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
近日,上海一家「熊爪咖啡」店火了,店員通過「熊爪」將咖啡從「洞口」遞出,顧客還可以與「熊爪」互動,牆洞內的兩名咖啡師都是聾啞人,獨特的創意和暖意,引來眾多人「排隊打卡」,但也有人對其營業資格和衛生狀況提出了質疑。(據12月7日人民網)
必須說,這個創意真的很贊!萌萌的熊爪從牆洞裡探出,不僅遞出了熱騰騰的咖啡,還能擺出各種pose,神秘又有趣,很能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這整個互動過程,都是無聲的,其實也映射著聾啞人日常所面臨的溝通狀態,無法用聲音表達,只能依靠肢體動作傳情達意。在感覺到「熊爪」可愛的同時,不少人也發現,原來交談不只是靠說話的,亦有「無聲勝有聲」的時刻。買一杯咖啡,不僅飽了口福,還實現了一場富有儀式感的人際互通,有趣亦有益。
正因為「熊爪」一伸,又萌又暖,許多消費者都對它十分喜愛,因此面對質疑也有些困惑,覺得對待新生事物,何須如此苛刻?但其實,網友提出的質疑並非吹毛求疵,甚至可以說是切中肯綮,十分必要。店面不開放,增加了賣點,但也隱藏了營業執照,看不見製作過程,牆洞的後面,是否安全衛生,有沒有規範經營?網紅店翻車也不是一次兩次,經歷得多了,總會提高警覺性。食品衛生安全無小事,一旦出了問題,「萌點」瞬間就能變成雷點。更何況,現在仍是疫情防控期間,弦要繃緊,細節要注意,提出疑點,期待回應,恰恰是體現了對公共利益的敏感度和責任心。
令人欣慰的是,店鋪的經營者針對質疑一一給出了合理的解釋,相關部門在同意保留這種特殊經營方式的基礎上,也給店家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利用二維碼技術去公示相關內容,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為群眾監督和市場監管提供了一次良好的範例。解釋的過程,也是互相了解的過程,更有利於大家去理解創業者的良苦用心。店家只留下一個牆洞,是為了不讓聾啞咖啡師的特殊身份成為營銷點,而讓大家更注目於他們實際的咖啡技藝。而消費者關切店家經營的規範性,也是對其抱有一種平等的注視,不因為其錄用殘疾人工作,就對其抱有泛濫的同情,而像對待一家普通咖啡店一樣,對其專業和品質提出要求。這其中包含著美好的期待,希望這家正能量的店鋪不像一些網紅店鋪般曇花一現,而能夠平穩長遠地經營下去,為更多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
質疑源於關注,而關注會帶來機遇。經得起注視的「熊爪」,可以更有力地託舉起殘疾人靈活就業的舞臺,幫助更多遭遇不幸的人們自食其力,自我成就,創造社會價值,追求美好生活。也唯有兜得住底、擋得住風的「熊掌」,才能握得住人們的手和心,傳遞更為純粹強勁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