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蟲」叮咬後,皮膚紅了一片。
被「毒蟲」叮咬後第三天,手上起水泡了。
27日,揚州天下小區居民佘女士在揚州一商場如廁時,遭遇「毒蟲」襲擊,手腕被叮了一個小傷口,手腕到手背紅腫了一片,還起了水泡。醫生檢查後表示,這是「毒蟲」的毒液引起的皮膚過敏,不過具體是什麼蟲子,醫生也說不清。
蟲子叮了一口
手腕腫了,疼了3天
27日,佘女士去逛商場,去了一趟廁所後,手腕處被蟲子叮了一下。
佘女士是過敏體質,蟲子剛一叮立馬就有了反應,不多一會兒,手腕到手背都紅了一片,佘女士感覺又疼又癢,叮咬處還有刺痛感,「我趕緊用肥皂水清洗,洗了一遍又一遍,但一點用都沒有。」
當天晚上,佘女士感覺痛癢升級,而且還開始腫,明顯可見一個小洞一樣的傷口,「塗了藥膏,不起作用,後來又換成萬金油,還是沒有用。」
次日,疼癢難耐的佘女士去了醫院,醫生告訴她是被毒蟲叮咬了,但醫生也說不清是什麼毒蟲。昨日,佘女士發現,整個手腕都已經腫了。
提防哪些「毒蟲」?
蠓蟲、蚊子、隱翅蟲等
實際上,這個季節的「毒蟲」種類非常多,不僅是醫生難以判斷是哪一種蟲子叮咬,昆蟲專家也難以判斷。因此,在醫學上,統稱這類咬人刺吸血液的昆蟲為醫學昆蟲,一般包括蜘蛛類的蜱蟲、蟎蟲,昆蟲類的蚊子、蒼蠅、跳蚤、蝨子、臭蟲等。
揚州大學園藝與植保學院博導、教授祝樹德介紹,夏季高溫天,在某一些特定的場所,「毒蟲」會比較多,比如商場的衛生間,因為長時間開著空調,溫度較為適宜,再加上溼度比較大,是不少「毒蟲」喜歡的環境,如蚊子、蠓蟲、隱翅蟲等。因此,一般商場都會對衛生間進行消毒,其中重要的防治對象就是「毒蟲」。
祝樹德介紹,夏季比較常見的「毒蟲」有蚊子、蜱蟲、隱翅蟲、蒼蠅、蠓蟲等這一類,家裡養有貓狗的,需要注意蜱蟲,而去草叢灌木叢時,也要防止蜱蟲。蠓蟲一般讓人討厭,但也有叮咬人的;蒼蠅很少叮咬人,人熟睡時喜歡在皮膚上爬來爬去,但爬的時間長了,有時也會叮一口。
另外還有一類是林業昆蟲,它們也會侵擾人,比如人們常說的「毛毛蟲」,其實「毛毛蟲」有很多類別,對人有影響的有刺蛾類幼蟲、毒蛾類幼蟲和燈蛾類幼蟲。其中,燈蛾類幼蟲如果毛到人後,人不會感覺太痛癢,但燈蛾類幼蟲毛多而且很長,毛起來至少會讓人皮膚發紅髮癢;而毒蛾類幼蟲和刺蛾類幼蟲毛到人的皮膚後,會感覺非常疼。除了這些常見「毒蟲」外,祝樹德提醒,夏季還需要預防蜈蚣、飛螞蟻等。
可用肥皂水洗
過敏體質要及時就醫
蘇北人民醫院皮膚科醫生潘敏介紹,被「毒蟲」叮咬後,家常處理可以用肥皂水清洗,但對於皮膚過敏的人,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潘敏說,皮膚過敏的人,「毒蟲」叮咬後一般要做血常規檢查,看看白細胞是否異常,再根據血常規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同時用抗過敏和抗感染的藥。
記者了解到,除了及時就醫用藥外,被「毒蟲」叮咬後,還有一些禁忌,如不用熱水、化妝品;吃的方面,肉類中的魚蝦、河蚌、雞蛋、雞鴨鵝、牛羊肉等不要吃,蔬菜中的竹筍、菌類、茭白不要吃,水果中的芒果、菠蘿、草莓、榴槤等不要吃,飲品中的酒、咖啡、濃茶、飲料不要飲用等。
記者 向家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