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帶孩子出門,最讓家長頭疼,除了孩子想撒潑打滾買玩具之外,就是孩子走著走著就不肯走路了。
哪怕媽媽手上拎再多東西,孩子不想走的時候,就會張開雙臂站在媽媽面前來一句:要抱抱。
孩子明明會走路,卻不肯走,非要家長抱。家長不肯抱就賴在原地不肯走,甚至躺在地上等著家長抱。這是許多孩子都會出現的情況,多數時候家長都只能無可奈何地把孩子抱起來走。
最近,有一位媽媽,卻「走了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了」。
當天,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廣場上走,孩子走著走著就不願意了,希望媽媽可以抱著自己走。沒想到媽媽並不打算抱自己。
孩子就直接趴在了地上耍賴,想著,這下你總會把我抱著走了。
沒想到,媽媽根本不走尋常路,看著孩子趴下,自己也直接趴下了。
孩子看著趴著的媽媽,想著,你這咋不按套路出牌呢?看著媽媽趴的比自己還平,跟自己大眼瞪小眼,孩子也無語了。
只能想:算了,這媽也不太靠譜,還是我自己走吧。
都說媽媽越懶孩子會越勤快,不得不說,媽媽這招還是很機智的。
為什麼孩子不肯自己走路?
孩子感覺疲勞兩三歲的孩子,骨骼和肌肉都孩子不斷發育的過程,腿部肌肉的力量跟成人相比也相對較弱,所以相對比較容易疲勞,有時候孩子想要家長抱,不是撒嬌,很可能是真的累了。
如果孩子經常感覺疲勞,還要考慮是否有病理性的原因。
貧血貧血是小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組症候群,特別是比較挑食的孩子,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以6個月到3歲的孩子比較多見。孩子出現貧血時,血紅蛋白下降,和氧的親和力下降,組織缺氧,容易出現疲勞、容易發困、反應慢等情況。
如果孩子平時比較挑食,肉類食物攝入較少,面色、口唇黏膜蒼白,家長要考慮到貧血的可能。
對策:
缺鐵性貧血的孩子初期表現為精神不好、食慾比較差,不愛活動,皮膚黏膜變蒼白,其中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明顯,學齡前和學齡兒童會說自己疲乏無力。
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帶孩子檢查是否有貧血的情況。平時給孩子提供的食物中,可以多提供肉類、魚類食物的攝入量,促進鐵的吸收,防止孩子出現貧血。
足弓發育問題有的孩子走路很容易累,走多了還會說腳疼,家長還要考慮到是否有足部發育問題,比如扁平足即孩子的足跟低平、甚至完全消失,足底變平。
孩子的足部缺乏彈性、柔韌性比較差,起不到緩衝的作用,孩子走路時會容易出現疲勞甚至疼痛的情況。
不過正常嬰兒因為足心脂肪較多,初學站立式,雙足分開使足基底變寬,可以保持體位的穩定。當孩子會走路後,下肢逐漸靠攏,加上肌肉的鍛鍊,體重移向足外側,足跟會自然產生,所以兩歲之後才能確定是否有扁平足。
對策:
孩子的扁平足分先天遺傳和後天勞損導致,比如因為各種客觀因素導致足弓疲勞疼痛,繼發腓骨長肌痙攣,導致足部活動受限,最後足部關鍵因韌帶攣縮而出現強直狀態導致扁平足。
家長平時可以幫助孩子積極鍛鍊足部肌肉,比如跳繩、打籃球類的彈跳運動,攀爬運動等,在比較軟的沙灘地和泥地裡可以光腳步行等刺激足弓發育。
平時給孩子買鞋子時要注意選擇尺碼合適的鞋子,不要過大或者過小,也不要穿別人的舊鞋子。
注意孩子的坐姿,避免孩子經常跪坐,以免形成「內八字」的走路姿態。
2.孩子的興趣減弱
孩子1歲左右,會進入走路的敏感期。雖然孩子走的磕磕碰碰,但是寧願摔跤也不要媽媽抱,喜歡自己走。因為對孩子來說,學會走路,意味著自己的活動範圍迅速擴大,可以自己決定想去的地方。
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後,孩子的新奇感減少,走路的興趣也大減,開始纏著家長要抱抱了。
對策:
孩子天性對世界充滿好奇,想要孩子自己走,家長可以在行走的路上給孩子「加點料」。引導孩子數一數路上的格子,路邊有幾個路燈,我們會走過幾個紅綠燈等。
孩子帶著發現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自然而然就忘記了腳下的路有多長,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一舉多得。
我家孩子每次在外面走時,我都習慣讓孩子認一認路過的各個店招上的字,一路走下來,孩子的識字量都增加了不少。
許多孩子有「哪裡不平走哪裡」的小愛好,家長也不要過度幹預,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方式走。
3.視野不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外界事物對孩子的吸引力也大增,任何新鮮的東西都會吸引孩子去看,去碰觸。
但是孩子獨自走路時的視野跟大人不同,大人身高較高,而孩子身高較矮,在人多的商場超市等場所,從孩子的角度看,看到迎面而來的都是大人的腿,對孩子來說,會減弱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被大人抱起來,孩子看到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興致更高,安全感也更足。
對策:
在人流量大的商場、超市,也經常出現家長帶著孩子逛啊逛,孩子找不著的情況。因為現在的家長大多也是低頭一族,刷個手機的時間可能孩子就跑沒影了。
處於安全的角度,家長在帶孩子逛這些地方時可以備上推車,或者抱著孩子,避免孩子走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