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0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江微歷史 ,作者愛松江 愛歷史
松江微歷史
從這裡讀懂松江,從這裡讀懂上海。
松江
老字號
Songjiang
陳坊橋鎮上的周記小熱昏梨膏糖
張金泉
佘山陳坊橋小鎮上,先前在辰山塘西側那條熱鬧的南北小街兩邊有不少小商號,有賣南北雜貨的,有賣油鹽醬醋的,有賣豆製品和黃豆芽的,有肉莊魚行、布店綢莊、茶館米行、酒館飯店、剃頭補牙,還有棺材店等等。這些商號都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和門面,有的還有標有「X記XX南北雜貨行」等店招店牌,唯周長生家是靠唱小熱昏、擺攤頭、賣梨膏糖謀生的攤頭。所謂「攤頭」者就是無門面、無字號,沒有買賣的固定場所,在街上將所賣物品陳列於地面或用支架(凳子)支起的擱板上叫賣的一種營商方式。那個時候,周家除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酷暑惡熱等異常天氣外,總是在陳坊橋小街的弄堂口安放兩隻三腳馬,上面擱一塊木板,再將盛有各色梨膏糖的木盤子擺放在上面,開始做生意,生意也很興隆。那時經商買賣不需工商登記,也不用食品衛生和場地許可證等,所以他們的經營非常方便靈活。
周家經營的梨膏糖是在自己的家裡將白糖等原料先加熱熬製,再用模子澆成方塊,冷卻硬結後論板、論塊賣,一般沒有包裝,買來就吃,很是方便。周家的梨膏糖品種主要有糙白色和灰褐色兩種,灰褐色的叫藥草梨膏糖,裡面摻有中藥成分,據說能治療咳嗽,含在嘴裡甜蜜蜜、很清香、很潤喉。梨膏糖的價錢比較便宜,買的人很多,尤其是小孩。我小時候每逢春節到陳坊橋去玩,也常常用爸媽給的一點點鈔票買些梨膏糖吃吃,再買個洋卵泡吹吹,把錢用光,也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梨膏糖
周家賣梨膏糖在招攬生意方面不是簡單吆喝,而是用唱小熱昏的方式來聚集人流、擴大影響,從而達到廣為推銷之目的。周家梨膏糖攤主周長生,臉上好像有出痧子的痕跡,原籍浦東川沙周浦,聽說曾拜姚慕雙、周柏春學過戲,不知什麼原因後來到了陳坊橋鎮,以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為生。久而久之,也唱出了一點小名氣,賣出了一點小名堂。那時,只要一提起陳坊橋鎮周家小熱昏賣梨膏糖,可以說附近無人不知。時至今日,佘山陳坊橋鎮及周邊的老年人都還記得昔日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的情景。
滑稽戲泰鬥周柏春、姚慕雙
小熱昏,以前曾是一種流行於江浙滬地區的、帶有諧謔味道的曲藝式演唱,又名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開始時因其演唱往往帶有些戲謔官府、說評時弊等敏感內容而受到限制,因此,藝人們用了小熱昏這個自嘲的名字,意思說由於自己熱昏了頭以後才唱的,唱得不是真話,是瞎話(胡說),而且還有個小字,上面也就無法追究了。後來這個演唱名稱和演唱形式被保留傳承了下來,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常常有它的身影。陳坊橋鎮周家唱小熱昏主要節目是《濟公》。那時與周長生搭檔的好像還有他的一個女兒。每當中午時分,只聽見噹噹的小鑼聲,就知道唱小熱昏賣梨膏糖開始了,不少上街的人就會往那裡去。周長生和女兒一搭一檔,說唱兼有,先說一會小熱昏,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之時,往往要賣一下關子、煞一煞車、停一停,接著就開始推銷早已擺好的梨膏糖。你一板(好幾塊連在一起的)、他幾塊,很快就會賣掉不少。接著,再唱一段小熱昏,又賣一回……
小熱昏街頭演出
小熱昏是以敘為主、夾唱為輔、分日接唱、長篇分段分回的形式來表現的,尤其是像《濟公》這樣的長篇,憑口講演、連說帶唱,敘述事件、抒發情調,或悲或喜,情節曲折,鋪陳得當,如同說書一般,很受歡迎。賣梨膏糖說唱時,每天弄幾段,待商品賣得差不多時,就來個「請聽下回分解,明朝請早」。不少人往往被故事情節吸引住,今天來了明天還要來聽。至於梨膏糖,今天賣脫一點,明天又會賣脫一點。這樣,周家的梨膏糖生意也能不斷地興隆起來。用當今的眼光來看,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的辦法與現在商店門口放音樂、搭臺搞演出、搞活動等招攬生意的做法如出一轍,毫不遜色。
現在,陳坊橋甚至全松江已很難看到梨膏糖的蹤跡了。但在蘇州等地還能見到,不過吃的人已很少了。
資料:松江微歷史
原標題:《你還記得陳坊橋鎮上的周記小熱昏梨膏糖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