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顳下頜關節脫位,俗稱吊下巴,是骨科急診中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多見於年老體弱者,亦可由於大笑、打哈欠或用力咀嚼等動作過大而引起,另外因暴力打擊而引起脫位者亦不少見。
中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口腔內復位法:「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齧傷人指也。」此法成為後世醫家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主要手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上該法卻常常不盡如人意,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不美觀性。 經博採眾方,推薦一套點穴和按摩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口腔外復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整複方法
患者頭背靠牆坐於低凳上 ,兩目平視 ,術者立於患者對面 ,首先用手法輕輕按摩患者患側痙攣的咬肌 ,待痙攣松解 ,以拇指指腹按壓下關穴(顴弓下緣 ,下頜髁狀突前方 ) ,逐漸加力 ,當聽到關節彈響及感覺下頜滑動為止 ,此時復位成功。
視頻分享
台州骨傷醫院金天龍醫師
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
台州骨傷醫院顧仁鵬醫師
分析討論
顳頜關節是由下頜骨兩髁狀突和顳骨的顳頜關節窩構成 ,前側關節囊和韌帶比較薄弱和鬆弛 ,張口時下頜髁狀突向前移動 ,至關節結節之下 ,處於不穩定位置 ,當張口過大或過猛時 ,下頜髁狀突容易越過下頜關節結節形成顳頜關節前脫位。口腔外點穴的部位是下關穴 ,此處為咬肌的起點 ,通過手法及按壓 ,使關節周圍痙攣的肌肉鬆解 ,脫位的下頜髁狀突向下向後越過下頜關節結節 ,使之復位。在施點穴手法之前 ,要先按摩咬肌 ,松解痙攣 ,點穴時 ,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傷情的輕重,由輕到重,直至復位。
後 語
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的正骨手法,具有簡便易行、安全衛生、療效可靠的特點,而且無治療風險,適應於大眾推廣。
視頻提供:台州骨傷醫院金天龍、顧仁鵬醫師
參考文獻:
1.1《口腔外點穴復位法整復顳頜關節脫位》吳興民張希強 劉昱
1.2《巧用手法口腔外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應用》王君鰲
個人微信:ys66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