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夜話(163)下頜關節脫位穴位按摩復位法

2021-02-07 骨傷故事會


前  言


    顳下頜關節脫位,俗稱吊下巴,是骨科急診中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多見於年老體弱者,亦可由於大笑、打哈欠或用力咀嚼等動作過大而引起,另外因暴力打擊而引起脫位者亦不少見。

    中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口腔內復位法:「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齧傷人指也。」此法成為後世醫家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主要手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上該法卻常常不盡如人意,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和不美觀性。     經博採眾方,推薦一套點穴和按摩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口腔外復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整複方法


    患者頭背靠牆坐於低凳上 ,兩目平視 ,術者立於患者對面 ,首先用手法輕輕按摩患者患側痙攣的咬肌 ,待痙攣松解 ,以拇指指腹按壓下關穴(顴弓下緣 ,下頜髁狀突前方 ) ,逐漸加力 ,當聽到關節彈響及感覺下頜滑動為止 ,此時復位成功。


視頻分享



台州骨傷醫院金天龍醫師

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



台州骨傷醫院顧仁鵬醫師

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


分析討論


    顳頜關節是由下頜骨兩髁狀突和顳骨的顳頜關節窩構成 ,前側關節囊和韌帶比較薄弱和鬆弛 ,張口時下頜髁狀突向前移動 ,至關節結節之下 ,處於不穩定位置 ,當張口過大或過猛時 ,下頜髁狀突容易越過下頜關節結節形成顳頜關節前脫位。口腔外點穴的部位是下關穴 ,此處為咬肌的起點 ,通過手法及按壓 ,使關節周圍痙攣的肌肉鬆解 ,脫位的下頜髁狀突向下向後越過下頜關節結節 ,使之復位。在施點穴手法之前 ,要先按摩咬肌 ,松解痙攣 ,點穴時 ,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傷情的輕重,由輕到重,直至復位。


後  語


    穴位按摩復位下頜關節脫位的正骨手法,具有簡便易行、安全衛生、療效可靠的特點,而且無治療風險,適應於大眾推廣。

    視頻提供:台州骨傷醫院金天龍、顧仁鵬醫師

       參考文獻:

    1.1《口腔外點穴復位法整復顳頜關節脫位》吳興民張希強 劉昱 

    1.2《巧用手法口腔外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應用》王君鰲

個人微信:ys662755

相關焦點

  • 顳下頜關節脫位
    如顳下頜關節炎等。就醫顳下頜關節脫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患者在急性出現症狀後就應該及時就診進行復位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並發展為復發性脫位或陳舊性脫位,加重治療難度,也給患者帶來更多痛苦。手術治療若手法復位後仍影響活動者,可選擇在關節鏡的輔助下操作,使脫位的顳下頜關節恢復到正常位置。復發性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一般採取該方式治療。若手法復位和關節鏡均不理想,可進行切開復位術,修復關節囊及韌帶,但此手術可能會影響患者面部美觀。陳舊性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由於陳舊傷導致關節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一般採用該方式治療。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技巧
    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顳下頜關節位於耳屏前部,是可以旋轉和滑動的屈戌關節。顳下頜關節連接下頜骨和顱骨並得以進行張口和閉口運動。顳下頜關節脫位概述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一個常見原因是過度開口,如打哈欠,長時間的牙科治療或插管,或者由於機體碰撞或意外造成的創傷。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通常見於急診科,但也可能存在一般醫療或牙科診所。
  • 正骨寶典(124)肩關節脫位手牽足蹬復位法(姚欣傑正骨)
    急診就醫,照片提示右肩關節前脫位。給予手牽足蹬手法復位,外敷傷藥,屈肘胸前懸吊固定三周。復位前後照片正骨視頻骨傷夜話       肩關節前脫位的手牽足蹬復位法,是教科書的方法,師之相傳自然經典。手牽擺位以足蹬之,或是足蹬為支點,手牽外旋力傳於足蹬處,脫出之肱骨頭必歸於原位。
  • 顳下頜關節脫位診治
    【概述】  下頜骨髁狀突運動時如超越正常限度,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照位,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臨床上多為前方脫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  3、脫位方向 因為關節凹在上方及後方形成骨性的限制,前方脫位最常見。另外方向的脫位只有在外力施加於下頜,同時伴有顳部骨折時才會發生。下頜骨是一個整體,兩個關節也是作為一個整體來行使的功能。一側關節的內移限制也有助於防止另一側的關節向外脫位,因此關節的外脫位僅僅發發於對側伴有髁突頸骨折時。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案
    5、外傷外力因素:開口狀態下,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伴有下頜骨折時,須結合X線檢查才能夠確診。6、醫源性因素:經口腔氣管插管、氣管鏡、喉鏡、食管內鏡、胃鏡、開口器、新生兒使用產鉗等等因素使下頜開口過大,髁突越過關節結節不能自行回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鬆弛、習慣性下頜運動過度、下頜快速運動可增加前脫位的概率。
  • 「下巴別掉」:救救顳下頜關節脫位
    主要採用手法復位,可採用口內法或口外法。復位時,由拇指指腹首先向下向後用力施壓,著力點作用於頰嵴,以食指為軸,同時中指與無名指託住下頜體上抬。口內法操作方法:讓患者靠牆坐在25cm左右高的板凳上,頭靠牆穩定不動,患者口角平面與術者立正時腕關節平齊。術者立於患者正前方,戴手套,兩拇指置於患者兩側後牙咬合面上,其餘手指握住下頜體下緣,讓患者放鬆不要緊張,同時拇指向下壓,力量逐漸增加。
  • 顳頜關節脫位
    術者立於病人對面,雙手拇指纏消毒紗布伸入口腔,分別放於兩側後一個磨牙上,兩食指按於下頜角後上方,餘指置於下頜體。此時,雙拇指緩緩用力向下按壓,使口儘量張大,當感到脫位之下頜關節鬆動時,其餘各指將下頜骨向後方推送,髁狀突即可復位。拇指迅速滑向臼齒頰側(以防止咬傷手指),並隨即退出口腔。(2)按壓推拉復位法(口腔外復位) 病人坐位同上。
  • 淺談:顳下頜關節脫位
    指下頜髁狀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的情況下,下頜骨髁狀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來的位置。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分類?一般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臨床上以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  主要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因素。
  • 「笑掉下巴」---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治療淺析
    發生脫位時間在兩周以內者,稱為急性脫位;超過兩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protracteddislocation);反覆發生脫位者稱為習慣性脫位。前面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顳下頜關節脫位的病因,現在來談一下治療。急性關節脫位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並發關節盤損傷,關節囊及關節韌帶組織鬆弛而導致復發性關節脫位。
  • 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盤移位?
    「掉下巴」在日常門診工作中時有碰到,其專業名稱叫「顳下頜關節脫位」。首先來看「下頜骨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TMJ)是指下頜髁突由於外力作用或關節結構異常,髁突超越了正常的運動限度範圍,脫離了關節窩而不能自行復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在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
  • 顳下頜關節脫位(掉下巴)復位後,別急著正常活動,需制動!
    先來介紹下顳下頜關節的組成:下頜骨的髁突:下頜骨的解剖結構分為下頜體與下頜支,下頜支的頂端有兩個突起,其中一個叫髁突另一個叫冠突,髁突就是構成顳下頜關節的一個重要部分,準確的說應該是髁突的前斜面。圖中標有顏色的就是髁突。
  • 真的會「笑掉下巴」 顳下頜關節脫位儘快手法復位
    大家趕緊陪他上醫院就診,醫生說張先生的顳下頜關節脫位了。 長沙市口腔醫院頜面外科主任龍衛平介紹,顳下頜關節脫位就是大家常說的下巴脫臼或掉下巴,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的一種。顳下頜關節是由下頜骨髁狀突、顳骨關節面、關節盤、關節囊、關節韌帶組成,人張口過大時,關節囊在外力作用下變得鬆弛,下頜關節頭就開始下移並且滑過前下方的關節結節,導致脫位。
  • 感受中醫魅力——中醫適宜技術之骨傷手法
    中醫骨傷手法技術由來已久,晉代《肘後備急方》中首次記載了用牽引等手法整復下頜關節脫位。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記載了使用拔伸、捺正等手法糾正骨折移位,並運用手牽足蹬法整復髖關節後脫位。利用槓桿原理,採用「椅背復位法」整復肩關節脫位。後世醫家對中醫骨傷手法技術不斷總結並發展創新,目前已形成一套規範、完整的體系,其主要包括理筋手法和正骨手法兩部分。
  • 京醫晉鵬中醫路 | 重症之下頜關節半脫位的中醫治療術(附治療教程及實錄視頻)
    在打哈欠、大笑或咬大塊食物等張口過大的情況下,翼外肌持續性收縮,而升頜肌群發生反射性的攣縮,從而引起下頜關節脫位;此外,被動開口用力過大、過猛時,如使用食管鏡、胃鏡都可導致下頜關節脫位。下頜關節脫位可分為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兩種,通常來說,下頜關節脫位患者常有張口過大而突然脫位的病史。
  • 專業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七大原因
    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下頜關節,根據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內側脫位與外側脫位,臨床上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復發性下頜關節脫位和陳舊性下頜關節前脫位比較常見。後方脫位時關節髁狀突可突出到外耳道鼓室以及莖突外側,上方脫位關節髁狀突可進入顱腦中窩,內側脫位關節髁突可達關節窩的內側,外側脫位關節髁突可移至關節窩的外側。
  • 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
  • 《中醫傷科按摩學》:關節脫位概述
    另外,關節脫位還與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等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如下:1.身體向側方栽倒時,因肩部著地或直接衝撞,所致的肩關節脫位為直接暴力所引起。2.踢足球時引起的髖關節或膝關節脫位,為間接暴力所致。3.個別人因打哈欠而發生的顳下頜關節脫位,是由肌肉收縮的內力所致。常發生於年老體弱,肝腎虧損,筋肉鬆弛者。
  • 骨傷夜話(241)孟氏骨折與橈骨小頭的遠程諮詢
           骨傷夜話好幾年,本來想做點科普,卻又解答起遠程諮詢,也好,三十年的骨傷科醫生,畢竟也算是個專業人士,能解人們心中的擔憂,偶爾指引個方向,不失叨嘮之初心,如此,不亦悅乎!
  • 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下巴脫臼別自己亂託
    下巴脫臼或者民間俗稱的「掉下巴」在醫學上稱之為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由髁突和關節窩組成,是人體最精密的關節之一,我們說話、吃飯,凡是張嘴的動作都要用到這個關節。「當我們大笑、劇烈咳嗽或長時間張嘴之後,髁突滑出了關節窩,不能自行復位,就會發生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1、急性前脫位:好發於女性。
  • 常見的關節脫位及手法整復,都在這裡了!
    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端關節面的對應關係超出正常範圍,常伴有關節囊的撕裂或鬆弛,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損傷引起血管破裂,並在關節囊內、外迅速形成血腫。有時可因暴力過大,造成骨端關節面及關節邊緣部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若脫位時間較久,由於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瘢痕組織充填於關節腔內,使脫位之關節與周圍筋肉組織形成粘連,可造成復位的困難,甚至使復位難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