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小兒肘關節脫位勿「生拉硬拽」

2020-11-16 人民網

原標題:防小兒肘關節脫位 勿「生拉硬拽」

  肘關節脫臼,也叫牽拉肘,在小兒中比較常見,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兒童更是多見。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樂盛麟主任醫師表示,孩子發生肘關節脫位時,家長可先嘗試關節復位操作,若嘗試不成功或不敢嘗試,應將孩子受傷的肘關節固定好並立即送往醫院找專業醫生進行處理。

  樂盛麟介紹,與成人相比,小兒的關節囊和韌帶的伸展性較大,關節的柔韌性較好,運動範圍較大,但其關節囊、韌帶卻還是相對比較鬆弛的,而且關節窩也比較淺,如果用力牽拉小兒的前臂,則有可能會因牽拉負重而導致橈骨小頭從韌帶內滑出,並向前外側移位,形成半脫位。

  給小兒穿脫上衣時,家長用力過猛地去拽他的胳膊;大人牽著小孩上樓梯或上斜坡;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小孩走路快要摔倒時,大人出於本能反應拉起他的小手把他拽住等場景都有可能發生肘關節脫位。

  發生肘關節脫位後,家長可見到小兒的手肘常處於一種半屈的狀態,而且還會疼得哇哇大哭,不肯彎肘或抬起手,也不肯讓人碰。大一些的孩子會述說肘部疼痛。檢查受傷的手臂可見受傷部位一般無局部的紅腫或畸形。

  樂盛麟表示,遇到以上情況,家長可以嘗試復位的操作:用一隻手握住小兒患肢的肘部,同時將該手的拇指壓在肘部橈骨頭外側,另一隻手握住其腕部,彎曲患肘,將前臂稍加牽引及前後旋轉,如果感到或聽到「咔嗒」一聲輕微彈響聲,孩子的疼痛消失,活動恢復自如,說明復位成功。

  肘關節復位的操作雖然不複雜,但如果家長不敢嘗試,或者嘗試後仍未成功,也可以先做一些應急措施,先把受傷的肘關節固定好,以防止肘關節在繼續活動中對周圍的韌帶、肌肉等造成傷害,然後立即將小孩送往醫院找專業的醫生進行關節復位,以免因處理不當而造成脫位處局部充血、腫脹,並導致習慣性脫位及關節內折等併發症。

  「一般來說,有過肘關節脫位的小孩,復位後如果不加注意,還會比較容易再次脫位。」樂盛麟強調,要避免小兒肘關節脫位,重要的是做好預防。

  他支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在牽拉小孩時,小孩的手掌保持向前方向或最好是拉其肘關節以上的部位;當孩子摔倒時,要用雙手將其抱起,不要牽拉一側上肢使其爬起;在給小兒穿衣服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力過猛地去拽。另外,從生理原因來說,小兒牽拉肘的發生是因其關節牢固性較差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堅持適當的體育鍛鍊,以增強肌肉的力量,從而增加關節的穩固性。(記者王婧 通訊員林惠芳)

(責編:胡葦杭、陳育柱)

相關焦點

  •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後的護理肘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僅次於肩關節脫位,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多為運動損傷,小兒肘關節脫位佔肘關節損傷的3%---6%,發病高峰年齡在13---14歲,脫位合併周圍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的風險很大。
  • 肘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肘關節脫位在我國最多見,多為後脫位。早期手法復位,絕大多數傷員效果良好。陳舊性脫位及並有鷹嘴骨折、或內上髁骨折塊嵌入關節腔、或並有血管、神經損傷的新鮮脫位需行切開復位術。陳舊性脫位切開復位的療效取決於手術時間的早或遲,手術愈早,療效愈好。脫位時間長久者,術後關節功能多不滿意,常須考慮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 如何判定肘關節脫位
    當我們受到間接的暴力,肘關節脫位最常見,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從而影響我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如何判定肘關節脫位,如有這種情況,及時到醫院就診。外傷史肘關節脫位患者多見於有外傷史,主要常見於摔倒後用於支撐地面,暴力順著前臂傳到肘關節,使肘關節過伸,造成尺骨向肱骨後方移位,同時也使肱骨遠端向前下移位,共同形成肘關節移位。運動障礙肘關節受到外傷後,出現明顯的運動障礙。試試做肘關節運動,則會出現劇烈的疼痛症狀。
  • 4種肘關節脫位的處理方法 | 骨科基礎
    肘關節是人體較穩定的關節之一,肘關節脫位是肘部常見損傷。其發生率約佔髖 、膝、肩、肘關節脫位的一半,多發於青少年。新鮮脫位若能在早期確診並進行正確有效的治療,一般可以完全恢復,若在早期未進行有效治療,常遺留部分功能障礙。由於肘關節脫位常伴隨肘部其他結構損傷,在診斷和治療時應仔細檢查。
  • 肘關節脫位概述
    概述  肘關節脫位佔全身關節脫位之首,多見於青壯年,當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著地,傳達暴力可致肘關節後脫位。脫位的橈、尺骨上端可同時發生橈側或尺側移位,也可合併骨折或尺神經損傷。
  • 引起肘關節脫位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肘關節脫位的原因有哪些 時間:2020-12-10 13:26 鄭州痛風風溼病醫院 肘關節後脫位的常見原因包括肘關節陳舊性骨折,肘關節內骨折,尺神經脫位和腫塊壓迫。當受傷或其他病理變化發生彎頭,彎頭可能引起水腫,韌帶的增厚,骨折碎片等病理變化的位移。
  • 肘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 肘關節脫位要如何急救?
    原標題:肘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 肘關節脫位要如何急救?   肘關節脫位是骨科比較常見的病症之一,對於肘關節脫位的原因,你清楚嗎?你知道肘關節脫位的表現和急救方法嗎?一起看下!
  • 肘關節脫位,我們該怎樣正確處理?
    肘關節脫位一般多見於間接暴力所引起,肘系前臂和上臂的連接結構,遭受暴力後的傳導和槓桿作用會導致肘關節脫位的意外發生,多見於青少年。肘關節脫位後引起肘關節腫痛,關節置於半屈曲狀,伸屈活動受限。如果是肘後脫位,則肘後方空虛,鷹嘴部向後明顯突出;側方脫位,肘部呈現肘內翻或外翻畸形。肘窩部充盈飽滿。肱骨內、外髁及鷹嘴構成的倒腰三角形關係改變。肘關節脫位時,應該注意血管、神經損傷的症狀及體徵出現。
  •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簡單了解一下
    橈骨頭半脫位多發生在1-4歲的兒童,由於兒童肘關節的韌帶、肌肉、骨骼發育不完全,關節囊較鬆弛,環狀韌帶薄弱,當腕、手臂向上提拉旋轉時,肘關節囊內負壓增加,將鬆弛的關節囊及薄弱的環狀韌帶嵌於肱骨小頭與橈骨頭之間,橈骨頭向橈側移位,形成橈骨頭半脫位。
  • 給嬰兒做操家長一使勁 導致孩子肘關節脫位
    近日,市民陳女士在給6個月大的女兒做嬰兒操時,用力過猛導致寶寶肘關節脫位。前段時間,家住大足的陳女士在網上自學了一套嬰兒被動操,每天下班回家,她都會給女兒瑩瑩(化名)做操5分鐘。1月12日下午,陳女士在給瑩瑩做伸展肘關節的時候,一不小心用力過大,導致女兒左手肘關節脫位。
  • 複雜肘關節骨折脫位的穩定性重建方法與療效
    不同於簡單脫位,其術後關節不穩、異位骨化、關節僵硬及創傷性關節炎等併發症較為常見,尤其是合併橈骨小頭與冠狀突骨折的複雜肘關節脫位即肘關節損傷三聯徵,預後較差121。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採用手術治療的20例複雜肘關節骨折脫位患者資料,旨在探討其損傷特點及治療方案。
  • 寶貝手臂不敢動 橈骨小頭半脫位
    廈門光亮骨科醫院院長鄭光亮說,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就應該考慮是否出現了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 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發病年齡多在1歲~4歲。橈骨小頭由環狀韌帶固定在尺骨冠狀突側方,小孩子的環狀韌帶不如成年人堅強,因此當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位忽然受到縱向牽拉,就會引起橈骨小頭半脫位。 以下情況最有可能導致橈骨小頭半脫位,請家長們務必小心。
  • 『8分鐘創傷』切開復位治療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點擊上圖,即可進入書城陳舊性未復位的肘關節脫位非常罕見,常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肘關節後脫位最為常見,治療方法也較多。
  • 小兒多發!預防橈骨小頭半脫位 應該這樣做
    姬主任認為,這是典型的橈骨小頭半脫位,給予手法復位即可。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是嬰幼兒常見的肘部損傷之一。1671年由Fournier首先描述,發病年齡1~4歲,其中2~3歲發病率最高,佔62.5%。該病常發生於大人領小兒上臺階、牽拉胳膊時。如何預防,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1.平時牽拉(提)小兒手部時,應同時牽拉衣袖。2.防止小兒跌扑。
  • 太原長城骨傷手外科醫院救治兩例尺骨鷹嘴骨折合併肘關節脫位患者
    肘關節是全身最穩定的、也是最複雜的關節之一,尺骨鷹嘴是構成肘關節的重要部分,高能量損傷的直接暴力作用於前臂近端導致尺骨鷹嘴骨折和肘關節脫位同時發生,不僅喪失了維持肘關節穩定的骨性結構,還破壞了肱尺關節、上尺橈關節的解剖形態,嚴重影響肘關節穩定性。
  • 小兒髖關節脫位
    雖然小兒髖關節脫位的發病原因至今並不完全清楚,但現在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專家一致認為該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內分泌因素  小兒髖關節脫位「重女輕男」,女孩的發病率遠遠大於男孩。鄭州市骨科醫院小兒骨科自1987年建科以來,共收治3000多例小兒髖關節脫位的患者,其中男女比例約為1:4.6,程富禮將如此懸殊的比例歸結為「內分泌因素」,即雌激素的作用。
  • 肘關節脫位該怎麼處理?這4個復位方法需謹記,了解清楚更好恢復
    肘關節是機體相對穩定的關節部位,但當人體活動量過大或者因其他外界因素刺激,比如擊打、車禍、墜落等也會導致肘關節出現脫位情況,但其大多數出現群體以青少年為主,如果這時能及早對患者進行治療,是可以完全恢復的。
  • 5歲以下小兒易出現橈骨小頭半脫位
    骨病一科史棟梁主任說:「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小孩被大人牽拉後出現肘部疼痛、小孩哭鬧無法活動,這個問題常常就是橈骨小頭半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多見於5歲以下小兒,此階段橈骨小頭尚未發育完善,橈骨頸部的環狀韌帶非常薄弱,環狀韌帶還很鬆弛,若過於用力牽拉小孩肘部,容易造成半脫位。
  • 肘關節「恐怖三聯徵」 的規範化治療
    和Morrey(1989):* 冠狀突骨折分類: Ⅰ型 — 冠狀突尖骨折Ⅱ型 — ≤50%冠狀突骨折Ⅲ型 — >50%冠狀突骨折Regan 和Morrey還提出:肘關節「恐怖三聯徵」可通過肘關節過度屈曲閉合復位;但若過早活動,易產生後脫位或半脫位;且因延長固定時間
  • 6歲男童骨折一年後胳膊起「小包」,原是骨頭脫位了
    後來,彤彤肘關節處的小包逐漸變大,到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小兒骨科就診竟然被告知,彤彤曾經骨折的尺骨恢復了,可是卻存在橈骨小頭脫位的症狀,脫位達三年之久,聽到醫生的診斷,彤彤媽媽十分驚訝。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小兒骨科湯池副主任醫師介紹,孟氏骨折是指尺骨上 1/3 骨折伴上尺橈關節脫位,一般多見於青少年。臨床上大家常常比較重視尺骨骨折的問題,常常忽略了橈骨小頭的脫位問題。對於這種骨折來說,一般都由外力引起,同時由於尺骨骨折合併有橈骨小頭的脫位,造成肘關節的局部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