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2020-11-13 39健康網

  骶髂關節半脫位其實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由於很多醫務人員對這一問題缺乏足夠重視或至今仍不太熟悉這一病症,我們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紹(當然也只能是擇其要領)。

  (一)診斷要點:

  病史: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溼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症狀: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徵:

  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x線片:

  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二)復位手法:

  1、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註: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準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一仰臥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臥,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徵: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臥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臥,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臥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臥,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範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複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複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槓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併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槓桿:(連杆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槓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槓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鬆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槓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實習編輯:曾文璧)

相關焦點

  •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與復位手法
    復位手法:      1、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
  •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與復位,整脊必看!
    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
  • 腰骶部疼痛,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病:骶髂關節半錯位
    骶髂關節半脫位,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並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
  • 推薦 | 骶髂關節疼痛的診斷與治療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 體位:仰臥,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 骶髂關節正骨復位手法
    但有嚴重外傷史的頑固性腰痛患者也可發生錯位,應重視骶髂關節的檢查,以防漏診。經產婦因懷孕多致骨盆韌帶鬆弛,也較易患骶髂關節錯位。1.按骶扳髂法:適用於骶椎向後骼骨前旋的骶髂關節旋轉式錯位者。骨盆旋移症的混合式錯位者(同時兼有「陰陽]腳」、「長短腳」和「點、仰頭」者上述手法可綜合應用,由於骶髂關節內面的凹凸不平狀,尤在急性外傷後關節內的無菌性炎症重,或錯位後已有軟組織黏連時,復位難度增大,必要時,可先做局部封閉後
  • 手法復位退行性膝關節半脫位1例
    其特徵性的病理改變主要包括輕度滑膜炎、關節囊增厚、關節軟骨損傷伴有骨贅形成等。當病變嚴重時,X線片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甚至膝關節半脫位等改變。退行性膝關節半脫位屬於「退行性膝關節炎」晚期病變,此類患者常常伴有嚴重的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骨科常建議手術治療。筆者採用手法復位治療退行性膝關節半脫位1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 骶髂關節錯位,一種易被誤診的疾病
    ,活動範圍極小,是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骶髂關節的前面有坐骨神經及其它神經通過,骶髂關節錯位後,除了骶髂關節周圍韌帶的緊張痙攣,產生腰骶部的疼痛外,極易產生一些神經症狀,如坐骨神經痛、會陰部神經痛等複雜的疼痛表現,甚至出現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
  • 手法正骨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正骨手法骶髂關節呈耳狀面,周圍有較穩固的韌帶連接,是屬微動關節,一般較穩固不易發生錯位。但有嚴重外傷史的頑固性腰痛患者也可發生錯位,應重視骶髂關節的檢查,以防漏診。經產婦因懷孕多致骨盆韌帶鬆弛,也較易患骶髂關節錯位。
  • 骶髂關節正骨手法
    但有嚴重外傷史的頑固性腰痛患者也可發生錯位,應重視骶髂關節的檢查,以防漏診。經產婦因懷孕多致骨盆韌帶鬆弛,也較易患骶髂關節錯位。1.按骶扳髂法:適用於骶椎向後骼骨前旋的骶髂關節旋轉式錯位者。骨盆旋移症的混合式錯位者(同時兼有「陰陽]腳」、「長短腳」和「點、仰頭」者上述手法可綜合應用,由於骶髂關節內面的凹凸不平狀,尤在急性外傷後關節內的無菌性炎症重,或錯位後已有軟組織黏連時,復位難度增大,必要時,
  • 七大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骶髂關節多種正骨手法
    骶髂關節正骨手法:骶髂關節呈耳狀面,周圍有較穩固的韌帶連接,是屬微動關節,一般較穩固不易發生錯位
  • 骶髂關節錯位及Mulligan 復位法
    ,而不做手法的醫生就很容易忽略掉。            有一部分做骨傷科的人認為骶髂關節是基本不存在錯位的情況,有一些大拿級別的人物也持有這觀點,他們認為因為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因此是十分穩定的,基本不存在錯位的情況。OK,那怎麼證明這觀點是對的,只要不通過復位也可以治療這個病,就說明不存在錯位的情況,因為沒有復位,但病還是好了,聽上去感覺有點道理。
  • 臨床外科知識: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治療
    98%考生在瀏覽:事業單位考試資訊|事業單位考試技巧|事業單位考試題庫|更多備考信息  關節脫位-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 你真的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骶髂關節半脫位*星星論道
    這就是骶髂關節半脫位。   我們先介紹一下什麼是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面相對而構成。在結構上屬滑膜關節,從運動方式上可看做屈戌關節或滑車關節。其大小個體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個人兩側也不盡相同。
  • 簡單聊聊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
    治療方法大多採用手法復位的辦法。在國內復位時大多未進行麻醉。如果進行麻醉,首選關節內麻醉,對於難復性脫位可以選用全身麻醉。復位原則儘早即時復位。復位時手法輕柔。儘可能閉合復位。切開復位的指徵無法整復的脫位。
  • 骶髂關節功能紊亂
    骶髂關節功能紊亂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錯動,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但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常被忽視。發病原因多與急性扭傷或長時間在不利姿勢下勞動有關,常見病因如女性月經期,孕產婦由於激素變化,骨盆韌帶鬆弛等。骶髂關節功能紊亂多為傷後負重痛、彎腰痛,婦女月經期疼痛加重。
  • 不同構型前路雙鋼板固定B、C型骶髂關節脫位的有限元分析
    :骶骼關節因外力而造成關節的微小移動,不能自行復位,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了獲得解剖復位,可應用前置鋼板固定來維持骨盆後環穩定性。目的:探討前路雙鋼板內固定的構型與生物力學穩定性的關係,尋找治療B型和C型骶髂關節脫位的最佳前路雙鋼板內固定構型。
  • 常見的關節脫位及手法整復,都在這裡了!
    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端關節面的對應關係超出正常範圍,常伴有關節囊的撕裂或鬆弛,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損傷引起血管破裂,並在關節囊內、外迅速形成血腫。有時可因暴力過大,造成骨端關節面及關節邊緣部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若脫位時間較久,由於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瘢痕組織充填於關節腔內,使脫位之關節與周圍筋肉組織形成粘連,可造成復位的困難,甚至使復位難以成功。
  •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肘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多為運動損傷,小兒肘關節脫位佔肘關節損傷的3%---6%,發病高峰年齡在13---14歲,脫位合併周圍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的風險很大。
  • 【張衛華醫案|手法治癒寰樞關節半脫位致頭暈、咽喉部疼痛
    、咽喉部疼痛寰樞關節半脫位是頸椎的寰椎和樞椎之間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屬中醫上的「骨錯縫」「筋節傷」範疇。兩點及以上壓痛者即可考慮為寰樞關節半脫位。張教授歷經多年近500例治療本病經驗積累、總結的 「坐位一點兩面」「上下對應側壓」「上提抖動」手法治療,首次治療即可收到 「頭暈消失或減輕」「頭腦清晰」「眼睛發亮」的效果。趙某某,女,53歲,陝西省富平縣高中教師。   2012年12月10日初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