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
肘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多為運動損傷,小兒肘關節脫位佔肘關節損傷的3%---6%,發病高峰年齡在13---14歲,脫位合併周圍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的風險很大。
一、解剖:肘關節由肱骨滑車和尺骨半月切跡,肱骨小頭和橈骨小頭近端關節面構成。由於尺骨半月切跡前端冠狀突小,關節囊前後無韌帶加強,容易發生脫位。
肘關節側位X片
二、發病機制:由間接暴力所致。當跌倒時手掌著地, 肘關節完全伸直,前臂旋後位,尺骨鷹嘴端抵在肱骨鷹嘴窩處成為支點,使半月切跡移向後方,外力繼續作用使附著於前側的關節囊部分撕裂,肱骨向前移位,形成後脫位,脫位時可合併肱骨內外髁及尺骨冠狀撕脫骨折。
三、肘關節脫位的類型:後方脫位、前方脫位、側方脫位。
1、肘關節後方脫位:這是最多見的一種類型,以青少年為主要發生對象,尺骨鷹嘴脫位至肱骨下端後方,尚可形成尺側或橈側的側方脫位,可並發冠狀突骨折、橈骨頭骨折。向橈側脫位嚴重時,可形成尺神經牽拉傷。
2、肘關節前脫位:極少見,尺骨鷹嘴脫位至肱骨下端前方,可伴發尺骨鷹嘴骨折。這種損傷肘部軟組織傷較嚴重,特別是血管、神經損傷常見。
3肘關節側方脫位:以青少年多見,當肘部遭受到傳導暴力時,肘關節處於內翻或外翻位,致肘關節的側副韌帶和關節囊撕裂,肱骨的下端可向橈側或尺側移位。容易發生內、外髁撕脫骨折,有時骨折片可嵌夾在關節間隙內。
四、臨床表現
症狀:肘關節局部疼痛、腫脹,功能受限。肘關節處於半屈近於伸直位,患者以健手支託患肢前臂。
體徵;肘部變粗後突,前臂縮短,肘後三角關係失常。鷹嘴突高出內外髁,可觸及肱骨下端。若局部明顯腫脹和手掌畸形,可能出現正中神經損傷「猿手」或尺神經損傷「爪狀手」,亦可出現動脈受壓的臨床表現。
五、護理評估
1、健康史:有無外傷史
2、身體狀況:肘部腫脹、疼痛、壓痛、畸形,彈力固定,肘後三點正常關係改變
3、輔助檢查:X線片檢查可明確診斷及了解是否合併骨折
4、心裡--社會評估;評估患者(家屬)心裡狀態、家庭及社會支持情況、患者(家屬)對該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程度。
六、處理原則:
1、復位:一般情況下,通過閉合方法可完成脫位關節的復位。
(1)、拔伸(牽拉)屈肘復位法:患者坐靠於背椅上,局部或臂叢麻醉(如損傷時間在30分鐘以內也可不施行麻醉)。助手立於患者背後以雙手握其上臂,術者站在患者前面,一手握傷肢腕部,與助手相對坺伸,另一手的拇指抵住肱骨下端向後推按,其餘四肢抵住鷹嘴向前端提,並慢慢將肘關節屈曲,若聽到或感覺到入臼聲,說明已復位。
(2)、膝頂拔伸法:患者端坐於椅上,術者立於傷側前方,一手握其前臂,一手握其腕部,同時以一足踏於椅面上,以膝頂住在患肢肘窩上,沿前臂縱軸方向用力拔伸,有入臼感後,患側手指可摸到同側肩部,即復位成功。
(3)、小兒復位:小兒肘關節脫位須在鎮靜、止痛或甚至採用局麻或全麻後才能進行閉合復位。8歲以下的患者可取俯臥位,傷側上肢自床邊下垂,將鷹嘴向前推擠,以獲得復位;8歲以上的患兒取仰臥位,在遠側牽引下,前臂旋後、肘關節屈曲可獲得復位。
(4)、手術復位:適應症:新鮮性肘關節脫位伴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脫位整復後骨折片嵌入關節無法解脫者或陳舊性脫位,應採用手術切開復位。合併有神經損傷者,手術時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的前提下進行手術復位。手術方式:克氏針固定、肘關節成形術、尺神經前置術、人工肘關節置換術等。
2、固定:復位後,用超關節夾板或長臂石膏託固定於屈肘90度功能位,再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3周後去除固定。
3、藥物治療:遵醫囑給予抗炎、消腫、止痛、營養對症治療。
4、功能鍛鍊:固定期間,可做伸掌、握拳、手指屈伸活動,同時在外固定保護下活動肩、腕關節及手指。去除固定後,練習肘關節的屈伸、前臂旋轉活動及鍛鍊肘關節周圍肌力,通常需要3—6個月方可恢復。
七、護理診斷:
1、疼痛,與關節脫位引起局部組織損傷及神經受壓有關。
2、軀體活動障礙,與關節脫位、疼痛、制動有關。
3、潛在併發症,血管、神經受損。
4、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石膏外固定壓迫局部皮膚有關。
八、護理措施:耐心向患者介紹床位醫師、床位康復師、責任護士、介紹病區環境及規章制度,使患者儘快熟悉環境,增加安全感。
1、體位,抬高患肢並保持患肢位於關節的功能位。
2、緩解疼痛,保持病室舒適整潔的環境、光線柔和,護理操作或移動患者時要託住患肢,動作輕柔準確,避免粗暴,儘量減少疼痛刺激。指導患者了解非藥物緩解疼痛的方法:(1)分散注意力法,可以看電視、讀小說和報紙、聽音樂、講笑話等。(2)放鬆法,在音樂輔助下進行各種訓練,包括深呼吸、慢節律呼吸等。(3)皮膚刺激法,受傷24h內局部冷敷,達到消腫止痛目的;受傷24h後,局部熱敷以減輕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按摩、皮膚擦劑(如洛活油)、微波紅外線等。如果非藥物鎮痛方法不能緩解疼痛,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鎮痛藥和鎮痛劑。注意:冷敷每2小時一次,每次15分鐘
3、病情觀察,定時觀察患肢遠端血運、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和活動情況等。若發現患肢蒼白、發冷、患處瘀腫、疼痛加劇、感覺麻木等,及時通知醫師。
4、保護皮膚,使用石膏固定或牽引的患肢,防止因固定物壓迫而損傷皮膚,保持床單位整潔乾淨等。對於皮膚感覺功能障礙的肢體,避免燙傷和凍傷。
5、飲食注意營養搭配,可以給孩子補點鈣,一定要給孩子養成少吃零食的習慣,多吃綠葉的蔬菜。患者早期注意清淡飲食,避免進食腥、辣、油膩等食物,並多食水果蔬菜類食物,後期可適當服用營養滋補之品,如服用「枸杞黑魚烏雞湯」、「羊肉紅棗湯」等,以利於滋筋養脈,促進病情恢復。
6、心裡護理,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加強溝通,耐心開導,使之心情舒暢,從而愉快地接受並配合治療。
九、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屬進行醫療知識宣傳,告訴家長帶孩子走路儘量不要提著胳膊走路。生活中陪伴孩子玩耍時,每當孩子反抗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強行硬拉胳膊等。使他們認識到肘關節脫位時軟組織損傷的危害程度,以引起患者及家屬對後期治療的重視。
2、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肘關節脫位復位後固定或牽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科學合理的功能鍛鍊,防止因鍛鍊不當或恢復日常活動過早而引起習慣性脫位。
4、定期門診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