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
【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腕管症候群
I.屈腕試驗:將腕掌屈,!司時壓迫正中神經I-- 2min o若手掌側麻木感加重,疼痛痛加劇並放射示指、中指,即為試驗陽性,提示有腕管症候群。
2.叩觸診試驗:又稱Tlnel徵。輕叩或壓迫腕部掌側的腕橫韌帶近側緣中點,若出現和患側手指刺激及麻木異常感覺加劇時,即為試驗陽性提示有腕管症候群。
3.舉一手試驗:患者仰臥,將患肢伸直高舉,若出現上述兩項表現,即為試驗陽性,提示有腕管症候群。
4.壓脈帶試驗:與測量血壓的方法相似,僅需將血壓升至收縮壓以上。若出現上述表現即為試驗陽性,提示有腕管症候群。
5.中指試驗:囑患者肘、腕及指間關節伸直,掌心向下。令其中指的掌指關節做背伸活動,檢查者施以阻力。若在肘屈紋以下兩橫指處(即撓側腕短伸肌的內側緣處)有疼痛,則為陽性,提示為腕管症候群。
(腕)類風溼性關節炎
手鐲試驗:以手握尺撓骨下端時,可引起疼痛,為陽性,如類風溼性關節炎。
月骨無菌性壞死
芬斯蒂夫(Finstever)徵:當月骨無菌性壞死時,第三掌骨頭在緊握拳時不隆突。
撓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芬克爾斯坦(Finkelstein)徵:又稱握拳試驗。先將拇指屈曲,然後握拳將拇指握於掌心,同時將腕向尺側傾斜,引起撓骨莖突部銳痛,提示撓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
拇指肌勝斷裂
拇指肌腱斷裂的檢查:拇長屈肌健斷裂時,拇指末節不能自動屈曲。拇長伸肌腱斷裂時,拇指末節不能自動伸直。檢查時,固定拇指近節,囑患者自動伸屈末節。
拇短伸肌鍵斷裂時,將末節伸直,患指不能主動伸直拇指腕掌關節。拇短屈肌腱斷裂時,末節伸直狀態下不能自動屈曲近節。
若拇指長短肌腱完全斷裂,則拇指的近節、末節的主動伸屈活動功能完全喪失。
示、中、環、小指屈指肌性斷裂
示、中、環、小指指深屈肌腱與指淺屈肌腱斷裂的檢查:指深屈肌腱斷裂,該末節不能主動屈曲。指淺屈肌腱單獨斷裂時,該指末節在伸直位狀態下,不能主動屈曲中節。固定傷指的近則指骨,若近側、遠側指間關節均不能主動屈曲,則表示指深屈肌腱、指淺屈肌腱均有斷裂:,
示、中、環、小指伸指肌醃斷裂
指伸肌腱斷裂的檢查:掌骨區斷裂時,指間關節能主動伸直,但掌指關節不能主動伸直。指骨近節區中央腱束斷裂:近側指間關節不能主動伸直。指骨中節區或指伸肌腱止點附近斷裂或撕裂或撕脫骨折:手指指末節不能主動伸直,患指出現錘狀指畸形。
躬狀肌損傷
酬狀肌損傷的檢查:繃狀肌或者指深屈肌腱在卿狀肌起始點的近側斷裂時,該指的掌指關節不能主動屈曲。若掌指關節處在屈曲狀態一下,硯指問關節不能主動伸直『。在指間關節伸直
狀態下,掌指關節不能主動屈曲。
手內在肌癱瘓
貝烏爾徵:單純的手內有肌癱瘓,可引起爪形手畸形。當檢查者用手指在爪形指的近節骨背側基底施加抗過伸之阻力時,遠近兩指間關節隨即伸直,畸形消失為陽性。手內有肌癱瘓伴有皮膚、肌鍵、關節囊等攣縮引起的複合型爪形一手,此試驗陰性。
髓合部疾病
l .黑爾(Hare)試驗:此試驗主要用於區別髓關節疾病與上骨神經痛。患者仰臥,檢查者將患肢膝關節屈曲,躁部放於健肢大腿上,再將膝部下壓抵至床面,如為坐骨神經痛可放置自如,而髓關節疾患側不能抵至床面。
2.「海一特」徵:髓關節病變時,X線顯示患側閉孔變寬。
3.髓關節撞擊試驗:關節叩診時令患者仰臥位,患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將患肢稍抬起,另一手握拳叩擊患肢足跟部,如髓關節有疾患可出現明顯的傳導叩痛,又稱撞擊試驗。
4.大腿滾動試驗:參見股骨粗隆間骨折。
髖關節不穩
1.望遠鏡試驗:又稱套疊徵、杜普頓(Dupuytren)徵、巴洛夫(Barlove)試驗。患者仰臥,助手按住骨盆,檢查者兩手握住患者小腿,伸.直髖、膝關節,然後上下推拉患肢,若患肢能上下移動2-75px,即為陽性。
另一種一方法是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抱住患肢大腿或環抱患服膝下、使髖、膝關節稍屈曲,將大腿上推下拉,反覆數次,如有股骨一卜下過度移動之感即為陽性,說明髖關節不穩定或有脫位等:,
2.特倫德蘭堡(Tretidlenh)urg)試驗:又稱臀中肌試驗、單腿獨立試驗。囑患者先用健側』下肢單腿獨立,患側下肢抬起,患側骨盆向上提起,該側臀皺上升為陰性。再使患側下肢獨立,健側下肢抬起,則健側骨盆及臀皺下降為陽性。此試驗檢查關節負重,檢查關節不穩或臀中、小肌無力,任何臀中肌無力的疾病這一體徵均可出現陽性。
3.巴勞(Barlow)試驗:為Ortolani試驗改良方法,亦用於檢查1歲以內嬰兒有無先天性骼脫位。患兒仰臥,檢查者首先使患兒雙側髖關節屈曲900,雙膝關節儘量屈曲。雙手握住患兒雙下肢,雙手拇指分別放在患幾大腿內側小粗隆部,中指羚於大粗隆部位,輕柔地外展雙髖關節,同時寸,指右大粗隆部位向前內推壓,如聽到響聲表明脫位的髖一關聲泛位、股骨頭滑入髖臼。第二步檢查是拇指在小粗隆部位勺外推嘆,若聽到響聲,表明股骨頭滑出髖臼,此試驗陽性。如果拇指放鬆壓力,股骨頭即復位者,說明髖關節不穩定,以後容易發生脫位:
髖關節脫位
1.歐特拉尼(Ortolani)試驗:患兒仰臥,髖、膝屈曲各90度,檢查者手掌扶住患側膝及大腿,拇指放在腹股溝下方大腿內側,其餘手指放在大粗隆部位,另一手握住對側下肢以穩定骨盆。檢查甘寸光用拇指向外側推並用掌心由膝部沿股骨縱軸加壓,同時將一大腿輕度內收。如有先天性髖脫位,則股骨頭向後上脫出並發出彈響,然後再外展大腿,同時用中指向前內頂壓大粗隆,股骨頭便復位,當它滑過髖臼後緣時又出現彈響,此試驗陽性,適用於6個月至1歲以內的嬰兒先天髖脫位的早期診斷。
2.蛙式試驗:又稱雙髖外展試驗,用於嬰兒。患兒仰臥,檢查者扶持患者兩側膝部,將雙側靛、膝關節均屈曲900,再作雙髖外展外旋動作,呈蛙式位,如一側或雙側大腿不能平落於床面即為陽性,說明髖關節外展受限。先天性髓關節脫位患兒,此試驗陽性。
3.直腿屈曲試驗:患兒仰臥,檢查者一手握住小腿下端,使髖關節儘量屈曲,膝關節伸直。若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時,患肢可與腹胸部接觸,其足可與顏面部接觸,表明脫位髖關節創健側縮短或延長。
4.內拉通(Nelaton)線:又稱骼骨、坐骨結節連線。患者仰臥,由骼前上棘至坐骨結節畫一連線。正常人此線經過大粗隆的頂部,若大粗隆頂部在該線上方或下方,都表示有病理變化。記錄大粗隆上移的長度,若高出此線Icm以內者,不能視為病理現象。
5.阿蘭一多德(Alna--Todd)試驗:檢查者面向患者作半蹲位,然後將兩側拇指各放在一側骼前上棘上,而中指放在大粗隆的頂點。將無名指放在大粗隆的後方兩側比較,即能測出大粗隆移位情況。
6.休馬克(Shoemaker)線與卡普蘭(Kaplan)交點:這也是一種測量大粗隆是否上升的辦法。患者仰臥,兩髖伸直放在中位,兩側骼前上棘在同一水平,分別從兩側大粗隆尖部經側延長線應在臍部或臍以上交叉,兩線的交點稱Kaplan交點。如一側大粗隆向上移位,則此點位於對側或臍下,說明股骨頭、股骨頸有縮短性病變,如股骨頸骨折等。
7.卡普蘭徵:在新生兒髖關節脫位的X線平片上,髖臼緣失銳利,股骨上端與髖臼間空隙增寬,股骨上端離髖臼窩向側方移位,即卡普蘭徵。
8.馮羅森徵:雙側大腿外展45'並內旋,攝包括兩側股骨上段之骨盆正位片,作雙側股骨幹中軸線並向近側延長,此即為馮羅森線(Von Rosen )線。正常時,此線藉過髖門外上角。脫位時,該線通過骼前上棘,即稱馮羅森徵陽性。這在股骨頭骨化中心未出現時,可作為診斷參考。
股骨粗隆間骨折
1.大腿滾動試驗:又稱高芬(Cativain)徵。患者仰臥,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以手掌輕搓大腿,使大腿間內外旋轉滾動。若系該髖關節疾患並引起髖周圍肌肉痙攣,則運動受限、疼痛,並見該側腹肌收縮,即為陽性。主要檢查髖關節炎症、結核、股骨頸骨折、粗隆間骨折等。
2.中立位試驗:亦稱掌跟試驗。股骨頸骨折,因骼股韌帶鬆弛,不能保持足的中立位。檢查時,患肢伸直位,『檢查者用掌心託住患肢足跟,若足呈外旋位為陽性。
3.阿爾斯伯格角:通過股骨頭關節面基部的線,與骨幹長軸延長線所成的角,正常為41. 50。此角減少為髖內翻,此角增大為髖外翻。
4.奇恩試驗見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結核
1,腰大肌孿縮試驗:又稱過伸試驗。患者取俯臥位,患肢屈膝900,檢查者一手握住踝部將下肢提起,使髖關節過伸,若骨盆隨之抬起為陽性,說明髖關節後伸活動受限、腰大肌膿腫及早期髖關節結核,此試驗可出現陽性。
2,髖前軟組織攣縮 託馬斯(Thomas)徵:又稱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患者仰
臥,儘量屈曲健側大腿貼近腹壁,使腰部緊貼於床面,克服腰前凸增加的代償作用,再讓患者伸直患肢,如患肢不能伸直平行於床面即為陽性,說明該髖關節有屈曲攣縮畸形。患肢大腿與床面所形成的角度即髖屈曲畸形的角度。
3,望遠鏡試驗(45)艾利斯徵(70)
骼脛束攣縮
1,歐伯(Uher )試驗:又稱骼脛束攣縮試驗。患者側臥,健肢在下並屈靛屈膝,減少腰椎前凸。檢查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肢躁部,屈膝到90「,然後將髖關節外展後伸,再放鬆握躁之手,讓患肢自然下落。正常時應落在健服後側,若落在健肢前方或保持上舉外展姿勢,即為陽性。此試驗陽性說明骼脛束攣縮或闊筋膜張肌攣縮,並可在大腿外側摸到攣縮的骼脛束。如小兒麻痺後遺症骼脛束攣縮,有此體徵。
臂肌攣縮
2,臀肌攣縮徵:站立位,兩足兩膝靠攏,囑屈髖、屈膝下蹲,正常小孩臀部可觸及足跟。當臀肌攣縮時,患兒不能完全屈靛、屈膝一「蹲,並可在臀部可觸及緊張束條。
臀上、小肌無力
1.特倫德蘭堡試驗:見髖關節不穩部分。
2.菲爾普(Phelps)試驗: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大腿儘量外展,檢查者握住躁部逐漸將膝關節伸直。若股薄肌有攣縮時,在伸膝過程中大腿發生內收,即為陽性。
下肢縮短
艾利斯(A 1liS)徵:又一稱下肢短縮試驗。患者仰臥,雙髖雙膝漪平放於床面上,正常者兩膝頂點應該高在同一水平。如一側膝低於對側膝即為陽性,說明患肢有短縮
(股骨或脛、排骨短縮)或有髖關節脫位。
膝關節疾病
布雷格加德(Braggard)徵:患者半屈膝時,關節間隙有疼痛,旋轉小腿時疼痛加重,即為陽性,表示膝關節有病變。
膝關節積液
浮骸試驗:正常膝關節內有約sml的滑液起到潤滑關節、緩衝力的作用、營養關節面軟骨。當關節內有大量積液時,關節腫脹明顯,一望而知。但少量積液或中等積液時,需進行浮髕試驗測知。一般積液量10m1浮髕試驗即可呈陽性。試驗方法:
(1)病人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鬆弛。檢查者一手手掌在骸骨上方壓擠骸上囊,並且手指擠壓骸骨兩側,使液體流入關節腔,然後用另一手的示指輕輕按壓骸骨。若感到骸骨撞擊股骨前面,即為陽性,說明積液量較少。若骸骨隨著手指的按動而出現浮沉的現象,表示積液量較多。
(2)病人直立時,骸上囊的積液自然流到骸骨後方。如果股四頭肌鬆弛,骸骨自然離開股骨滑車,這時兩個拇指分別推動兩側髕骨對此兩側感覺。如果骸骨被關節積液浮起、推動時有骸骨和股骨撞擊感,即為陽性。
關節內積液性質:如急性外傷則可能為關節內積血,如急性感染則可能為積液。一般腫脹多為滲出液,通過關節穿刺即可識別。
膝關節慢性炎症
膝上皮膚皺襞試驗:膝關節慢性炎症或上石膏後膝上皮膚水腫,用手捏起時,有皺襞增厚感,皺紋不明顯,為陽性(需兩側對比)。
髕骨脫位
1.費爾班克徵:向外推動髕骨時,病人立即企圖保護膝部
為陽性,見於外傷性髕骨脫位。
2.骼脛束牽拉徵:病人在伸膝位內收髖關節出現骸骨半
脫位,外展時復位。
3.研磨試驗:參見膝半月板損傷。
4.膝衝撞試驗
股骨髁剝脫性骨軟骨病
威爾遜徵:是剝脫性骨軟骨病的一種體徵。若病灶在股骨外髁,當伸膝1500(鄰肢法)被動內旋脛骨,誘發疼痛為陽性。
若病灶在股骨內髁,則表現相反,病人常採取脛骨外旋位行走,以使脛骨棘內側隆起與股骨內髁外側病灶區不接觸。
想收到更多精彩資訊?敬請關注【世界脊柱健康聯盟】
1. 在微信搜索「worldspine」,選擇關注。
2. 或者關注個人微信號:luokai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