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於道士的最初印象來源於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在影視作品中,林正英開壇作法時會使用桃木劍、三清鈴等道教法器,並且還會畫符念咒,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成了許多人童年的記憶,有些人甚至前往茅山去學習電影裡的道法,結果發現與想像中的不一樣,那麼真實的茅山道士是什麼樣的呢?
說起茅山道士就不得不提茅山,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今江蘇南部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同時也是道教四大法壇之一上清法壇所在地。早在道教誕生之前的秦漢時期就有很多追求長生久視的方士在此修道煉丹,西漢時期句曲山來了茅盈、茅固和茅衷三兄弟,他們在修行之時採藥煉丹、濟世救人,三位方士得道飛升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將句曲山改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道教將他們尊奉為三茅真君,並將他們奉為道教茅山派的祖師爺。
到了晉代時期,道教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女道士——南嶽夫人魏華存,魏華存又稱「南嶽夫人」、「紫虛元君」,道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黃庭經》乃是老子傳授魏華存所著。《黃庭經》是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它主張的存思、服氣便於修行,也是促成了道教上清派的創立。其弟子楊羲和許謐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壇」,所以茅山派又被稱為上清派。自唐末宋初開始,道教的正一天師道、靈寶派和上清派分別以龍虎山、閣皂山和茅山為主要宗教活動中心,形成了「三山符籙」。茅山上清派的修道者被稱為茅山道士。
茅山上清派以《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兩大經典為依託,注重本身的精炁神修持,通過存思服食天地間的靈氣以及神靈的真炁,從而可以修煉成仙。茅山道士閉門修行,為何會在今天的影視作品裡出現驅鬼捉妖的形象呢?
隨著道教的發展,茅山上清派在各地開枝散葉,又產生了許多的支派,甚至在民間也有不少以上清派為主的法脈。正所謂「法不傳六耳」,各個支派間道法的傳承產生了差異,有的派別還與當地的民間法術或者佛法相互融合,所以茅山道士的修行也不盡相同。自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派以後,正一派和全真派逐漸成為影響巨大的南北兩大派系,而茅山上清派則失去了道教的主要地位,被整合為正一派的支派。
其次是歷史上一些文學作品的過度渲染,將茅山道士描繪為溝通天神、未卜先知的神人形象。例如唐朝小說《集異記》寫道:唐天寶年間,蘇州吳縣的一名小吏張勵購得一處十分怪異的宅院,以為裡面埋藏著寶藏,他掘地三尺挖出來一個銅釜,打開之後突然跳出來一隻猴子,釜中有銘文:「茅山道士鮑知遠囚神猴於此。其有發者,發後十二年,胡兵大擾,六合煙塵,而發者俄亦族滅。」後來到了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果然起兵叛唐,張勵全家人無一存活。
茅山道士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象被不斷的變化,有時會受到封建統治者打壓變成負面的形象,不過在抗戰時期的茅山道士依然放棄修行,下山救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茅山道士黎遇航道長,抗戰期間曾擔任抗日根據地糧食保管員、情報聯絡工作等。所以對於茅山道士,我們要有一個簡單的認知,他們是一群「亂世下山救世,盛世歸隱深山」的修道者,而不是影視劇中只會降妖除魔的法師。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解更多道教文化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