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雪陽。漢服文化是反映了儒家的服制文化,貫穿了西周到明朝這幾千年時間,漢服文化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和完善,它的體現除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還有漢服的配飾和頭飾上。今天我們要聊一聊漢服這個千年文化頭飾上的一個分類。
第一種:簪
簪在最初被稱為「笄」(ji讀一聲),可以說是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後來發展成為男女行成年禮的重要器物。古語有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出自《禮記》)。在古代,漢族女子十五歲稱為「及笄」,行笄禮表示成年,我們平時在小說或者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及笄禮。同時就是說女子在十五歲就已到出嫁的年歲了。
簪在製作材料上也是多種多樣的。簪不僅可以用金屬金、銀、銅,還可以用荊枝、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等(小說中就有這樣的橋段,男主送女主一根玉簪作為定情信物)。
簪在樣式上,也是極為豐富的。而簪的變化主要是集中在簪頭上,中國古人的靈巧匠工,匠人精神,讓花鳥魚蟲、龍鳳麒麟、四時景物落到了簪首上,為人的面目和身姿增添了色彩。
第二種:釵
髮釵與簪區別主要體現在做法上。釵一般是做出兩股,且比較適合固定住更複雜的一些髮型,我們知道古代女子多是盤發就需要藉助外物固定,那麼釵就是理想物品,同時釵的插法也各種各樣。
釵在古代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飾品,更是雙方的寄情之物。古代的戀人或者夫妻多在分別的時候,會把髮釵一分為二,你一半我一半,獨自一人時,可睹物相思;合在一起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第三種:步搖
步搖是在髮簪的基礎上添了一個掛墜,因為這種首飾會隨著走路而擺動,也因此稱之為「步搖」。在古文《釋名·釋首飾》中有云:「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它的樣式和由來。
步搖在形狀上,一般則以鳳凰、蝴蝶等,或垂有流蘇或墜子或珍珠的為主。隨著女子的走路而擺動,使步搖上的鳳凰或是蝴蝶栩栩如生,給人搖曳生姿之感。
第四種:鈿
鈿(dian 第四聲)是把金屬寶石等鑲嵌在器物上作裝飾,具體有:寶鈿、螺鈿、金鈿、翠鈿等。鈿在古代可以說是一種嵌金花的首飾,一般是用金銀做成了各種各樣的花的形狀,然後點綴上一些寶石之類的做裝飾。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關鈿的句子:「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第五種:冠
發冠在古代不光是一種頭飾,有的發冠還代表著地位。特別是在女子的封賞中,發冠就代表著女子的地位,一級一級的形制上就會有區別體現。
因此發冠樣式上既有簡單大方的也有好看又華麗,顯得非常高貴的。比如皇后的發冠還被稱為鳳冠,發冠一般是金色,有許多的花瓣相交替,又有紅色的寶石,造型上奇巧,製作精美,並會飾有大量的珍珠和寶石。顯的皇后高貴,寬宏大量。製作的時候,有可能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製成。
據說孝端皇太后的鳳冠,高26.5釐米,口徑23釐米,鳳冠共用紅、藍寶石一百多塊,大小珍珠五千餘顆,色澤鮮豔,富麗堂皇,堪稱珍寶之冠。
在古時女子出嫁時也會有佩戴鳳冠的,也稱鳳冠霞帔,是一種榮耀的體現。
好了朋友們,關於漢服這個千年文化頭飾上的分類,雪陽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讚評論哦!(圖片為原創)
本文由雪陽原創作品,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