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天堂大多分布在發達經濟體周邊的地區或島嶼,有些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要道或國際商業和貿易中心。這些國家成為發達經濟體的重要補充,形成若即若離的特殊關係。
伴隨著歷史發展的進程,避稅天堂的區域也逐漸由最初的歐洲、拉美,發展到非洲、中東、亞洲等全球各個角落,不斷適應新的監管條例的變化,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避稅天堂除了具備稅務和監管政策方面的吸引力外,還是風光秀麗的度假、觀光勝地。歐洲的湖光山色,拉美的椰林、沙灘,讓人過目難忘。
全球到底有多少個避稅天堂,它們具體在哪裡?它們的特徵是什麼?
避稅天堂遍布全球
稅收正義組織創辦人布魯諾·戈爾特納(Bruno Gurtner)在談到避稅天堂的規模時說:「20年前只有12家離岸中心,今天幾乎達到80家,有300多萬家公司棲身,並且每年還以15萬的速度遞增,地點已遍布全球的各個角落。」
綜合各大國際組織和機構對避稅天堂的定義,被列為避稅天堂的國家和地區大約在40~80家之間。2000年,國際經合組織正式將46個國家列入避稅天堂之列,還將另外21個國家列為潛在優惠稅收機制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0年啟動了評估避稅天堂的調查項目,並同致力於打擊逃稅行為的非營利組織——金融穩定論壇(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一起將42個轄區列為避稅天堂;由研究學者和活動人士組成的稅收正義網(Tax Justice Network)將69個國家和地區列為避稅天堂。
儘管各家機構列出的數目不一,但其實這些避稅天堂之間只有程度上的差異,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另外,還有一種統計避稅天堂的便捷方法,即凡是在各家機構名單中都出現的國家和地區毫無疑問就是大家認可的避稅天堂。
避稅天堂遍布在全球各個角落,最有影響力的避稅天堂主要分布在兩大地緣政治軸心,歐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其中以歐洲規模最大。
歐洲的避稅天堂主要分三大部分,瑞士、列支敦斯登以藏匿私人財富著稱,是老牌的避稅天堂;英國的倫敦城作為離岸貨幣市場的大本營是現代避稅天堂的鼻祖,英屬皇家領地海峽群島、澤西島和根西島避稅天堂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另外,就是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愛爾蘭幾個國家構成的資金轉移與調配通道,為跨國公司和各類基金提供服務和便利,成為現代避稅天堂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全球最密集的避稅天堂聚集地要數加勒比海地區,分布在加勒比海周圍的避稅天堂,以英國的海外領地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開曼群島、百慕達、英屬維京群島、特克斯群島(Turks)和凱科斯群島(Caicos),以及直布羅陀、巴拿馬、巴哈馬、貝里斯、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等國家和地區。
英國人對殖民地最大的貢獻就是引進了成熟的法律框架,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在立法上普遍受到英國影響,英國的信託概念早在1727年就被移植到開曼群島。
受英國法律的影響以及加勒比地區的小島國在立法方面享受的自主權,吸引避稅天堂紮根,為出於各種理由希望逃離本國管制的跨國公司、投資者機構和個人提供一塊「納涼之地」。
中東地區避稅天堂的形成主要受石油美元的影響,巴林這個海灣地區的穆斯林國家是中東最早開採石油的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20世紀70年代中期,巴林效仿其他避稅天堂開始實施零稅率和《銀行保密法》,並於1975年10月推出離岸銀行業務優惠措施。
東西方商業和經貿的門戶杜拜憑藉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最新的避稅天堂,提供的服務從銀行、資本市場、資產管理、保險和再險到伊斯蘭金融服務應有盡有。當然,海灣國家的石油財富是杜拜避稅天堂生存的基礎。
離岸業務和金融全球化將避稅天堂的區域不斷擴大,在全球各個角落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壯大。20世紀80~90年代,印度洋、非洲和前蘇聯地區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陸續加入避稅天堂的行列。
傳統上,出於交通便利和文化相近方面的考慮,歐洲人偏愛瑞士、盧森堡等歐洲小國;英國、愛爾蘭居民更喜歡曼島、澤西和根西島;美國人則更多地選擇加勒比海地區,許多美國富人借著度假的機會將錢存放在那裡以躲避監管。現在,隨著電子通訊的發達,在選擇避稅天堂時早已打破區域的劃分。儘管如此,人們仍以自己熟知的語言和相近的文化作為選擇避稅天堂的重要參考依據。
避稅天堂有哪些?
全球到底有哪些避稅天堂,至今也沒有統一的答案,一方面是各家國際組織和機構羅列的名單有差異,另一方面,避稅天堂國家和地區本身也在不斷變化之中,有些退出,有些新加入,為了讓讀者有一個大致參考,以下我們提供的是綜合國際經合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稅務正義網信息的彙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