑鬱症」;而喜歡亂塗亂畫的孩子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最後成為當地很有名的一名畫家。這個事例著實能令我們好好反思一二。那麼到底怎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呢?
  • 樊登讀書推出的「正念書單」,讓你的心靈回歸平靜
    除了正念冥想的習練,樊登讀書會的這些書也可以幫到你。樊登讀書推出的正念解壓書單及試聽,讓你的心靈回歸平靜,做一個懂得放鬆的人。#正念中獲得心流#《心流》豆瓣評分:8.3分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的秩序與安寧時,一種極大的滿足感悄悄地潛入了你的心,使你快樂。這就是本書探討的「心流」體驗。
  • 新書上架丨從「自虐」變「治癒」 樊登私人教練出書教你輕鬆跑步
    作為一名有著10年經驗的資深跑步教練,張展暉希望告訴每位讀者,跑步完全可以說是一種輕鬆到讓人上癮、能夠幫你恢復精力、戰勝負面情緒的「治癒」行為。在他的新書《跑步治癒》中,張展暉為跑步入門者提供了一種非常友好的運動方案,目的就是讓每個人成為輕鬆跑步的高手,他甚至還能幫助跑步愛好者完成打卡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的夢想。
  • 《醍醐灌頂》說文解字
    人們常說「醍醐灌頂」,「醍醐」是什麼東西。有一個很常見的成語叫「醍醐灌頂」,形容一個人突然明白了什麼,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意思差不多。「醍醐灌頂」這個成語人人都會用,但要問「醍醐」是什麼東西,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 有人說樊登是書呆子,做什麼都要有理有據,樊登這樣做對嗎?
    有人說樊登是書呆子,因為他無論做什麼,都要求要有理論做依據。樊登:「我在我們公司有個要求,就是你要提這個建議的理論支撐是什麼,你要講出來告訴我,最好是哪本書上來的。後來很多人就說我你不是書呆子嗎,書上講的都對嗎?
  • 一種可以帶來極致生活體驗的狀態:心流
    心流到底是什麼?心流是指一個人心無旁騖地投入到某項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挑戰時的感受。他做完手術後注意到手術室地板上有一些碎瓦礫,然後就問別人發生了什麼,原來是在他全身灌注做手術的時候,有一塊天花板掉了下來,但是他完全沒有注意到。心流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專注於當前的任務,失去所有的自我意識,把心理常惦記的健康、金錢甚至成功統統拋到腦後,心流是無我的時刻。
  • 心流:產生心流的基本步驟(P2)
    接著聊《心流》這本書,之前看豆瓣評論有一條印象很深,「從未見過如此多推薦序的書」。是的,這本書有6個推薦序。能理解光是看序就翻了幾十頁那種心情。今天偶然間翻到「心流的步驟」,雖然只有短短幾行,感覺確實如獲至寶。
  • 「好書推薦」樊登老師力薦的7本好書,掌控自己的「十二時辰」!
    現代的快節奏生活讓我們失去了靜下來品嘗的耐心,而這本書讓我們考慮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告訴我們其實當你吃了想吃的食物,就會感到滿足不再吃其他的。這本書用一套實證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剔除錯誤的進食模式。它還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情緒和欲望,以更健康的態度面對食物,達到身體平衡。
  • 《心流》:是如何幫助女兒提高練琴效率
    女兒明明是坐在鋼琴上一直不停地在彈琴,都沒怎麼休息,為什麼還說她不專心,沒效率呢?老師給出的理由是練完琴後她不知道自己練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沒有任何的情緒變化,感覺練琴是跟她沒有任何關係。老師講的原因我很明白,但是困惑不解猶在呀!
  • 「醍醐灌頂」中的「醍醐」是什麼意思?
    「醍醐灌頂」是一個意會詞,它絕不是指用一桶「醍醐」從腦袋上直接澆下來,實際上在古代「醍醐」很難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澆」得起的。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它就是從酥酪中精煉出來的奶油。「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那麼佛教又是怎麼跟「奶油」扯上關係的呢?這就要從「醍醐」二字講起。一、醍醐「醍」本是一種速釀的薄酒。《說文新附·酉部》說:「醍,清酒也。」
  • 《心流》:心流狀態下的人生,是比月入過萬更高級的活法
    《心流》:比月入過萬更高級的活法,是活在當下,感悟生活心流體驗是什麼?心流體驗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感,它讓你感覺舒適非常,感覺一切都走在正軌上。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達到忘我的狀態,並且整個過程中內心十分有秩序且安定,即表示你達到了心流的狀態。仔細想想,自己之前有沒有過心流體驗的感覺,相信大多數人都能舉出一二,但卻無法籠統的概括如何做到這種心流體驗的,以及如何持續保持心流體驗的感覺。
  • 北京王府井到底是什麼井?王府又是哪座王府?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北京王府井到底是什麼井?王府又是哪座王府?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那個時候人們擺商鋪賣東西的時候都會賣一些吃的穿的東西,一般是不會賣水的。
  • 5分鐘進入寫作心流,我可以你也可以
    我嘗試把自己閱讀的書《心流》寫成書評,但是我經常寫著寫著卡殼以後就開始摸摸頭髮,摸摸臉,再扯扯衣服,然後思緒崩潰了,太難了,為嘛寫一篇文章那麼難?我到底是不是寫作的料?每次寫出來的文章要麼就是碎碎念,要麼就是堆砌素材,有時候心情煩躁了,連寫作稿子格式都沒有調整好就這麼扔過去給老師。
  • 《心流》:用心做事之後,是「人間值得」的大徹大悟
    那英語思維是什麼呢?思維是什麼呢?我理解的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說話的語感。其實就是在大量的英語輸入後,存入大腦的訊息,而如何用英語,則是運用這些訊息對人對物對事進行理解和表達。可以說,在這些記憶存儲著我們的知識、經驗、幸福快樂、痛苦悲傷、樂趣、品味、成就感和挫敗感等一切人生體驗。積極心理學米哈裡認為,心流模式是幸福快樂的源泉,也就是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時,完成之後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 到底是年味變淡還是變濃了?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
    到底是年味變淡還是變濃了?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每一個新年,都是這360天交替的節點,我們向過去揮揮手,說一聲永別了;然後張開我們的雙臂,去迎接美好幸福的明天,就這樣周而復始,一直未曾改變。然而有些人說現在的年味味變淡了,可是有人卻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濃厚了。到底是誰說得對呢?聽了村裡百歲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覺得非常的有道理。因為我們小時候對過年的盼望,就是為了一身新衣服,或者是一些好玩的玩具,以及父母能夠給買一些好吃的糖果,所以每當到了冬季的時候,都是掰著手指頭數,天天盼望著大年這一天。
  • 《心流》:幸福感的最優體驗是擁有有序的一生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被他人問過也問過自己。阿德勒說過:活著就是不斷擺脫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而讀完《心流》這本書時,覺得作者米哈裡想要表達的是生命的意義是和哲學、宗教、意識、幸福感等交集在一起。
  • 幸福不止是貓吃魚,狗吃肉,更是享受每一次的《心流》!
    ——老子《道德經》這本書裡說,契克森米哈賴先生使用「心理體驗抽樣法」,曾經每天隨機地選擇8個時間點用電子呼叫器指揮著體驗者填寫問卷,通過這種方法,獲得了超過10萬份的日常體驗問卷,本來是想得到「到底做什麼事最幸福」的答案,結果洞見了「心流」這個最優體驗。
  • 《心流》想要獲得幸福,是要做到這一點
    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可以從哪裡獲得?由著名積極心理學奠基人哈利·契克森米哈賴所著的《心流》一書中,就針對幸福問題作了30年的深入研究,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開創性提出了"心流"的概念,並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休閒娛樂、工作、人際關係等中間,均可獲得幸福。
  • 樊登說:吃水果對身體有很大危害。真是這樣嗎?
    營養師們苦口婆心天天勸大家吃水果可是卻有人說吃水果對身體有很大的問題讓人目瞪口呆>……最近一段視頻在朋友圈很火,《樊登讀書》很多人都知道,樊登在一段賣書的視頻中說:「吃水果對身體有很大的問題,吃水果會導致脂肪肝,還說很多小朋友有脂肪肝是因為媽媽晚上給切水果吃,吃出來的……。」
  • 如何獲取心流體驗?哲學詩畫送你10句話,感受心流愉悅
    3心流體驗能讓我們遠離痛苦和煩惱。如果你不能體驗到生命內在的喜悅,說明你還沒認識到心流。4良好的心流能讓我們建立信心,身心充滿能量和動力。我們幹什麼都很有精氣神。通過以下4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實現心流體驗:1)找出對抗點心流不會憑空出現,我們必須主動尋求這種狀態,這時便會出現對抗點。你必須經過努力才能進入心流狀態,必須對抗阻止我們進入心流狀態的混亂和幹擾因素,包括電郵、簡訊、微信、電話、社交媒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