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盧比正在玩具店,拿著那把他非常喜歡的機關槍比劃著。機關槍非常酷,前面是長長的槍口,一按到開關,整個槍不僅可以發出「突突突」的聲音,還有炫美的燈光效果在槍上旋繞。
盧比喜歡極了,拿著槍,摸摸這裡摸摸那裡,沿著玩具店的通道繼續往裡走。等轉了一圈發現沒有比機關槍更有意思的玩具,就拿著玩具直接跑出了玩具店。
媽媽看到盧比拿著槍跑走了,趕緊追出去,把他拉回店裡。
這時候如何應對孩子的這種對玩具的需求非常重要,這影響孩子的性格。
第一種媽媽的做法是:
盧比:「媽媽我想要這個機關槍!」媽媽:家裡已經有十七八個各種各樣的機關槍了。盧比:這個機關槍家裡沒有!媽媽:怎麼沒有了,家裡有三四個這麼大的,還發光的機關槍呢!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呢!盧比:他們不一樣。盧比大聲哭泣,他非常想要這個玩具槍,甚至在地上跺腳,對媽媽撒脾氣,你這個壞媽媽。媽媽:好好好,給你買給你買。
第二種媽媽的做法是:
盧比:媽媽,我想要這個機關槍!媽媽:家裡已經有十七八個各種各樣的機關槍了。盧比:這個機關槍家裡沒有!媽媽:怎麼沒有了,家裡有三四個這麼大的,還發光的機關槍呢!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呢!盧比:他們不一樣。媽媽:把手鬆開,把槍放回去,我們家那麼多槍,你這孩子怎麼還要買,?盧比:媽媽,給我買這個槍吧!(;盧比急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媽媽: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你看看我們隔壁的小明,他從來不像媽媽亂要東西,你能不能向他一樣懂點事啊!盧比倔強的抱著槍不肯撒手。媽媽把槍從孩子懷裡搶走,放回原處,然後拉著盧比徑直往往外走去。
第二種媽媽的做法是:
盧比:「媽媽我想要這個機關槍!」
媽媽回應到:「我知道你特別想要這個玩具槍,但是媽媽今天沒有帶夠錢。」盧比:可是,媽媽我很想要。媽媽嘆了口氣,直接從玩具店裡面出來了,不再和孩子過多糾纏。果然盧比看到媽媽走了,無奈的把玩具槍放下來,也跟著媽媽走了,但他非常不開心,走在後面裡拉著腳步,低著頭。媽媽走出不遠,就停下來等著孩子,等到孩子過來後,一把抱住孩子。媽媽今天沒有帶夠錢,所以不能給盧比買機關槍了,可盧比可以存錢自己買啊!媽媽記得盧比的零錢罐裡面已經有很多零錢了,你可以繼續存錢在裡面,等錢夠了再買啊!盧比:可是我的錢完全不夠啊,我現在就想要。媽媽:如果你現在就想要,也可以,那你需要向媽媽借錢。借了錢之後需要趕緊還給我,一個月之內你還機關槍的錢給我,之後每多一個月,你需要加3元還給我,這是利息。盧比抿著嘴,不講話,手指頭在胸口無意識的交叉,顯然心裡在思考到底該怎麼做。
我們仔細對比3種媽媽的應對方式,會發現第三種媽媽不管是在應對孩子需求上、滿足孩子情感上、教育孩子花錢、引發孩子思考上都做到了滿足。
第一種媽媽對於孩子過於溺愛,沒有自己的立場,雖然自己內心不想給孩子買機關槍,但是架不住孩子鬧騰啊,所以最後向孩子妥協了。這種妥協不會只有這麼一次,以後的每一次妥協都是在告訴孩子,你只要會鬧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長期以往孩子定然養成無法無天的性格。
第二種媽媽堅定了自己的立場,卻沒有照顧好孩子的情緒,還拿孩子和別人家的作比較,對自家的孩子進行打壓,致使孩子一直沉浸在悲傷、難過的情緒中。長期以往,這種孩子會養成嫉妒、自卑心理。
那我們接下來就仔細分析第三種媽媽的教育方式好在哪裡。
1、共情關注,堅定的拒絕
既然要拒絕孩子,就要堅定的說「不」,不要因為孩子發發脾氣、哭一哭就立馬改變立場。同時也要在語言上照顧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媽媽知道他非常喜歡這個玩具。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懂他的。
2、直接從玩具店出來,不過多糾纏
其實直接從玩具店出來,是因為不要讓孩子一直看著機關槍。
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會遠遠超過對玩具的渴望,所以只要媽媽直接出來,孩子一般都會跟出去。
離開了機關槍這個讓孩子心動的玩具,孩子會很快平靜下來,才能去平靜的思考問題。
3、提出建議
媽媽提出了關於存錢的建議,以及向媽媽借錢之後如何還錢的建議,這是一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的機會,同時也是教育孩子金錢重要性的機會。
現在很多孩子都對錢沒有什麼概念,把爸爸媽媽辛苦幾年的錢拿去打賞主播,買遊戲裝備,一花就是三四萬。還有的大學生因為校園貸、青春貸,最後無力償還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所以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要從小時候開始抓起,媽媽用存錢的概念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用向媽媽借錢來購物的方式告訴孩子貸款要怎麼還,怎麼加利息。
不過這種方式只適合5歲以上的孩子,5歲以下的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在玩具店直接抱走,然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會好很多。
不同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會有所改變,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當好孩子的引路燈,大方向不變就好了。
關注我,用故事學習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