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普通人的照片:疫情之下如何生活

2020-12-19 澎湃新聞

1月23日,武漢封城。

一夜之間,風聲鶴唳,疫情升級,一種叫新冠病毒的怪物,如幽靈般蔓延。

恐慌和安慰,病死和救治,犧牲和互助,絕望和希望……

讓14億國人,在難以名狀的情緒和兩極對立的窺見中,踏上一場深刻的集體修行。

整整一個多月過去。

有醫護人員犧牲,重症患者離世,但更多的,是從病毒手中掙脫的人,痊癒出院,迎來新生。

病毒猖狂狡猾,疫情嚴峻漫長,至暗時刻終將結束,人間煙火終會升騰。

今天,我想分享一組疫情之下,偷拍的讀書學習照,和更多小孩子、大孩子一起走近這樣一個真相:

災難中,那些做了最壞打算的人,將會有最好的結果。

因為,別人坐在黑暗中哭時,他們卻悄悄在山頂升起一團火。

01

借光·守望

這張照片,來自河南省洛寧縣上戈鎮劉墳村。

照片中,昏暗燈光下,坐在樓梯道裡學習的女孩,叫郭翠珠,今年14歲,是一名初中生。

披著夾襖抄著手,坐在小板凳上靜靜看著她的,是她的農民父親。

照片上的地點,不是父女倆的家,而是村委大院。

疫情持續蔓延,全國「停課不停學」,小翠珠家沒有網絡,她又捨不得用爸爸手機的那一點流量。

為跟上網課進度和老師輔導,徵得駐村幹部同意後,父女倆連續幾天晚上來到村委大院,蹭網學習。

昏暗的燈光,相守的父女,專注的少女,沉默的父愛……

在寂靜孤獨的黑夜裡,穿越貧窮窘迫和疫情恐慌,燃起一個寒門之家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渴望。

古有匡衡鑿壁借光,今有翠珠村委借網。

我們素來不提倡謳歌貧困,但一次次被那些不滅的希望,照亮。

02

蹭網·夢想

這張照片,來自河南南陽淅川。

照片中的男生,叫

小通

,是今年參加高考的一名高三孩子,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

特殊時期,學校用釘釘網給孩子們上課,小通家沒有安裝Wifi,但鄰居家有。

每天5點半,小通起床,開始晨讀學習。

上午8點,他準時搬個小凳子,在家裡平房的樓頂,蹭鄰居家的網絡。因為這裡,信號特別好。

小通說,他的目標,是好好複習,爭取一舉考上浙江大學。

病毒隔離了校園,又如何?

隔離不了少年的壯志凌雲。

網絡隔離了課堂,又如何?

隔離不了夢想的紮根瘋長。

當多少城市人家的孩子,在家中恆溫寬敞的暖氣房裡,享用著無處不在網絡,一邊詛咒因為疫情不能出門玩耍,一邊荒廢學業只想偷偷玩遊戲時,還有一些孩子,最大願望不過是蹭網上會兒課。

我們無意比較貧富差距。

我們需要銘記的是,當疫情結束,走出家門,某些人用戴著鑽戒的手,指著一個窮人罵時,不該忘了這句話:

每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這世上很多人,並非擁有你生來就坐享的條件。

03

師者·眼淚

這張照片,來自河南省淮陽中學高三班主任於老師的直播。

直播中,常年教學,操勞過度,髮際線越來越高的於老師,因擔心孩子們的心理和成績,受疫情影響太大,數次落淚,無法自已:

「你們生於2003年的非典,今年高考又碰上新冠肺炎……」

師者父母心。

唯有師者,才和父母一樣,對孩子們的暗傷和困境過分關注,對孩子們的前途和未來如此擔憂。

於老師,別難過,17年一個輪迴的劫數,無法壓垮這個國家的少年。

因為,有您這樣的師者,他們終將在愛和守望中成年成人,在歷經磨難和考驗後,像父輩一樣無畏堅韌。

04

恐慌·文明

這張照片,來自武漢方艙醫院。

壓抑且喧囂的白色病房裡,一個叫付先生的年輕人,安靜地捧著一本書,在專心地閱讀。

這張照片被記者偷拍,從社交網站流傳到境外後,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科·福山,馬上認出:

付先生讀的書,正是他著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福山說:

「他的平靜和醫院的喧鬧,形成了對比,顯示了文明的力量。」

被確診新冠肺炎的付先生,是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武漢大學的博士,赴美佛羅裡達大學做結構生物學的博士後。

春節過年回家探望父母,不幸遭遇新冠病毒,和家人一起被確診,2月5日晚上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入方艙醫院。

面對確診,有人情緒失控,崩潰大哭;有人意志垮掉,在絕望中向病毒屈服;

但也有人,在最糟糕的狀態下,做著最積極的事情,並提醒每個不幸的感染者和每個幸運的旁觀者:

災難已經發生,病毒已經造訪。

過度的憂慮,只會把情況變得更糟。

不如,接受最壞的結果,安定有序地在這「壞」中,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來。

我們,已經錯過了上一個冬天,不該再錯過這一個春季。

05

不幸·直面

這張照片,來自武漢方艙醫院C區的高三學生楊一帆。

楊一帆是江岸區某省級示範中學的高三學生,也是整個家庭裡最小的感染者。

他的爸爸在一月被確診新冠肺炎,因病情嚴重住進了長航醫院重症監護室。

隨後,他和媽媽也被確診,住進方艙醫院。

他住在C區,媽媽住在A區,只有早上洗漱和中午晚上吃飯時,他才和媽媽匆匆見一面。

其餘時間,他把六門功課安排得滿滿的,爭分奪秒地進行複習。

「我要利用這有限的時間,進行衝刺,不能掉隊。」

面對記者採訪,少年斬釘截鐵地說。

就像,他不是個患者,而是個戰士。

疫情終究會結束,高考終究要到來,不管國家出臺怎樣的政策,認真複習都是最好的對策。

我們不必過度讚美患病備考的少年,但我們從他專注的背影裡,卻再次確認:

人生漫長,誰也無法預測意外和明天,哪個會提前到來。

但每個人都可以掌控的一件事,是接受現實。

因為,這是戰勝所有困難的第一步。

06

最壞·最好

如果災難已成現實,我們必須學會和它共生。

然後,努力把不幸撕開一個口子,讓陽光和希望透進來,讓黑暗和恐懼變萎縮。

就像,那個借光的女生,蹭網的男孩,流淚的教師,看書的學者,方艙醫院裡備考的學生……

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裡,卡耐基說:

不管是群體還是個人,在面對至暗時刻,最應該做的事兒,是向自己發出這樣三個質問: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這個是真的,我有沒有做好準備?」

●「我要怎麼做,才能把損失降至最低?」

綜合人類歷史上諸多名人和故事,卡耐基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不幸和幸運,本在同一個路口。

災難和機遇,也在同一個時段。

抱怨和逃避的人,在恐慌亂竄中,拐向了左。迎戰努力的人,在解決問題中,拐向了右。

比災難更可怕的,是人性弱點裡,對意外的抗拒。

要知道,我們對災難的態度,本身也是災難的一部分。

無處安放焦慮的人,最終被災難吞噬。

冷靜下來,做最壞打算,並敢於行動的人,會找到契機和出口,在災難過後收穫最好的結果。

疫情還在持續,這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要靜下來,成為對自己負責的建設者:

在共同的痛苦之中,肩負起自己當下的責任,並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這個是真的,我有沒有做好準備?」

●「我要怎麼做,才能把損失降至最低?」

然後,切實直面,有效行動,努力解決。

這樣,疫情過後,才能收穫不一樣的自己。

最後,請讓我們一起重溫思想家雷音霍爾德·尼布爾的這段話:

願上蒼賜予我安寧的心境

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

並給我無盡的勇氣

讓我去改變那所能夠改變的事情

再賜予我足夠的智慧

去分清這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

願每個倖存者,都能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願遠方的你們平安。

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原標題:《武漢封城32天,這組偷拍爆火:做最壞打算的人,才配最好結果》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普通人如何「增收」?
    從全世界範圍而言,疫情仍然保持繼續增長態勢。 根據Worldometers世界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10時33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558萬例,達到5588356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34.7萬例,達到347873例。
  • 這張照片火了!疫情之下的希臘精神
    疫情之下,希臘的醫護人員心情如何?讓我們看一張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照片。 科扎尼「Mamatsio」綜合醫院的護士們以這樣的方式向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正在與第二波疫情作鬥爭的每一個人,發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特殊信息。(原標題:這張照片火了!
  • 76+1張照片,疫情之下最真實的武漢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1月30日拍攝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1月31日,武漢長江二橋打出「武漢加油」字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2月1日晚上,江岸環衛集團工作人員在清運社區生活垃圾。
  • 疫情之下,穆斯林和猶太人一起祈禱的照片火了
    周三(3月25日),一張在以色列拍攝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火了:一名猶太人與一名穆斯林在救護車前背對背禱告,一個面向耶路撒冷,一個朝著麥加。而在這15分鐘的禱告前後,他們都有同一個方向:抗疫前線。圖源:推特據《紐約時報》、CNN當地時間3月26日報導,平常,以色列的急救系統一天大概接6000個電話,但是疫情期間,每天大約有100000個電話。
  • 16張乍看之下會欺騙人們雙眼的照片
    你或許不會認為這類畫面會發生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但一張在正確(或錯誤)的時刻所拍攝的照片,的確可以使一張完全正常的照片看起來不可思議!而今天,咚咚就將為你介紹16張乍看之下會欺騙人們雙眼的照片,有一部分甚至被認為是PS畫面。
  • 疫情之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常常看著手機上不斷彈出的新聞,仿佛置身於魔幻的世界。惶恐的、氣憤的、讚嘆的、感動的....各種複雜情緒就在這短短十幾天體會了一遍。現實很苦沒錯,但,請千萬要相信世界仍然有光。我在複雜的情緒裡,一個個,記下了那些閃閃發亮的普通人。他們做的事,實在算不上驚天動地。但他們,值得我們銘記。
  • 普通人如何拍好照片
    拍照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很普遍的日常活動,但是如何拍好生動的影像下面就分享一下幾個竅門,拍人物時候,人物影像要佔取景框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人物可以根據景物的特點,選擇居中,靠左或者靠右。要想把風景全部收入照片,人物要往前走,離風景遠點,這樣可使全景和人物都能兼顧,不留遺憾。拍照時鏡頭儘量順著陽光,或者半側光,不能逆光,否則曝光出來影響畫面,甚至全是一片陽光。拍照片時,手指半按快門,讓相機自動聚焦,之後輕輕一按,手不要晃動,這樣一個清晰精彩的瞬間就剎那定格。普通人只要掌握這四點,就能拍出心儀的照片了,留住身邊的精彩。。
  • 疫情40多天!南昌37張照片曝光…
    這可能是最近最令南婉兒感慨的一件事: 打開手機相冊,找出一兩個月前的照片,你就會覺得恍若隔世。 3月4日,我們徵集疫情前南昌照片的活動啟動,千餘名網友參與了此次活動,分享了疫情前他們的「日常」。
  • 8張照片,一起看看5年前的東莞工廠生活,是什麼樣的?
    本期,我們百家號:走遍千山和萬水將通過8張當年的照片,帶大家一起來看看5年前的東莞工廠生活,是什麼樣的?這張照片拍攝於2013年,圖為東莞某電子廠的集體食堂,中午下班,食堂內,人潮湧動,餐桌前,座無虛席。這張照片同樣拍攝於5年前,不過是另一家電子廠的食堂,無獨有偶,工人下班後,排隊吃飯。
  • 150張圖片看疫情之下的足球世界:我踢球,你在意嗎?
    疫情期間,作為體育行業從業者我們好像有很多話要說,但又好像不知道要說什麼。不妨先看看我們所收集的這150多張圖片,每個畫面都在說著什麼?琢磨用什麼主題來概括,瞬間想到了1998年世界盃的那首抒情版主題曲《Do you mind if I play》——我踢球,你在意嗎?
  • 五名普通人的自述:疫情之下,我們那些落空的計劃
    文:愚伯的自留地圖:來自網絡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本應熙攘的城市按下了暫停鍵,同樣,也使很多的人計劃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有些結果是傷筋動骨的,有些卻是幾近致命的,下面從五位普通人的口述裡,看看疫情究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 疫情之下,上海國際詩歌節如何「天涯同心」
    疫情之下,上海國際詩歌節如何「天涯同心」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20-10-1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
  • 疫情之下,我在西班牙的留學生活
    暖春三月,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海外卻呈蔓延之勢。身在海外的留學生,一個多月前為國內的親人們憂慮擔心,而現在,自己又要面對新冠肺炎陰影下的生活。 面對疫情,有人選擇回國,也有人選擇堅守原地。疫情之下,留在西班牙的留學生們情況如何?
  • 疫情之下的尼泊爾:日常生活與隱憂(下)
    (2)擔憂的問題:底層人民的生存危機「我現在更擔心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不是染上這種病」疫情不僅產生了新問題,還放大了舊問題。尼泊爾的全國性封閉政策之下,中上層還能維持正常的生活,「聽話」地待在家裡,而中下層的人民因為生存危機不得不做「不聽話」的人,社會不平等問題在疫情之下直接地呈現出來。當我問及上述幾位訪談對象對疫情之下的尼泊爾所擔憂的問題時,他們提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底層人民的生存危機。
  • 疫情過後,普通人如何開源節流
    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家庭的收入來源中斷,更有很多人失業,那麼疫情下,普通人如何開源節流呢?一、開源小渠道1、新媒體寫作。疫情期間大家封閉在家,她的幼兒園也無法開業,她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做起了龍蝦生意,128元一份的龍蝦朋友圈銷售十分火爆,疫情期間她掙了幾十萬,被評為優秀代理商,解封後很多商家模仿她的銷售模式,收效甚微;另外,她還銷售印尼燕窩,經常組團訂貨,也是賺得個盆滿缽滿。所以一個優秀的微商和自己的專業和人脈分不開。3、利用專業創收。
  • 普通人和NBA球星身材差距有多大?看完這5張照片,你就有答案了
    普通人和NBA球星身材差距有多大?看完這5張照片,你就有答案了NBA賽場上球員看著都是比較普通的,其實感覺和普通人也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很多打野球很出色的人,感覺自己跟NBA的普通球員也是沒有什麼區別。就是不說美國球員,看看咱們的大姚,跟普通人坐在一起也是這樣的感覺,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姚能夠抗住奧尼爾的衝擊,要知道一般人想要頂住奧尼爾的衝擊,真的太難了,姚明的這雙腿也是能夠看出他的下肢力量多麼出色。
  • 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該如何生活下去
    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生活下去呢?上海松江的一處宣傳畫。本文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圖「疫情對你有什麼改變?」這是我今年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往往能引出一次有趣的對話,順著對方的興致,我也會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 北京市資訊|遮不住的陽光——疫情之下北京百姓工作生活瞬間
    北京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遮不住的陽光——疫情之下北京百姓工作生活瞬間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我們每個人都捲入了一場與病毒抗爭的搏鬥中然而,短暫停留的烏雲不會遮住太陽的光芒,在口罩背後,有科學的防控舉措,有堅守崗位的奉獻,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必勝的信心。《中國應急管理報》攝影記者在抗疫的同時,也把鏡頭對準北京城,聚焦疫情之下百姓的工作生活,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人們的內心世界。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來滿懷信心。1月30日,安德裡北街一家店鋪照常營業,方便居民,店主笑對疫情並不緊張。2月14日,北京下起中雪,一位交警在雪中指揮交通。
  • 用鏡頭定格普通人最真實的「抗疫」!錢捍抗疫影像日記攝影展研討會...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實習生 梅韋8月15日,《面對——錢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攝影展研討會會在青島市美術館舉行。展覽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共鳴和思考,同時引起攝影界的關注和熱評。山東攝影名家、策展人、媒體代表參加了研討會,大家紛紛表示,攝影家錢捍走過城市的大街小巷,用鏡頭定格了疫情之下最真實的山東抗疫生活。
  • 疫情之下的高三學子:堅持學習,以不變應萬變
    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讓各高校和中小學的開學時間一再延遲。面對「史無前例」的畢業季,高三學子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的狀態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3名高三學子,他們向記者講述了真實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臨沂一中高媛:給自己當家長,自拍打卡引家長稱讚因疫情期間開設網課,需要上傳各種作業和打卡照片,臨沂一中高三17班利用QQ群建立聯繫。一張張自拍打卡照片,與其他照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自拍打卡照片發自高媛的「家長」,這讓眾多家長都非常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