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外科學》教材中重點推薦的辦法,由Hippocrate最早描述,也是中國醫學生使用最多的辦法。患者仰臥位,醫生將足部抵在患側腋窩,對患肢進行縱向牽引的同時交替內外旋轉肱骨頭。如果患者肌肉未能鬆弛,復位較為困難,需使用較大的力量進行復位,有血管神經損傷及導致骨折可能的風險。患者可以選擇仰臥位、坐位或俯臥位,醫生站在患側。醫生將手放在患肩上方,用拇指維持肱骨頭穩定,同時將患肢外展。當患肢完全外展之後,輕柔的縱向牽引,然後用拇指將肱骨頭向關節盂推擠。成功率在 70% 至 100% 之間。該手法特點是患者耐受好,一名術者可獨立完成,無需鎮痛。Hippocrates法的一個改良。醫生一手固定住患者患肢的肩峰處,一手對患肢上臂持續縱向牽引並外旋。
醫生一手固定住患者患肢的肩峰處,一手對患肢上臂持續縱向牽引並外旋。患者仰臥位,醫生站在患肢同側,握持患肢將肩關節前屈 90°。先進行輕柔的縱向牽引,然後輕度外旋。患側的肩胛骨內緣必須與床板接觸以穩定關節盂。通常情況下,牽拉幾分鐘之後肩關節就可以自行復位,或者需要通過手法將肱骨頭推向關節盂。成功率在 68% 至 88% 之間。
肩關節後脫位在肩關節脫位中的發生率低於 3% 。肩關節後脫位常常會被漏診和誤診,因此,需要進行細緻的檢查。
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一樣,對患肢縱向牽引有助於復位肩關節下脫位。在患者軀幹上部纏繞布單,由助手牽拉對抗牽引。向上直接牽引患肢,可以使得肩關節逐漸獲得復位。
兩步復位法是先將肩關節下脫位轉換成為肩關節前脫位。一旦轉換成功,可以使用任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方法進行復位。術者站在患肢頭部位置,用一隻手將外展的患肢向外推,同時用另外一隻手將肱骨髁向內推。
該方法可以將肱骨頭從關節盂下的位置解脫,並旋轉到關節盂唇前方。如果轉換成功,患肢可能位於胸壁的外展位,接著,就可以使用外旋復位法、牽引-對抗法以及任何一種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方法進行復位。
將盂下脫位整復成為前脫位的兩步復位法的照片。第一步是將肱骨向外扳,同時將肘關節向內推。通過將肱骨頭向前推擠,使肩關節盂下脫位變成肩關節前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