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昨天發了痛心!3個月女嬰趴睡訓練身亡:不相信媽媽的直覺,是最大的悲哀,好多人表示無法理解,讓3個月、不會翻身、轉頭的寶寶趴著睡,大人還不在場,明顯就會被悶到啊,一聽就不靠譜,為什麼媽媽能堅持做,不幹預,直到孩子窒息而死呢?
一個網友直接懟,「一點常識都沒有,怎麼這麼無知,還一直在群裡問別人怎麼辦,是缺心眼嗎?」
最啊,三個月的小生命就這樣慘死,任誰都會痛心難過,我也很震驚這個媽媽的做法。
不過,仔細想來,她和好多媽媽一樣,都得了一種病——「育兒焦慮症」,被焦慮情緒裹挾,才會不顧常識,蒙蔽雙眼:
由於焦慮,對「獨二代」精細化管理
美國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一針見血地指出:「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消減父母的憂慮。」
由於家庭結構的原因,本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有了「獨二代」,初為人(父)母,更是小心翼翼重點保護,患得患失,生怕做的不好,對不起孩子。
在育兒群,經常看到好多新手媽媽,就寶寶便便各種提問:便便綠了,黑了,稀了,幹了,臭了什麼回事,寶寶每次便便 ,有的媽媽都會就顏色、性狀、味道研究一番,稍感不對,發圖詢問,求支招。
有的媽媽還用APP記錄孩子的吃喝拉撒。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媽媽會對寶寶的睡眠這麼關注,才三個月,就要訓練睡眠:
另一方面,也許寶寶是個夜裡總醒、很難安撫的高需求寶寶,擔心睡眠不足影響健康,初衷可能就是為了讓孩子睡得好。
自己是獨生子女,又初為人母,過於緊張焦慮,缺乏經驗,或者拒絕來自上一代的經驗指導,知道要科學育兒,就完全照書養,不知變通,照本宣科,對孩子「精耕細作」,把孩子的每一個情況放大。
當然,也與個人的心理成熟度有關,如果心理足夠成熟,在經歷了最初的慌亂、不知所措後,是會慢慢回到關注孩子的需求和情緒反應上,而不是只把孩子當個標本來研究。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攀比心理
一個叫「蔓越小莓」的媽媽訴說了自己給寶寶睡眠訓練的經歷,她與死亡女嬰的媽媽在同一機構的睡眠訓練群:
在訓練群裡,給媽媽們洗腦,就好像綁匪說「敢報警就撕票」一樣,「敢進去抱孩子就是害孩子」,「堅持不幹預的媽媽被視為模範」,其它媽媽不甘落後、一心攀比。就這樣帶偏了節奏,女嬰的媽媽一錯再錯,在兩個多小時內,無論寶寶怎麼哭,在和群友的「鼓勵」下,都沒有進門,錯過了救孩子的時機。
一般來說,三個月的寶寶,能睡整覺的很少,這是普遍情況,父母要了解,不能因為個別孩子睡整覺,就受不了,非要看齊,盲目攀比,拔苗助長。
「恐懼,源於無知。」放棄攀比,認真觀察孩子的需求,接受孩子現狀,結合孩子的自身情況,找到解決方法,適合的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法,才能從容、淡定不焦慮。
缺乏辨別能力
資訊時代,各種育兒訊息滿天飛,如何去偽取精,是關鍵。
就像這次新冠疫情之初,事態不明朗時,各種消息層出不窮,什麼「抽菸喝酒抗病毒」,「雙黃連是特效藥」等等 ,讓好多人身陷其中,一會搶糧,一會搶藥,傳謠信謠,人云亦云,缺乏辨別力就會導致盲目追隨,遇事沒主見,慌神不知所措。
當遇到育兒問題時,要多聽、多看、多思考,育兒知識懂得多了,就有辨別力,懂得取捨了,知道哪些適合自家孩子,哪些不適合,不會一條路走到黑,也不會指望一種方法是靈丹妙藥,藥到病除,立馬見效。
育兒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但要選擇專業、專門的團隊,而不是有違人性、常識、只顧嫌錢的偽專家。
孩子不是機器,有自己的生長發育節律,影響孩子睡眠的因素很多,溫度、溼度、過敏、自身的健康問題等等都會對寶貝產生影響,餵養方式、睡眠環境、活動情況各不相同,怎能強求寶寶睡眠情況一樣?一個趴睡又怎能全搞定,睡眠無憂?
睡育兒方式也不存在非A即B,非黑即白,無論哪種方式,要以尊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髮育為主,這是紅線,是原則,超越這個紅線,當然會對孩子有害。親密育兒也好程序化育兒也好,只要親子關係平衡就好!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