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
21世紀之後中國一直被認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經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世人的矚目,當然也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嫉恨。這幾年來美國政客不斷地抹黑中國,聲稱是中國奪走了本該屬於美國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但問題在於製造業是美國人自己一手整垮的,就算沒有中國的製造業,美國的公司也不會將錢投資在國內減產,而是到其他亞非拉國家進行投資,美國製造業崗位仍然不可能增加。
事實上中國在全球化當中也不完全是受益者,中國的許多產業也因為全球化影響而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和損失。比如農業上的大豆,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我國還是大豆出口國,但是這些年來我們的大豆受到美國廉價大豆的衝擊節節敗退,以至於中國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完全無法自給自足。由於大豆是飼料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北方地區的主要食品之一,這就意味著中國的肉食價格與安全完全依賴於美國,並且按照美國的邏輯中國農民的工作機會被美國農民搶走了,這筆帳又該怎麼算?
我國雖然是製造業大國,但是絕大部分從事的都是中低端的製造業,我們所獲得的絕大部分利潤從單價上來看非常微博,絕大部分人只是獲得了工作崗位而沒有真正地因此過得更加富裕。由於美國和西方國家持續的貨幣寬鬆政策,中國人被迫接受惡性的輸入性通貨膨脹,最直接的傷害就是房價飛漲對財富的侵蝕,因此中國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以國家為單位來看就算是中國和美國都不是贏家,那麼錢到底讓誰賺走了?顯然就是那些對國家沒有任何忠誠度的跨國公司,他們正利用全球化的便利來獲取最大的利潤,卻沒有將這個利潤與他人分享,而是利用那些避稅天堂來積累驚人的財富以實現他們的一己之私。
最該交稅的人不交稅 國家怎能不窮?
美國的富人總是對自己的「稅負過高」而憤憤不平,這些富人聲稱10%的人承擔了全美國超過50%的稅負,而最貧窮的20%卻一分錢也不交,這對富人來說是完全不公平的。但富人從來不考慮他們的收入已經佔了全社會總收入的90%,也從來不透露他們在避稅天堂裡所藏匿的巨額財富以及逃掉的稅款。
蘋果公司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3年的一次國會聽證會上蘋果公司被曝光私下裡與愛爾蘭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愛爾蘭政府同意給蘋果0.005%的超低優惠稅率。這樣蘋果就在愛爾蘭建立了國際銷售公司,通過其他分公司特許權使用費的方式將大部分的利潤轉移到愛爾蘭,蘋果就至少逃掉了至少數百億美元的稅款。這不僅激怒了美國政府,也激怒了長期受到被美國科技公司資本掠奪的歐盟,2016年歐盟直接將蘋果告上法庭要求對方補繳130億歐元的稅款,但是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歐盟卻輸掉了官司,歐盟各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數字稅上下手討回自己的損失。
根據美國政府自己的估計,每年這些跨國公司避稅都會造成5000~6000億美元的公司稅損失,2017年僅美國財富500強公司就在避稅天堂藏匿了2.6萬億美元離岸資產。如果將個人受益者也算在內,那麼美國累積的避稅損失估計在8.7萬億~36萬億美元之間,每年的個人所得稅損失也高達2000億美元。
要知道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一年最多也才3000億美元,而這個順差裡還有不少是美國跨國公司供應鏈的「自產自銷」不能算作是中國的收入。美國看上去財大氣粗,但是政府的可支配支出非常有限,光是軍費就要佔去7000億美元超過了可支配支出的一半還多,每年合計損失的7000~8000億美元對美國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以上還是美國的直接稅收損失,由於這些公司不投資美國自身且不會把利潤轉回美國(轉回美國就要交稅),那麼美國的就業率就不能從這些公司身上獲得多大的幫助。相應的因為失業而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都要依靠政府來解決。這些隱形的且無法估算的損失都要美國政府和納稅人來承擔,而此時真正提供給政府稅收的往往是中低層的美國人,也是最需要幫助的那群人,但美國政府對他們的幫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富人不僅沒有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反而在讓窮人反過來變相補貼富人。
跨國公司正對全球產生威脅
各國跨國公司對本國造成的損失已經遠遠大於貢獻,歐洲目前有大於3萬億美元的財富因此而流失,超過歐洲總財富的10%,俄羅斯和中東產油國財富流失更嚴重,近一半的財富流失到英美國家以及相關地區的避稅天堂中,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俄羅斯、中東富豪雲集在倫敦。中國也是資產流失的大戶,在全球最大的20個發展中國家裡我國損失最多達到了1.1萬億美元。
除了帳面上的損失,這些被隱藏的財富嚴重的幹擾了各國正常的經濟秩序,這些錢從各個經濟體中被抽走,讓經濟體內的流動性降低。為了補充流動性各國央行又不得不印錢補充流動性,這些錢中的大部分又被這些跨國公司給吸走,老百姓不得不承受通貨膨脹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如此多的遊資形成了我們常聽到的國際熱錢,這些錢對經濟體造成二次傷害,那些中小型國家往往無法抵制這些熱錢的進攻造成匯率崩潰,熱錢再回來對國家所有值錢的資產洗劫一空變成自己的「私人物品」,就連國家政策都被其影響,甚至於政權都要旁落與他人之手。
大國的政治也不例外,尤其是西方的民主國家,凡是政客就需要競選資金,執政後也需要資金支持。這個時候掌握大量熱錢的跨國公司就成了重要的資助者和遊說集團,通過砸錢他們完全可以影響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未來政策的走向,這就等於變相地控制了整個國家。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跨國公司都必須得到監管和控制,2018年開始G20國家、經合組織和歐盟啟動了應對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的BEPS行動,通過信息上的合作來打擊跨國公司惡意避稅的行為。但是隨著美國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這個合作陷入了一種停滯狀態,這導致在這次疫情當中跨國公司又發了一波「國難財」,這再一次激怒了美國的執政者。
像亞馬遜、谷歌、臉書、蘋果這些科技巨頭這兩天都被美國國會「約談」,這些巨頭目前已經佔據了納斯達克指數的半壁江山,對美國政治和經濟都有巨大的影響。面對議員們的指責,這些公司的CEO們個個臉不紅心不跳,甚至於拿中國當擋箭牌強調自己「美國公司」的身份,而一旦涉及到利益問題他們馬上就推三阻四好像與美國無關的樣子,這就是跨國公司的醜惡嘴臉,一切都是以利益至上,在他們的眼中已經不存在國家,而正是這些人的貪婪在摧毀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