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福」其實遠不止洪金寶、成龍等七個人
話說1962年時,香港「懋林影業」要開拍一部電影《公主與七小劍俠》,于占元師父擔任了該電影的武術指導,而「七小劍俠」的扮演者則從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校」裡挑選。
據成龍回憶,當時聽師父說要選出最優秀的七個去扮演主角,很多人一晚上都沒有睡好,盼著自己能夠被選上。第二天一早,師父一個一個地點出被選中的名字:元龍、元泰、元華、元武、元奎、元彪......最後一個被點到的是當時叫「元樓」的成龍。這七人便成了「七小劍俠」的扮演者,出色完成了電影的拍攝,成為了「懋林七寶」。
後排左一為成龍、左三是洪金寶
拍完電影後,于占元受到「七小劍俠」名字的啟發,創出了「七小福」的京戲班底,以此名號開始在荔園等地演出,久而久之「七小福」的名聲便傳遍港島。
有種說法提到,著名導演吳回曾在1961年執導了一部名為《七小福》的電影,于占元將這個京戲班底取名「七小福」,應與這部電影也有一些關係。
最初扮演「七小劍俠」只有那七位,但創建「七小福」京戲班底後,實際成員並不固定,人數也遠不止七位。于占元師父會根據不同場合安排出不同的「七小福」組合,甚至有時還會有三四個「七小福」組合同時在香港的不同地方演出。
紅圈處是成龍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七小福"可看作是于占元所培養的「元家班」得意門生的總稱。
到了1960年代後期,香港戲曲行業走向落寞,「七小福」隨之也就沒了市場。後來,于占元隨女兒于素秋移民美國,還帶了一些小徒弟過去,打算在美國華人區開闢出中國戲曲的新市場。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除一部分學員繼續跟隨于占元師父留在美國外,元彪和其他師兄弟不久就返回了香港。
到了1970年代末,洪金寶、成龍等人風生水起,成為了新崛起的功夫明星。跟風派導演郭南宏認為「有機可乘」,就跑到美國請于占元出山,拍了一部《師父出馬》的電影,還特意打出了「七小福」的字幕。只是,出演這部電影的「元家班」成員僅為留在美國的那幾位。後來,他們很多人也都轉了行,並沒能像洪金寶成龍他們一樣進入電影界。
到了1980-1990年代,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彬、元德等幾個師兄弟名聲大噪,這使得外界都誤認為「七小福」就是指洪金寶成龍他們這七個人而已。
而且,隨著歲月流逝,元俊、元泰、元武幾位在1980年代初期就幾乎銷聲匿跡,元振、元寶也只是默默無聞地混跡影壇。在這群師兄弟中,也只有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彬七人,成了當今香港影壇的赫赫人物。於是,大眾眼中的"七小福"也就順理成章地具體到了他們七人的身上。
"七小福"除了能演動作戲外,還個個都是有名的動作指導
據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舉辦了37屆,其中有24座最佳武術/動作指導的獎盃被「七小福」和「元家班」的成員奪得。而臺灣電影金馬獎自1990年代開始設立最佳動作指導獎以來,該項獎盃絕大多數也落入「七小福」和「元家班」的成員手中。因此,可以說「七小福」佔據了香港武術指導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
前文提到,在1968年前後,隨著香港戲曲行業的衰落,荔園跟著也變了樣,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院"舉步維艱。一些滿師畢業的學員,已紛紛跟韓英傑等前輩進了電影武行。隨著于占元師父移居美國,中國戲劇研究學院也就此劃上了句號。
在本號此前《成龍幼年時的銀幕首秀, 有點不太走運》一文中曾提到:于占元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在香港眾多戲校中只算是中等規模。校舍破敗,條件簡陋,所幸師傅于占元並未誤人子弟,教得很是認真。這所在當時普普通通並不出眾的戲曲學校,現在看來簡直就是香港電影業的"黃埔軍校",將帥輩出,對香港電影尤其是香港動作片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元家班"、"七小福"將帥輩出的秘訣是什麼?
其實,和其他戲曲學校相比,中國戲劇學院的「元家班」弟子並沒有什麼優勢。論出道時間,大家都是1960年代混跡電影界的小後生;論在電影圈的關係,粉家班有大明星陳寶珠、蕭芳芳,東方戲劇學校有唐迪;而論基本功,誰又真正比誰高出了一截呢?
但說到同氣連枝團結互助,中國戲劇學校「元家班」弟子卻遠勝其他學校不止一籌。當然,論「同氣連枝團結互助」,最開始卻是得益於他們有一位極具領袖氣質的大師兄「大哥大」洪金寶。正是因為大師兄洪金寶,把眾師兄弟團結在了一起,慢慢地打出了一片天下。而到了成龍、元彪、元奎、元華等人成名之後,「元家班」師兄弟之間的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幾十年依舊不斷。
這一些,可不是其他戲劇學校所具有的。也因此,其他學校只是個別人脫穎而出,學校的名字也早已煙消雲散。而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院」、"元家班"、"七小福",卻常常被大家作為一個集體提起。文/大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