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按摩學》:關節脫位概述

2021-02-07 彩雲長在

關節脫位概述

關節脫位,亦稱關節脫臼、脫骱、出臼、脫繆、骨錯等。凡是構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相互之間的關係越出正常範圍,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者,即謂之脫位。脫位可分為脫臼與錯位兩種。全身除肩關節、髖關節、顳頜關節脫位稱脫臼外,其餘關節脫位均稱為錯位。脫位多發生於活動範圍較大的關節。在全身關節中,以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和顳頜關節脫位較為常見。

【病因病理】

關節脫位,多數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引起,其中以間接暴力所致者為常見。個別病例可因肌肉強烈收縮的內力或病理因素而引起。另外,關節脫位還與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等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如下:

1.身體向側方栽倒時,因肩部著地或直接衝撞,所致的肩關節脫位為直接暴力所引起。

2.踢足球時引起的髖關節或膝關節脫位,為間接暴力所致。

3.個別人因打哈欠而發生的顳下頜關節脫位,是由肌肉收縮的內力所致。常發生於年老體弱,肝腎虧損,筋肉鬆弛者。

4.關節本身及其周圍組織疾病(如化膿、結核等)引起關節破壞,而導致病理性脫位。如小兒癱瘓等疾病,由於關節周圍筋肉組織鬆弛,可引起關節全脫位或半脫位,臨床常見於肩關節和髖關節。

5.由於先天性發育缺陷引起的脫位,稱為先天性脫位。如兒童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此外,創傷性脫位還與關節結構特點、活動程度、使用情況及其所處的位置等有一定關係。如肩關節,其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關節囊的前下方缺乏筋肉保護,加上肩關節活動機會多與活動範圍大,故容易發生脫位;小兒因橈骨小頭髮育不健全,環狀韌帶鬆弛,常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骨端關節面的對應關係超越正常範圍,常伴有關節囊的撕裂或鬆弛,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損傷引起血管破裂,並在關節囊內、外迅速形成血腫。有時可因暴力過大,造成骨端關節面及關節邊緣部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若脫位時間較久,由於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疤痕組織充填於關節腔內,使脫位之關節與周圍筋肉組織形成粘連,可造成復位的困難,甚至使復位難以成功。

1.按脫位的原因分為

(1)外傷性脫位,由外界暴力引起的脫位。

(2)病理性脫位,由關節本身疾病引起的脫位。

(3)先天性脫位,由先天發育引起,出生時即存在的脫位。

(4)習慣性脫位,反覆多次發生的脫位,由第一次脫位處理不當,關節囊及其周圍筋骨肉組織未能很好的修復而引起。

2.按脫位的程度分為:

(1)全脫位,相鄰骨端相對應的關節面完全無接觸。

(2)半脫位,相鄰骨端關節面有部分接觸。

3.按脫位的時間分為:

(1)新鮮性脫位,脫位時間在3周以內者。

(2)陳舊性脫位,脫位時間超3周仍未復位者。

4.按脫位的方向分為:

(1)前脫位

(2)後脫位

(3)上脫位

(4)下脫位

(5)中心型脫位,股骨頭穿過髖臼底部,進入盆腔內,形成髖關節中心型脫位。又可概括為前下方脫位和後上方脫位兩種。

5.按構成關節的遠方骨端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

(1)閉合性脫位,脫位的骨端未穿破皮膚。

(2)開放性脫位,由於過大暴力,引起脫位的骨端把皮膚頂破,與外界環境發生接觸。

【臨床表現】

1.一般症狀

(1)疼痛與壓痛 在關節脫位時,往往引起周圍筋肉組織損傷,脈絡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出現局部疼痛和壓痛,尤其在活動時疼痛更甚。

(2)腫脹 由於關節囊及周圍筋肉損傷,其出血或滲出充滿關節囊內外,即在短時間內出現腫脹。若傷及血脈,則形成血腫。

(3)功能喪失 因脫位的關節結構異常,關節周圍筋肉組織又因疼痛發生痙攣,而出現關節活動功能喪失。

2.特有體徵

(1)畸形 頭位關節與傷肢的正常形態發生改變,而出現畸形。如肩關節前下方脫位出現的方肩,肘關節後脫位出現的形似足跟狀及肘三角正常關係的改變;髖關節後上脫位出現的傷肢屈曲、短縮、內收、內旋畸形及關節部凸凹等。

(2)關節腔內空虛 原來位於關節腔內的骨端脫出於異常位置,致使關節腔內空虛,表淺關節易觸及此體徵。如肩關節脫位,肩峰下不能觸及肱骨頭,而有空虛感。

(3)彈性固定 脫位後,關節周圍未撕裂的筋肉組織緊張收縮,將脫位後的肢體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該關節被動活動時,仍可輕微運動,但有彈性阻力,活動停止後,傷肢又恢復原有的特殊位置,這種情況稱謂彈性固定。

(4)肢體間接長度改變 脫位後,肢體的間接長度縮短或增長。如髖關節後脫位時,傷側下肢間接長度比健肢短;前脫位時,則肢體間接長度比後脫位長。

3.脫位併發症

(1)骨折 常發生於關節部位鄰近關節面的骨端或關節盂的邊緣。如肩關節前脫位時,可並發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肘關節後脫位合併尺骨喙突部骨折;髖關節後脫位,合併髖臼後上緣骨折等。這些伴發的骨折,絕大多數在脫位整復後,骨折片也隨之復位。關節脫位合併同側骨幹骨折的病例,可轉骨科處理,若有條件亦可處理。但其原則是先整復脫位,而後整復骨折。

(2)神經損傷 多因脫位之骨端壓迫或牽拉所致。如肩關節脫位時,腋神經被肱骨頭牽拉或肱骨頭壓迫臂叢神經;髖關節脫位時,坐骨神經被股骨頭壓迫或牽拉等。脫位整復後,即可同時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和牽拉因素。大多數神經挫傷,可在3個月左右逐漸恢復,故不必外科手術治療。

(3)血管損傷 多系毛細血管損傷。若遭受強大暴力,脫位之骨端可挫傷較大的F管,導致肢體遠端血運障礙。如肩關節前下方脫位,肘關節後脫位,可分別挫傷腋動脈碗肱動脈,影響傷肢血液循環;膝關節後脫位時,可傷害國窩部血管。尤其是伴有動脈硬化症的老年患者,可因動脈挫傷導致血栓形成,影響傷肢血液循環。

(4)軟組織嵌頓 脫位後,可在兩骨之間發生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筋肉組織的嵌頓,使復位產生困難。

(5)感染 常發生於開放性關節脫位,應注意預防。

(6)內臟損傷 脫位可以造成其它內臟器官的損傷。如嚴重的肩關節脫位,肱骨頭穿進胸腔,可發生胸膜破裂和肺損傷。恥骨聯合嚴重分離時,可發生尿道的損傷等。

(7)嚴重的脊椎脫位,常合併脊髓受壓或挫傷,造成神經麻痺或肢體癱瘓,有時還可伴有腦震蕩等併發症。

4.脫位後遺症

(1)骨的缺血性壞死 關節囊、韌帶被撕裂,破壞了骨的血液供應,可發生骨的缺血性壞死。如髖關節脫位,可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約在傷後6到十二個月出現,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常見的骨缺血性壞死部位有距骨、腕舟骨、月骨等。

(2)關節僵硬 脫位整復不良,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形成關節內滑膜反褶等處之粘連和關節周圍筋肉攣縮等,均可產生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制。

(3)骨化性肌炎 脫位使關節囊附近的骨膜被掀起,形成較大的骨膜下血腫,並與周圍血腫相通,尤其在關節作強烈被動牽伸活動時,更易尤其骨膜下血腫擴散,隨著血腫機化和骨樣組織形成,產生廣泛的骨化性肌炎,多見於肘關節脫位,偶可見於肩關節和膝關節脫位者。

(4)創傷性關節炎 多在脫位時關節軟骨面受損,造成關節面不平整,由於負重及活動,關節面不斷受到磨壓,引起退行性改變與骨端邊緣骨質增生,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常見於下肢負重關節,如髖關節、踝關節,上肢關節則極少見。

【治療原則】

1.急症的搶救 大關節的創傷性脫位,或伴有其它損傷,病勢嚴重者,應迅速採取急救措施,包括搶救暈厥、休克、內臟損傷等。待危急狀態緩解後,再處理關節脫位。對於外傷引起的開放性脫位,應轉外科處理。

2.早期正確復位 新傷關節脫位,只要全身情況允許,應儘早採取即有效又安全的手法進行整復,不可拖延。整復手法應輕柔、準確,抓住要領,力求一次復位成功。不可用猛力牽拉,以防止加重周圍組織的損傷。在復位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深思熟慮,不可冒然行事,以免增加病人痛苦。兒童的關節脫位,復位時的手法動作更應注意輕柔,否則易造成骨骺分離。

3.恰當的固定與休息 較大的關節脫位整復後,均應給予有效的固定,將受傷關節置於恰當的位置,保證受傷關節充分休息,以利於損傷的筋肉儘快癒合,防止傷關節再脫位或習慣性脫位等不良後果。固定方法及時間,應視具體部位和傷情而定,除個別關節外,一般固定2到3周為宜。固定時間過久,會出現關節粘連、僵硬,影響其功能活動。

4.功能鍛鍊 經復位固定後,一切未固定的關節均應開始作主動活動。近的肌肉也應做主動的收縮活動,以增進局部血液循環,促使損傷組織的修復,防止發生筋肉組織萎縮和骨質疏鬆。固定解除後,即可積極的逐步活動受傷關節,同時進行按摩治療,以儘快恢復關節活動功能。

5.對陳舊性關節脫位的治療 應嚴格掌握手法適應證與禁忌證。脫位時間尚短,又無合併症的青壯年患者,關節周圍無嚴重粘連者,均可試用手法整復,但應先在局部施行松解手法數分鐘,而後整復脫位。脫位時間長、關節周圍有明顯骨化性肌炎、骨折且有大量骨痂形成,或伴有嚴重的血管、神經損傷、骨質疏鬆及年老、體弱者,均不適宜手法整復。

6.藥物治療 應注意分期辯證用藥。脫位整復後的早期,腫脹嚴重,可內服活血散瘀類藥物,如舒筋活血湯、雲南白藥、活絡丹或跌打丸等,外敷消腫散、祛瘀消腫膏藥等。中期與後期,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可內服舒筋活絡、強壯筋骨、通利關節類藥物,如壯筋養血湯、補腎壯筋湯等,外敷跌打膏藥並配合局部中藥燻洗,並應極早地採用按摩手法進行治療,但手治宜柔和,刺激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的微信公眾號。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免費學習群:


相關焦點

  • 中醫傷科按摩學
    唐代(公元618至907年),孫思邈著《千金方》中記載了顳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齧傷人指也」(治失欠頰車磋開張不合方);並指出整復後可採用蠟療和熱敷,以助關節功能的恢復。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治療顳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直至現在仍被普遍沿用。王燾著《外臺秘要》,主張用氈做溼熱敷,以減輕損傷肢體的疼痛。
  • 《中醫傷科按摩學》
    治療傷科疾病的按摩手法種類繁多,臨證時應根據傷情需要,有針對性地選用適當的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將傷科按摩手法及其效能、施法原則、適應證、慎用症等加以簡述。一、常用按摩手法1、按法 為鎮靜止痛之法。
  • 《中醫傷科按摩學》:人體關節概論
    (二)關節的種類人體關節大致可分為屈戌關節(如手部的指間關節)、蝸狀關節(如踝關節)、車軸關節(如橈尺近端關節)、橢圓關節(如橈腕關節和枕寰關節)、鞍狀關節(如拇指側的腕掌關節)、球窩關節(如肩關節)、杵臼關節(如髖關節)、平面關節(如跗骨之間的關節)八種類型。
  • 百年中醫傷科緣何走紅老牌西醫院
    「曾經有一個因為工傷導致髖關節脫位的患者,被擔架抬到醫院,想請我的老師、魏氏傷科第22代傳人李國衡幫助復位。」奚小冰介紹,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周圍還有厚實肌肉包裹,徒手復位幾乎不可能。西醫遇到髖關節脫位的患者通常採用切開復位的方法,或全麻後在手術臺上進行牽拉復位,但治療效果不一定理想。沒想到,李國衡看了看患者便答應了下來,很多醫生都聚攏到醫院大堂想看個究竟。
  • 天津葉氏傷科—葉希賢
    直到現在,葉氏傷科葉希賢創立的十步正骨手法、小夾板外固定治療骨折等仍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全國各中醫院骨傷科中廣泛應用,他總結的中醫傷科十問歌訣仍在臨床四診中使用。PART 01 1958年,葉希賢相繼擔任天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骨傷科副主任、主任、天津中醫學院骨傷科教研室主任。他以擅長手法治療傷科疾患為特長,治療方法獨特,診斷精確,療效突出,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 顳下頜關節脫位診治
    【概述】  下頜骨髁狀突運動時如超越正常限度,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照位,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臨床上多為前方脫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  【診斷】  1、脫位側別 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脫位。  2、脫位的時間特點 病員就診時處於顳頜關節脫位狀態,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 dislocation);反覆發生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
  • 肩鎖關節脫位的概述
    解剖概要: 肩鎖關節由肩峰的鎖骨關節面與鎖骨外端的肩峰關節面構成關節,部分關節內存在纖維軟骨盤。節面多呈垂直方向,關節囊薄弱,由周圍的韌帶維持其穩定性。維繫肩鎖關節的主要韌帶是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
  • 肘關節脫位概述
    概述  肘關節脫位佔全身關節脫位之首,多見於青壯年,當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著地,傳達暴力可致肘關節後脫位。脫位的橈、尺骨上端可同時發生橈側或尺側移位,也可合併骨折或尺神經損傷。
  • 顳下頜關節脫位
    急性脫位和陳舊性脫位均顯示髁突位於關節結節前上方;復發性脫位除可觀察到關節脫位外,還可能看到由於頻繁脫位導致的關節變平現象;下頜骨骨折則可看到骨折線等情況。診斷標準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即患者不能閉口、口水外流、說話困難等,可初步確診為顳下頜關節脫位。結合病史及觸診時觸到脫位關節以及耳屏下方下陷,可明確脫位的類型。
  • 概述手部關節脫位
    1、指間關節脫位  固定後即可練習患指的屆伸功能,儘管其活動受到固定的限制,但其伸屈肌腱不會因固定而與四周組織粘連。3~4周後解除固定,即可練習患指關節的活動,如活動進度較慢、腫脹不消時,可配合藥物、理療等治療。  2、掌指關節脫位  固定2~3周後解除固定,逐漸鍛鍊掌指關節伸屈功能,若無並發骨折,功能較易恢復。對傷勢較重、功能恢復較慢者,應結合藥物、理療等治療。
  • 先天性肩關節脫位概述
    【概述】  先天性肩關節脫位極其少見,文獻上僅有少數個案報告。只有出生時發現肩關節脫位,才屬於先天性的,即在子宮內就已形成病關節脫位。臨床上所見到的常常為麻痺性的,多由於肩部肌肉麻痺所致,如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
  • 骨傷夜話(163)下頜關節脫位穴位按摩復位法
    視頻分享台州骨傷醫院金天龍醫師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台州骨傷醫院顧仁鵬醫師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分析討論    顳頜關節是由下頜骨兩髁狀突和顳骨的顳頜關節窩構成 ,前側關節囊和韌帶比較薄弱和鬆弛,張口時下頜髁狀突向前移動 ,至關節結節之下 ,處於不穩定位置 ,當張口過大或過猛時 ,下頜髁狀突容易越過下頜關節結節形成顳頜關節前脫位。
  • 男童一覺醒來脖子動不了了 專家:當心寰樞關節半脫位
    男童寰樞關節半脫位的影像。隨後,童童被送到湖南省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經檢查,確診為寰樞關節半脫位。脊柱科副主任付軍初表示,當心寰樞關節半脫位,爸媽們莫慌張也勿粗心。   6歲男童突然脖子動不了   童童稱,午睡前自己去了趟廁所,然後回到座位,看到靠枕掉落在地,他趕緊彎腰拾撿,剛才還靈活動彈的脖子一下就卡在了那裡,動不了了。
  • 論杜氏傷科八法
    這是我在世界手法醫學聯合會會員群總群(群號: 327133248)裡面的一次講課整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以前學習中醫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以前中醫都講究門派,中醫傷科也是這樣,在全國各地中醫的派係數不清具體有多少,中醫骨科也是如此。在成都80年代中醫骨傷有四大門派,杜、鄭、何、楊。杜派的創始人杜自明,鄭派的創始人是鄭懷賢,何氏的創始人何仁甫。楊派的創始人是楊天鵬。
  • 【魏姓名人】中醫傷科專家魏指薪
    幼年就讀於私塾,年青時隨父魏西山學習中醫骨傷科醫術,後與胞兄魏從龍、堂兄魏從先等一起行醫。1925年抵滬,設診所於南市。1955年參加1958年上海市傷科研究所成立,和著名骨科專家葉衍慶教授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傷骨科研究工作。曾任上海市傷科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祖國醫學教研組主任、教授,附屬瑞金醫院中醫傷科、中醫教研室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一屆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分會副理事長。
  • 這個西醫院裡有個中醫傷科,傳承百年不衰,年門診量超7萬人次
    在這個老牌西醫院裡,卻有一個中醫科室——魏氏傷科,在這裡,魏氏傷科幾代傳人們用流傳百年的傳統手法、藥物為患者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膝骨關節炎、頸腰痛等現代疾病,年門診量超過7萬人次。瑞金醫院魏氏傷科查房在近百餘年的上海中醫骨傷科的歷史中,能夠叫出名號的有八家,即石氏傷科、魏氏傷科、王氏傷科、施氏傷科、陸氏傷科、閔-殷氏傷科、佟氏傷科,稱為上海中醫傷科八大家。
  • 申之遺⑤|石氏傷科:名震江湖的中醫流派也玩高科技
    在現代醫學的衝擊下,不少曾經名震上海灘的中醫流派都已少聲息了,而有著140多年歷史的石氏傷科卻枝繁葉茂,一批傳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將這一古老流派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傷科流派。       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石氏傷科原籍江蘇無錫前州鎮石家宕,19世紀70年代遷滬懸壺濟世。
  • 頸椎病肩膀疼,不要隨便亂按摩,小心寰樞關節半脫位
    頸椎病是現代的常見病,大家每個人肯定都碰到過,這時候有些人會選擇推拿按摩的方式進行治療,近期就有一個年輕人在洗浴中心進行推拿治療,推拿師僅僅給他進行了按摩隨後因為頸肩部不適
  • 顳頜關節脫位
    由於該關節前方結構較弱,又無韌帶加強,在強力張口時容易使下頜骨的髁狀突向前方移位。左右兩側的顳下頜關節都是由同一下頜骨的兩個髁狀突參加組成。因此,無論是張口、閉口、前伸、後縮或側方運動,兩側關節必然是同時活動。故顳頜關節脫位,一般均系兩側同時發生。
  • 正骨手法與傷科
    其歷史悠久,在中醫最早的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推拿的方法治療各種疾病,《素問.舉痛論》說「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闡明了正骨治病的機理。在元代,更是獨立成立了正骨科。正骨做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即使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以其簡便,立杆見影的治療效果深受廣大病友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