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尋找一個清朝滅亡的終極原因,你會想到什麼?清王朝自身腐敗不堪、列強的相繼入侵、沒有睜開眼睛看世界?這些都可以作為清王朝覆滅的原因,但是縱向看歷史,這個角度也許會有一些不同。
從整個歷史的發展角度而言,中國王朝不斷更迭,就如同歷史的輪迴一般,但是換個角度而言,這也是中國封建王朝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內捲化,而最終導致清朝最終走向封建王朝的極端,從而走向滅亡。
01.
內捲化指的是一種文化模式說著一種社會狀態發展到一種非常成熟且固定的形式之後,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且無法轉變為一種更為高級模式的狀態,稱之為內捲化,別稱為「過密化」。
這一觀點最早是美國人類學家基爾茨在研究印尼的農業內捲化最先提出。隨後在黃宗智先生的《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文中得以運用。
在黃宗智的觀點之中,自明清以來,人口大爆發,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所謂的「餬口」經濟,也就是僅僅能夠填飽肚子而已。自宋朝以來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不是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而是農民為了生存而產生的不得已的商品交換行為,商品經濟在宋明時期的繁榮發展反而固化了小農經濟的體制,從而導致了不斷的內捲化。
用一個相對容易理解的解釋,當一個公司發展到相當的規模之後,公司的市場規模已經到達頂峰時,公司的技術和制度始終無法突破這個公司成熟之後的高度,該公司的內部將會開始出現更加細分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完成工作,但是公司的效益卻未見增長,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工作人員的工資將會下降,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業,帶來的是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但卻又被限制,吃不飽卻又餓不死。這便是一種典型的公司內部內捲化。
將這個觀點放在封建社會中,依然成立。中國封建歷史長達兩千多年,放在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之匹敵。這也為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內捲化提供了足夠的時間。
02.
黑格爾曾對中國封建史有過一個比較主觀的評價:中國的封建社會只有朝代的輪迴,中國封建歷史的本質便是沒有歷史。雖然第一眼看到這個觀點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但回過頭來看,這話說的雖然有些狹隘,但也未必沒有幾分道理。
在黑格爾認為,我國封建社會一直是皇家一家獨大,從未沒有其他力量能夠與皇權平起平坐。由於缺少了某種對峙,所以無法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一種不斷加強不斷得到鞏固的社會體制,代替了社會形態的不斷變更,因此提出中國歷史的本質就是沒有歷史。
從社會發展意義上來講,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確實是一個王朝推翻另外一個王朝,從而建立一個比前朝更加穩固的國家運轉機器,周而復始,不斷輪迴。
自秦設置郡縣,君王對於天下的把控開始逐漸變得強大,這乃建立統一國家的必經之舉,無可厚非。
漢景帝削藩,武帝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使得君主在權力上獲得了絕對的掌控權,還在思想上得以統治,消除地方與中央之間的對立,便於君主對地方的管轄。
隋唐時期丞相一職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三省六部制度開始盛行,進一步削弱了官僚體系與皇權對抗的能力,如果說這是分部門更好地進行管理,倒也還說的過去。
但在北宋之後,官僚系統已經開始走向內捲化。
宋太祖杯酒釋軍權,將地方的軍事、財政大權收歸中央,使得統治階級形成一個異常龐大的官僚機構以及軍隊。
元朝進一步對郡縣制度進行改革,兩行省之間犬牙交錯,便於控制。
明朝八股取士,廢行省設三司,進一步強化中央在地方上的統治,廠衛制度開始發揮殺人誅心的作用。清承明制,後又設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君權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
推翻一個王朝建立另外一個王朝,無非是建立一個比前朝更加穩固的朝代而已,但始終未能突破封建社會,從而形成皇權體系的不斷強化,以至於到清朝無論大事小事都是君王一人說了算。
這只不過是君主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後的表現。但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後朝無法突破前朝的限制,只能在前朝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前朝的弱點,使得這種階層更加穩固,以至於統治機構不斷臃腫而又效率低下。
從秦創立封建社會,到清王朝的覆滅,中國在兩千年的時間裡保持著高度的集權制度,等級上的分明,君權的至上,臣子的忠孝,以及科舉取士的選官制度,形成一種難以擺脫的錨定效應,而且這種效應隨著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的支持和論證,使得整個歷史進程周而復始,進在潛意識中就將社會的推進鎖死。
君權的至高無上加上思想上的控制,最終使得社會發展在宋明時期便開始進入「內捲化」,一直到清朝發展到頂峰,最終被外來的槍炮聲給嚇醒,最終走向溟滅。
03.
當女真人建立起統治之後,便開始承明制,建立起一套比前朝更為「完美」的君權制度。就如同廢丞相設三省六部一樣,本來丞相一人統領的事務,分為三省六部,本來一個人的工作後來由三個甚至五個來完成,但工作內容還是原來一個人的工作內容。
大家的付出的工作更多了,但是產出的效益卻還是一樣,之後君權在此將觸手伸到了地方上,導致官僚體系越來越大,但是實際上的產出和效益並沒有提高。一塊蛋糕就那麼多,但是分蛋糕的人卻越來越多,此時的文武百官只能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工作以換取更多的利益,但實際效果並沒有多大的提升,那以後的官僚體系運作便都會以此為標準而不斷做無用功,這樣做唯一的好處便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來分這塊蛋糕,吃不飽也餓不死,但是由此帶來的官僚體系臃腫,工作效率低下,而官僚之間的競爭也從檯面上搬到了低下,變成了非理性競爭。
當封建社會發展到極致而又無法突破之後,王朝自身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改變這種現狀了,清朝的洋務運動雖說有一些從內部改變的想法,但始終沒能突破封建社會的束縛,沒能學到問題的精髓,有些東施效顰的意思。這種社會形態也必須由外部力量來將其打破,然後重新組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
事實也確實如此,清王朝最終在被列強擊穿之後,民間外來的思想開始對清王朝發起挑戰,最終將清朝扔在了歷史的臭水溝裡。
從這個角度而言,清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走向內捲化的終極形態,如果再來一個新的封建王朝,也很難能夠突破封建社會的桎梏,清朝的腐朽無能也不是清朝在中國近代失敗的根本原因。經過不斷的「內捲化」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底,無力對抗對抗一種比自己本身更先進的社會形態,才是封建社會退出歷史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