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典︱勤臨證︱重傳承︱常思悟 -
張衛華醫案-手法治癒寰樞關節半脫位致頭暈、咽喉部疼痛
寰樞關節半脫位是頸椎的寰椎和樞椎之間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屬中醫上的「骨錯縫」「筋節傷」範疇。
此病臨床較為常見,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頸肩部酸脹、疼痛,頭暈、頭部悶重欠清,噁心嘔吐,頭痛,耳鳴,視物模糊,四肢無力,麻木和頸枕部壓痛,頸部某一方位活動受限,個別患者可見咽喉疼痛等。
張教授臨床尤為注重解剖定位,認為由於寰樞關節存在不穩定性,常因外傷、勞損或局部受風寒侵襲、氣血瘀滯、筋肌拘攣致骨節錯位而發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因頭頸部外力作用或自用力不當導致寰樞關節錯位。
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使頸項部兩側肌肉、韌帶受力不均衡或鬆弛,不能有效地固定頸椎,致使頸椎曲度變直甚至反屈,這時,加之不適當的睡眠體位、外力、伏案勞傷,極易導致寰樞關節失穩而發病。
另外,頸椎周圍局部炎性刺激如扁桃體炎、咽喉炎、淋巴結炎、中耳炎等均可使局部炎性充血,腫脹,血運不良,使得寰樞韌帶鬆弛、頸部力學失衡而發病。由於寰樞關節周圍被肌肉、韌帶、神經、血管等組織包圍,所以當寰樞關節失穩時就會刺激周圍組織,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
二、自創四點觸診法,手法復位立見效張教授自創了「寰樞關節四點觸診法」,此四個點分別位於第二頸椎棘突的上、患側斜方肌與顱骨交界處、患側風池穴和患側乳突下。患病時四個點可出現明顯的壓痛壓,其診斷與 X 線片頸椎張口位檢查結果符合率極高。兩點及以上壓痛者即可考慮為寰樞關節半脫位。
張教授歷經多年近500例治療本病經驗積累、總結的 「坐位一點兩面」「上下對應側壓」「上提抖動」手法治療,首次治療即可收到 「頭暈消失或減輕」「頭腦清晰」「眼睛發亮」的效果。
趙某某,女,53歲,陝西省富平縣高中教師。
2012年12月10日初診。
頭暈伴咽部疼痛1個月,加重1周。
患者於2012年國慶節假期不明顯原因咽喉部突然出現疼痛,喉結右側3cm處至右鎖骨內側抽痛,自服「阿莫西林」「潤喉片」「喉症丸」等藥20天不見效果。隨之先後經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均按咽喉部炎症予輸液、口服藥物(具體不詳)治療10餘天效果不顯。
近一周來咽喉部疼痛加重,晝夜不寐,煩燥不寧,並伴有頭暈、後頭部悶脹、沉重,頭腦不清晰,右側頭部微痛,偶有噁心,隨之去陝西省某軍隊醫院(國內知名)耳鼻喉科,經喉鏡檢查:喉部微紅。給予止痛、消炎(具體藥物不詳)治療2天無效且漸加重,後患者疼痛難忍來我處尋求針灸診治。
患者痛苦面容,左右手交替不時從上向下觸摸咽喉部、右側頸部至鎖骨內側疼痛處。
查:右斜方肌上部近枕骨處、右風池穴、兩側乳突下輕按即痛,且向右耳及右頭側、咽喉、右鎖骨內則放射,右胸鎖乳頭肌痙攣,觸痛(+),頸部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均無明顯異常,向右側屈曲時疼痛稍有加重。
頸椎DR示生理曲度變直;血壓130/78mmHg。
寰樞關節半脫位
推拿手技——一點兩面旋扳復位法
第1步放鬆頸項部:以滾法放鬆頸肩部斜方肌、肩胛提肌、岡上肌,按揉風池、風府、天柱、大椎、肩井等穴,以局部酸脹為度,同時彈撥發緊的肌肉及頸項部韌帶、肌腱粘連處。
第2步手法復位:患者取坐位,醫生立於患者側後,左手拇指放於患(右)側斜方肌頂點或樞椎橫突或痛點上,使頭向後仰10~15°並向右旋;右手扶對側(左)下頜;同時左手其餘4指自然放於在患者右側顳部,兩手協助用力使頭部沿頸部軸線向患側(右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時,稍用力,同時左手拇指向對側頂推患椎,常可聽到小關節復位的「啪」節響聲,即復位成功。
第3步舒緩結束手法:用搖頸法、掌揉法、散排法舒緩頸肩部肌肉。
當做完這些手法後,患者頭腦清醒了許多,咽喉及頸部右外側至鎖骨處、頭後部、頭右側部疼痛明顯減輕,噁心消失,只是右側斜方肌上緣與枕骨相接處、右風池、右乳突處及胸鎖乳頭肌鎖骨端仍有輕度壓痛。接著再配合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中藥內服及針刺,連續治療5次所有症狀、體徵消失而病癒。
臨床上對於寰樞關節半脫位的診斷主要是依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尤其DR張口位片的結果確定的。
而本例患者儘管DR片子沒有寰樞關節半脫位的徵象,但臨床症狀和運用張教授的四點觸診法中的3個壓痛點,實屬本病。
臨床有時會出現症狀、體徵與有關檢查結果不完全一致或很不一致的情況,本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故多家醫院診斷不清,多誤診為咽喉部炎症而對症治療無效。這時,長期臨床經驗的積累在診斷和治療中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