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陳坊橋鎮上的周記小熱昏梨膏糖嗎?

2020-11-22 澎湃新聞

你還記得陳坊橋鎮上的周記小熱昏梨膏糖嗎?

2020-07-05 0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江微歷史 ,作者愛松江 愛歷史

松江微歷史

從這裡讀懂松江,從這裡讀懂上海。

松江

老字號

Songjiang

陳坊橋鎮上的周記小熱昏梨膏糖

張金泉

佘山陳坊橋小鎮上,先前在辰山塘西側那條熱鬧的南北小街兩邊有不少小商號,有賣南北雜貨的,有賣油鹽醬醋的,有賣豆製品和黃豆芽的,有肉莊魚行、布店綢莊、茶館米行、酒館飯店、剃頭補牙,還有棺材店等等。這些商號都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和門面,有的還有標有「X記XX南北雜貨行」等店招店牌,唯周長生家是靠唱小熱昏、擺攤頭、賣梨膏糖謀生的攤頭。所謂「攤頭」者就是無門面、無字號,沒有買賣的固定場所,在街上將所賣物品陳列於地面或用支架(凳子)支起的擱板上叫賣的一種營商方式。那個時候,周家除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酷暑惡熱等異常天氣外,總是在陳坊橋小街的弄堂口安放兩隻三腳馬,上面擱一塊木板,再將盛有各色梨膏糖的木盤子擺放在上面,開始做生意,生意也很興隆。那時經商買賣不需工商登記,也不用食品衛生和場地許可證等,所以他們的經營非常方便靈活。

周家經營的梨膏糖是在自己的家裡將白糖等原料先加熱熬製,再用模子澆成方塊,冷卻硬結後論板、論塊賣,一般沒有包裝,買來就吃,很是方便。周家的梨膏糖品種主要有糙白色和灰褐色兩種,灰褐色的叫藥草梨膏糖,裡面摻有中藥成分,據說能治療咳嗽,含在嘴裡甜蜜蜜、很清香、很潤喉。梨膏糖的價錢比較便宜,買的人很多,尤其是小孩。我小時候每逢春節到陳坊橋去玩,也常常用爸媽給的一點點鈔票買些梨膏糖吃吃,再買個洋卵泡吹吹,把錢用光,也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梨膏糖

周家賣梨膏糖在招攬生意方面不是簡單吆喝,而是用唱小熱昏的方式來聚集人流、擴大影響,從而達到廣為推銷之目的。周家梨膏糖攤主周長生,臉上好像有出痧子的痕跡,原籍浦東川沙周浦,聽說曾拜姚慕雙、周柏春學過戲,不知什麼原因後來到了陳坊橋鎮,以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為生。久而久之,也唱出了一點小名氣,賣出了一點小名堂。那時,只要一提起陳坊橋鎮周家小熱昏賣梨膏糖,可以說附近無人不知。時至今日,佘山陳坊橋鎮及周邊的老年人都還記得昔日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的情景。

滑稽戲泰鬥周柏春、姚慕雙

小熱昏,以前曾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地區的、帶有諧謔味道的曲藝式演唱,又名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開始時因其演唱往往帶有些戲謔官府、說評時弊等敏感內容而受到限制,因此,藝人們用了小熱昏這個自嘲的名字,意思說由於自己熱昏了頭以後才唱的,唱得不是真話,是瞎話(胡說),而且還有個小字,上面也就無法追究了。後來這個演唱名稱和演唱形式被保留傳承了下來,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常常有它的身影。陳坊橋鎮周家唱小熱昏主要節目是《濟公》。那時與周長生搭檔的好像還有他的一個女兒。每當中午時分,只聽見噹噹的小鑼聲,就知道唱小熱昏賣梨膏糖開始了,不少上街的人就會往那裡去。周長生和女兒一搭一檔,說唱兼有,先說一會小熱昏,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之時,往往要賣一下關子、煞一煞車、停一停,接著就開始推銷早已擺好的梨膏糖。你一板(好幾塊連在一起的)、他幾塊,很快就會賣掉不少。接著,再唱一段小熱昏,又賣一回……

小熱昏街頭演出

小熱昏是以敘為主、夾唱為輔、分日接唱、長篇分段分回的形式來表現的,尤其是像《濟公》這樣的長篇,憑口講演、連說帶唱,敘述事件、抒發情調,或悲或喜,情節曲折,鋪陳得當,如同說書一般,很受歡迎。賣梨膏糖說唱時,每天弄幾段,待商品賣得差不多時,就來個「請聽下回分解,明朝請早」。不少人往往被故事情節吸引住,今天來了明天還要來聽。至於梨膏糖,今天賣脫一點,明天又會賣脫一點。這樣,周家的梨膏糖生意也能不斷地興隆起來。用當今的眼光來看,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的辦法與現在商店門口放音樂、搭臺搞演出、搞活動等招攬生意的做法如出一轍,毫不遜色。

現在,陳坊橋甚至全松江已很難看到梨膏糖的蹤跡了。但在蘇州等地還能見到,不過吃的人已很少了。

資料:松江微歷史

原標題:《你還記得陳坊橋鎮上的周記小熱昏梨膏糖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梨膏糖與「小熱昏」,傳統文化代代傳
    聽葉莉莉老師講述「小熱昏」與「梨膏糖」的故事學唱「小熱昏」 學校供圖7月10、11日下午,現代快報小記者工作室組織部分快報小記者走進葉莉莉梨膏糖青山橋店,學梨膏糖製作技藝,聽小熱昏說唱藝術,並與「常州梨膏糖和小熱昏」雙料非遺傳承人——葉莉莉老師面對面交流。
  • 千年梨膏糖遇上小熱昏,成就一場口舌之間的盛會
    甘甜可口的梨膏糖,搭檔吳儂軟語的小熱昏,這是一場口舌間的盛會。一千多年來,梨膏糖在江南一帶久負盛名。青果、茯苓、胖大海、薄荷、苦杏仁、生甘草、桔梗……甘甜的梨汁遇上這些樸實的中草藥,味苦而回甘,清喉潤肺、止咳化痰。春天加茶葉,端午加艾葉,中秋加桂花……不同的時節,演變出不同的美味。
  • 雙料非遺傳承人葉莉莉 將說唱藝術與梨膏糖結合到底
    它不是藥,有時卻比藥物還管用,老慢支的主顧年年不能沒有梨膏糖。作為「常州小熱昏和梨膏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8歲的葉莉莉大器晚成,在退休後開始走紅媒體,頻繁被各地展覽會邀約表演,被各路媒體追訪。還一度在南京博物院舉辦《小熱昏與梨膏糖相伴相生》的非遺系列講座,粉絲開始漫延到年輕群體。
  • 年少學藝、退休守藝,梨膏糖和小熱昏讓她留在常州
    老常州人喜歡買 " 葉莉莉 " 牌的梨膏糖,甚至還有人記得,當年扎著小辮的葉莉莉跟師傅學藝的模樣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 文 徐洋 / 攝)賣梨膏糖的藝人走街串巷,木擔子一支,鑼鼓一敲,竹板一打,自編自唱,顧客都被吸引來了。如今,這樣的場面已不多見。76 歲的葉莉莉,是梨膏糖和小熱昏雙料非遺傳承人。
  • 舌尖上的上海「非遺」之梨膏糖 香甜酥糖裹進13味中藥
    是藥名:「一包冰雪調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癆……」   賣梨膏糖的,傳說中不也叫「小熱昏」嗎?不錯,但那是與「文賣」不同的「武賣」:身邊放一副四腳架,上置一隻小木箱,內裝梨膏糖,箱蓋上擺一塊說書先生用的「醒木」;賣糖人又說又唱,說唱的多是時政新聞與小道消息,以此聚攏人氣藉機推銷。
  • 紫銅鍋中聚百草精髓 162歲梨膏糖良藥裹進梨汁香
    圖說:製作梨膏糖,需要用到多味藥材,傳統的方法還需要使用紫銅鍋進行熬製。因為市場需求量比較大,很多工人加班加點,忙時一名工人一天要手工包裝300斤梨膏糖,非常辛苦。」吳生忠介紹道。   七分賣唱 「小熱昏」成叫賣記憶   梨膏糖有歷史、更有文化,舊時梨膏糖「三分賣糖,七分賣唱」,也成為了民眾心中對梨膏糖的靈動記憶。   據悉,賣梨膏糖,有「文賣」和「武賣」之分。
  • 梨膏糖——風靡蘇浙滬的藥糖
    果然,這老太太十分喜歡這種清甜爽口的藥糖,每天都能吃下些,沒過多久她的病就好了。後來梨膏糖的製作方法逐漸傳到了民間,到北宋的時候已經相當普遍了,製作的技術也比較成熟了。南宋時,掌握著梨膏糖製作技術的商販遷徙到南方,把這種手藝也帶到了南方,從那以後,梨膏糖在江南也風靡起來。在江南,梨膏糖逐漸發展,形成了杭幫、本幫、蘇幫、寧幫和揚幫等。
  • 手工梨膏糖哪裡可以學句容市透露
    手工梨膏糖哪裡可以學句容市透露【想免費學梨膏糖我願意免費教學梨膏糖記得直接給我打電話就行。文章你就不用看了】這幾天我們這邊下小雨了,連續下了2天了,人們常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只要是下雨了,氣溫就下降好幾度,現在高溫度才8度,低溫度是0度,說明寒冷的冬天,馬上就要到來了,大家出門的時候,要記得多添衣!
  • 追糖:老上海的梨膏糖與粽子糖
    二是把它當作加了中藥的糖,沒把它當作糖來吃。就如過去走街串巷賣梨膏糖所唱:「嗚呀嗚哩哐呀。梨呀梨膏糖呀——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覺困到大天光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聾來眼不花呀……」圖說:梨膏糖的模樣。賣梨膏糖的對象不止於老爹爹老奶奶,他唱的歌詞是可根據眼前對象的不同年齡、職業和性別,而唱出吃梨膏糖的好及不吃的苦。
  • 怎麼樣熬梨膏糖變硬扶風縣方法公開
    【我來免費教學梨膏糖想免費學梨膏糖就直接給我打電話文章你別看】立冬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尤其是這兩天,北方一直下小雨,溫度下降了好幾度,大家出門的時候,要記得多添衣!
  • 製作梨膏糖加什麼變硬冀州市做法揭秘
    製作梨膏糖加什麼變硬冀州市做法揭秘【要學梨膏糖我是免費教學的文章你就不要看了,要學直接給我打電話】冬天到了,氣溫逐漸降低了,露天的蔬菜也少了,這個季節只有梨膏糖、白菜、紅薯,每年秋冬,我都會趁著梨膏糖便宜,一次多買點,因為梨膏糖的吃法比較多,可以炒著吃、煲湯、醃著吃、做成各種麵食的餡料,其實梨膏糖不管怎麼做
  • 百草梨膏糖的製作方法西充縣做法揭秘
    【我來免費教學梨膏糖想免費學梨膏糖就直接給我打電話文章你別看】立冬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尤其是這兩天,北方一直下小雨,溫度下降了好幾度,大家出門的時候,要記得多添衣!
  • 馬腳爪、網油卷這些你都知道嗎?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常州人
    04、梨膏糖梨膏糖,不僅是零食,是中藥,還是常州孩子童年快樂時光不可或缺的片段。兒時,小販的小鑼一敲,一大幫孩子就會紛紛從小巷跑出來,圍成一大圈,看「小熱昏」,吃梨膏糖,據常州府志記載,宮廷古方梨膏糖於清鹹豐年間傳入常州,宣統年間盛極一時。叫賣梨膏糖、唱小熱昏成為常州當時城鄉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除此之外,還有芝麻糖、天目湖砂鍋魚頭、寨橋老鵝等都是很不錯的特產。
  • 一家四代做梨膏糖 歲月流逝裡的傳承與創新
    後來,太公因經常要到蘭溪做生意,就自個琢磨著將梨水熬成了糖。 「我們賈家的梨膏糖,起初樣子是不太好看的,因為是用手捏的,每塊梨膏糖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賈江英笑言,聽父親賈禎棋說,太公還經常將自己土法熬製的梨膏糖分給家人吃。再後來,還拿著自己做的梨膏糖到蘭溪一帶銷售。
  • 小小梨膏糖浸透百草香
    在許多老蘇州印象中,梨膏糖是一種潤肺止咳的「藥糖」,過去誰有個痰多咳嗽的毛病,都會買上一小塊梨膏糖含在嘴裡。由於製作工藝講究又不賺錢,如今小小一塊梨膏糖在蘇城大街小巷已難覓蹤影。
  • 百草梨膏糖,1顆清涼舒爽,秋冬吃它真舒坦
    同時,配料師還在裡面還添加了幾味輔助作用的食材。多種食材相互協同作用,吃著清涼爽口,喉嚨舒舒服服,說話都清脆甜美!老師這個職業,一天到晚都要說話,不如試試這款梨膏糖,建議用梨膏糖泡水喝,喝下去涼涼的,喉嚨裡也滑滑的,一天課上完,嗓子也不覺得疲憊。
  • 梨膏糖:改變的是歲月 不變的是味道
    製作梨膏糖的原料年過半百的董金鬥從父親那裡學得製作梨膏糖的技藝,如今在董家老宅門口擺攤售賣。他們制梨膏糖遵循古法,藥放入的先後順序極其講究,因製成後形如糖塊兒,食之清爽,又有秋梨潤肺之功效,故名「百草梨膏糖」。
  • 杭州話有沒有十級 「小熱昏」裡的熱詞考考你
    對於國家級非遺——杭州「小熱昏」的代表性傳承人周志華來說,每年這個時候也是最忙碌的,剛參加完開幕式,他就前往新開館的浙江非遺文獻館,做一場有關非遺傳承與創新的主題講座。  「老開心」要講什麼?自然還是圍繞著「小熱昏」。作為一門用杭州方言表演的街頭說唱藝術,「小熱昏」裡的杭州話總應該是本塘最正宗的咯?
  • 老字號演繹經典技藝 古法梨膏糖好吃不易做[組圖]
    圖片說明:2009中華老字號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點擊圖片瀏覽組圖】    東方網記者謝婧9月24日報導:老上海們還記得兒時梨膏糖的滋味嗎【點擊圖片瀏覽組圖】    最懷舊:手工梨膏糖回味猶在  梨膏糖是老上海人的集體回憶,口味甘甜、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謂是舊時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