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2021-02-12 骨視新野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外科學》教材中重點推薦的辦法,由Hippocrate最早描述,也是中國醫學生使用最多的辦法。患者仰臥位,醫生將足部抵在患側腋窩,對患肢進行縱向牽引的同時交替內外旋轉肱骨頭。如果患者肌肉未能鬆弛,復位較為困難,需使用較大的力量進行復位,有血管神經損傷及導致骨折可能的風險。患者可以選擇仰臥位、坐位或俯臥位,醫生站在患側。醫生將手放在患肩上方,用拇指維持肱骨頭穩定,同時將患肢外展。當患肢完全外展之後,輕柔的縱向牽引,然後用拇指將肱骨頭向關節盂推擠。成功率在 70% 至 100% 之間。該手法特點是患者耐受好,一名術者可獨立完成,無需鎮痛。Hippocrates法的一個改良。醫生一手固定住患者患肢的肩峰處,一手對患肢上臂持續縱向牽引並外旋。醫生一手固定住患者患肢的肩峰處,一手對患肢上臂持續縱向牽引並外旋。患者仰臥位,醫生站在患肢同側,握持患肢將肩關節前屈 90°。先進行輕柔的縱向牽引,然後輕度外旋。患側的肩胛骨內緣必須與床板接觸以穩定關節盂。通常情況下,牽拉幾分鐘之後肩關節就可以自行復位,或者需要通過手法將肱骨頭推向關節盂。成功率在 68% 至 88% 之間。

肩關節後脫位在肩關節脫位中的發生率低於 3% 。肩關節後脫位常常會被漏診和誤診,因此,需要進行細緻的檢查。

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一樣,對患肢縱向牽引有助於復位肩關節下脫位。在患者軀幹上部纏繞布單,由助手牽拉對抗牽引。向上直接牽引患肢,可以使得肩關節逐漸獲得復位。

兩步復位法是先將肩關節下脫位轉換成為肩關節前脫位。一旦轉換成功,可以使用任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方法進行復位。術者站在患肢頭部位置,用一隻手將外展的患肢向外推,同時用另外一隻手將肱骨髁向內推。

該方法可以將肱骨頭從關節盂下的位置解脫,並旋轉到關節盂唇前方。如果轉換成功,患肢可能位於胸壁的外展位,接著,就可以使用外旋復位法、牽引-對抗法以及任何一種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方法進行復位。

將盂下脫位整復成為前脫位的兩步復位法的照片。第一步是將肱骨向外扳,同時將肘關節向內推。通過將肱骨頭向前推擠,使肩關節盂下脫位變成肩關節前脫位。

相關焦點

  • 經典 | 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本文譯者虎群盛,文字內容首發於丁香園,現對內容進行刪減修改,並補充來自美國喬治亞醫學院的Mellick醫學博士的視頻,他演示了肩關節脫位的十種復位方法。               (視頻較長,請收藏後在WIFI下觀看;土豪隨意)肩關節是全身關節裡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也是最容易出現脫位的關節。
  • 骶髂關節半脫位復位手法
    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關節,但以肱盂關節最為重要,臨床上習慣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脫位。
  • 臨床外科知識: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治療
    98%考生在瀏覽:事業單位考試資訊|事業單位考試技巧|事業單位考試題庫|更多備考信息  關節脫位-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 骨傷夜話(163)下頜關節脫位穴位按摩復位法
    該病多見於年老體弱者,亦可由於大笑、打哈欠或用力咀嚼等動作過大而引起,另外因暴力打擊而引起脫位者亦不少見。    中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口腔內復位法:「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齧傷人指也。」此法成為後世醫家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主要手法。
  • 簡單聊聊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
    治療方法大多採用手法復位的辦法。在國內復位時大多未進行麻醉。如果進行麻醉,首選關節內麻醉,對於難復性脫位可以選用全身麻醉。復位原則儘早即時復位。復位時手法輕柔。儘可能閉合復位。切開復位的指徵無法整復的脫位。
  • 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
    當外旋 70 至 100°時可以出現脫位復位。文獻報導的成功率在 78% 至 90% 之間。將患肢輕柔緩慢的被動外展並外旋,直至完成復位。Sayegh 等人描述了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 Fast,Reliable, and Safe (FARES) 復位方法。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技巧
    「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顳下頜關節位於耳屏前部,是可以旋轉和滑動的屈戌關節。雙側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可有有錯牙合畸形,開牙合,關節窩凹陷。關節窩觸診耳屏前空虛(圖 1)。單側脫位的患者,下頜偏向鍵側。圖 1. 雙側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患者當大張口運動時,髁突移動到關節結節並向前滑動,阻礙口腔關閉,便發生關節脫位。
  •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與復位手法
    復位手法:      1、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扦咬合緊密,(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鑑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
  •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肘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多為運動損傷,小兒肘關節脫位佔肘關節損傷的3%---6%,發病高峰年齡在13---14歲,脫位合併周圍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的風險很大。
  • 手法復位退行性膝關節半脫位1例
    其特徵性的病理改變主要包括輕度滑膜炎、關節囊增厚、關節軟骨損傷伴有骨贅形成等。當病變嚴重時,X線片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甚至膝關節半脫位等改變。退行性膝關節半脫位屬於「退行性膝關節炎」晚期病變,此類患者常常伴有嚴重的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骨科常建議手術治療。筆者採用手法復位治療退行性膝關節半脫位1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 常見的關節脫位及手法整復,都在這裡了!
    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變化是骨端關節面的對應關係超出正常範圍,常伴有關節囊的撕裂或鬆弛,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損傷引起血管破裂,並在關節囊內、外迅速形成血腫。有時可因暴力過大,造成骨端關節面及關節邊緣部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若脫位時間較久,由於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瘢痕組織充填於關節腔內,使脫位之關節與周圍筋肉組織形成粘連,可造成復位的困難,甚至使復位難以成功。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今天早讀我們就來談談髖關節脫位的分類和治療。指的是股骨頭與髖臼間的關節面構成關係發生分離。其發生率約佔全身各關節脫位的5%。常由強大暴力造成。且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病因主要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造成。,一手繞過大腿根部向外方牽拉,即可將內移之股骨頭拉出     四、陳舊性髖關節脫位脫位未超過2個月,宜先行手法復位;復位前,應先作骨骼牽引一周左右,將股骨頭逐漸拉到髖臼平面,然後在麻醉下手法復位。
  • 關節脫位緊急處理的方法
    關節脫位,通常是因外傷而致關節囊破裂及韌帶損傷,使兩骨之間的正常關係發生改變。這種脫位又稱外傷性關節脫位。如果脫位的關節面彼此完全不相接觸,叫做完全脫位,如果尚有部分接觸者,即稱不完全脫位。 關節脫位的原因有直接外力和間接外力,以間接外力為多見。脫位關節以肩、肘、髖和下巴、手指等部位最易發生。
  • 顳頜關節脫位
    由於該關節前方結構較弱,又無韌帶加強,在強力張口時容易使下頜骨的髁狀突向前方移位。左右兩側的顳下頜關節都是由同一下頜骨的兩個髁狀突參加組成。因此,無論是張口、閉口、前伸、後縮或側方運動,兩側關節必然是同時活動。故顳頜關節脫位,一般均系兩側同時發生。
  • 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表現? 關節脫位應該如何治療?
    原標題:關節脫位有哪些症狀表現? 關節脫位應該如何治療?   如果說起關節脫位,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是什麼,其實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脫臼,這種情況多是因為暴力作用而導致,關節脫位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節脫位有哪些臨床表現,了解一下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
  • 觀鍾友鳴老師口腔外手法整復顳頜關節脫位的感悟
    顳頜關節脫位舊稱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了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復回原位者。
  • 正骨寶典(124)肩關節脫位手牽足蹬復位法(姚欣傑正骨)
    急診就醫,照片提示右肩關節前脫位。給予手牽足蹬手法復位,外敷傷藥,屈肘胸前懸吊固定三周。給予手牽足蹬手法復位,外敷傷藥,屈肘胸前懸吊固定三周。       肩關節前脫位的手牽足蹬復位法,是教科書的方法,師之相傳自然經典。
  •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