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圓莫過中秋月,千家萬戶盼團圓。在溫馨又醉人的夜晚,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賞美景,享受濃濃的幸福生活。月圓的中秋既充滿了甜蜜回憶,也有巨大的遺憾和不舍。那些快樂的歡聚時光,那些相守的浪漫歲月,機遇緣合,讓我們珍惜,從而不再辜負守護我們家園的那輪圓月。今天是中秋佳節,一起品讀蘇軾的經典,境界高遠,爐火純青。
中秋月
宋代: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佳節,夜月明朗,人們觀賞明月的同時,也用讚美的感情作詩吟詠,抒發一種喜悅快慰的心懷。但這首詩卻與此有所不同,它固然讚美了中秋之月,卻並沒有抒發歡慰的心情,而是由讚美轉為失意,從遐想歸於茫然,叫人最後感到了一聲沉重的慨嘆和一絲無奈的憂傷。
按照常理,這一切都與美好的佳節很不和諧,卻恰恰體現了詩人匠心獨運。蘇軾由於仕途上遭受排擠,曾屢次被貶官易地,長期過著漂泊的生活。這時遇到佳節,他更加思緒聯翩,也有萬千感慨。面對現實,他不由得觸動情思,思前想後。於是先生希圖用這看似不諧、卻能產生巨大反差的方法,表述中秋賞月引發的諸種情思。
前兩句描寫中秋之夜,「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秋風吹拂,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就在這時,一輪明月如同轉動著的玉盤,冉冉升起於東方,展現了一幅靜美的中秋月夜圖。不過,詩人雖在渲染中秋月夜的靜美,卻也難以盡掩本有的感傷心境,這有些過分「靜美」的意境裡,又飄蕩著一絲清寂之氣,多少也反映了詩人創作時的心境。而一個「溢」字,還有「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詩的後兩句通過論景而暗抒幽情,「此生此夜不長好」,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詩人立刻就在大腦中一點點地過濾,那些過往的場景如幻燈片一般,一幅幅出現又慢慢地消失。
「明月明年何處看」,詩人又由眼前而遐想明年賞月的情況,今年難得在此賞到明月,希望明年也賞到同樣的明月。但明年人在何處,卻不可知。詩意從遐想而歸於茫然,表達了作者憂傷的心情。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要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縱觀全詩,作者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全文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既有對中秋夜月的讚美,更有對命運多艱的感慨;既感染人心,又顯示了詩人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