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與雁蕩山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南老為佛寺題字。

溫州雁蕩山以山水奇秀名聞天下,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美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位列「三山五嶽」之一。它不僅讓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也深受家鄉溫州人的喜愛。出生在溫州樂清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經常讚美雁蕩山。他的兒子南一鵬在《父親南懷瑾》一書中寫道:

「有趣的是,我自小聽父親說起雁蕩山的美景,說一進山口,就會看到展旗峰,巍然獨立,非常壯麗。然後父親又說,山裡有兩個瀑布,因為水勢不是很大,當地人叫它們作『湫』。大的叫『大龍湫』,那個小一點的,其實是細一點的水柱,當然就叫『小龍湫』了。喜歡山的我,聽了他的描述以後,心痒痒的,對從未一睹的家鄉,充滿著嚮往。後來,我去了溫州,極為興奮地到了雁蕩,登上了展旗峰,摸到了龍湫水,好好地享受了這一方山水。回到上海以後,急著想和父親交流一下我自小懷想的雁蕩,沒有想到,父親竟然告訴我,他是聽我祖父說的,他自己從來沒有去過。雖然沒有去過,父親對家鄉也如同我一樣,應該是魂牽夢縈的吧。」

南一鵬的記述,在南懷瑾先生寫的《<吳山點點幽>前記》一文中得到印證。南懷瑾先生說:

「餘少時蟄居鄉村書屋,欣喜山水而身懶遊樂,偶取徐霞客遊記讀之,旁觀名家山水畫本,疑假疑真,遊心物外。雖家近雁蕩,而終身未嘗登臨。古人有言:『欲畫龍湫難下筆,不遊雁蕩是虛生。』其然乎?其不然乎?」

南懷瑾先生對雁蕩山的美好印象,不僅僅來自父親的言辭和徐霞客遊記,或許還與他的詩詞啟蒙老師朱味溫有關。朱味溫先生和被梁啓超譽為「徐霞客第二」的雁蕩山建設功臣蔣叔南交往甚密。1920年,深感總是沉浮於小官小吏的朱味溫辭去官職,做了一次雁蕩山深度遊,得到蔣叔南的熱情接待。朱味溫先生跑遍了靈峰、靈巖、大龍湫等雁蕩山主要景區,歌山賦水,寫作了幾十首吟唱雁蕩山的詩詞,結集為《雁蕩吟》。成名後的南懷瑾深銘師恩,在自己創辦的臺灣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和香港經世學庫發展有限公司,兩次出版朱味溫先生的詩集,並寫下了《復翁吟草選集前記》《重印復翁詩集贅言》等文,講述自己小時接受朱味溫先生教導的細節,記錄出版恩師詩集的緣由,以為緬懷。其間自然會受到朱味溫先生對雁蕩山讚美的影響。

南老贈了法大和尚書法。

「溫州在歷史上素來是仙靈聚居之地,山水秀麗,如有名的樂清北雁蕩山。」這是南懷瑾先生在《山川人物與永嘉禪師》一文中的描述。可見山水秀麗的雁蕩山是南懷瑾先生魂牽夢縈的故園記憶。

南懷瑾先生對雁蕩山的讚美和喜愛,不僅表現在語言文字上,也體現在他對雁蕩山建設的關懷行動上。

1990年,雁蕩山管理局顧問周丕振借夫人張燕徵赴港工作之便,向南懷瑾先生請教雁蕩山靈巖寺重建問題。南懷瑾先生不僅熱情接待張燕徵,當面表述自己的看法,事後還就重建靈巖寺的大原則專門寫信給周丕振。他在信中特別強調:

「重興雁蕩靈巖寺,固所樂聞。鄙意雁蕩原因佛教禪窟名高四海,近代則有世界公園之譽,靈巖能仁皆古之名剎,如欲重興,一須人,次須財。人者須有道高德重之真正高僧起為號召;財者須藉十方善信湊集,或大力發心之士解囊助成。一旦此二條件緣合,但修建構造切忌採用現代式之西洋方盒形態,如此則使名山失色,雁蕩靈巖均變為市儈商場,便甚為可惜,且留遺憾無窮。必須採用固有傳統之林園特色結構,配合雁蕩靈奇方為上策。其實山裡只有靈巖一寺,將來色人如欲發展雁蕩為觀光勝地,更應全盤統籌,不可草草匆匆,徒使後人笑我們一代為沒有文化的一群也。」

南老贈顯廣法師書法。

南懷瑾先生見識卓遠,語重心長,愛之切,全洋溢在字裡行間。據雁蕩山靈巖寺方丈了願法師介紹,1993年靈巖寺修建大雄寶殿,南懷瑾先生曾專門委派遠在美國的弟子夏荊山到雁蕩山幫助察看。

俗語說,天下名山僧佔多。1999年,溫州市雁蕩山管理局規劃藉助名寺名僧發展旅遊,邀請當代高僧夢參長老重建能仁寺,管理局主要領導特地到香港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南懷瑾先生特地把自己的建議想法錄音交給管理局領導參考,事後又歸納了八條意見函告周丕振。南懷瑾先生說:

「能仁禪寺為歷史上之禪宗道場,故應保持發揚禪宗叢林之特色。希望大家真正誠心為雁蕩佛教文化,並非只為經濟效益建寺;

主要須有大雄寶殿、禪堂、法堂、藏經樓、羅漢堂、客堂、齋堂、四天王殿等八大院區;

禪堂可與羅漢堂相毗連;

羅漢堂可塑五百羅漢,至少要十八羅漢。每一尊羅漢,由各施主發心塑造,背後刻發心塑造者之姓名,為之自行祈福。準備十年或二十年塑造完成。或只塑十六羅漢,刻採用淨慈寺所藏貫休大師所畫之羅漢像塑造,後人皆加降龍、伏虎兩羅漢,即世俗所謂十八羅漢;

唯一開山祖師諾詎那尊者(羅漢塑像),可供在大雄寶殿側面;

自古遺留之大鍋,應移到齋堂隔壁,專造一座能仁寺古蹟保留之處,不必專為此鍋佔用重點地基;

僧寮可與預定佛學院保留建地毗連;

其餘方丈及班首執事寮房,乃至雲水僧客房、客堂等,應一一安排適當地點。」

南懷瑾先生對重建能仁寺規劃考慮之周全,令人十分感動。他在佛學界德高望重,影響巨大,但在信末特意註明:「我之意見只是提供做參考而已,並不固執一己成見。」顯得異常謙虛,更見他對雁蕩山建設的關懷之情,以最高明之見為上。

據雁蕩山能仁寺方丈了法大和尚回憶,2001年,夢參長老帶著了法、誠信、宏覺等法師去紐西蘭弘法,途經香港時去拜訪南懷瑾先生。交談中,夢參長老向南懷瑾先生介紹了雁蕩山能仁寺的重建情況。南懷瑾先生說:「雁蕩山是中國東南第一山。諾矩羅尊者曾經率領三百羅漢在那裡修行,我叫兒子南國熙塑一尊諾矩羅尊者像,供奉在能仁寺。」夢參長老聽後笑笑說:「好的,塑了像,還要蓋祖師殿,單獨塑一尊像還不行吧!」夢參長老說完,大家都笑了。

南懷瑾先生和雁蕩山還有一種特殊情緣,那就是對能仁寺方丈了法大和尚、靈巖寺方丈顯廣法師等後學的殊勝因緣和開示。

20世紀90年代,在廈門南普陀寺的了法大和尚通過南懷瑾先生的弟子與南懷瑾先生結緣,因為都是溫州樂清人,兩人有許多共同的話題。1994年正月,南懷瑾先生應邀到廈門南普陀寺開講「禪與生命科學」,也就是今天廣為流傳的「南禪七日」,妙湛長老手書給南懷瑾先生的邀請函,就是時任閩南佛學院教務長了法大和尚呈送的。

南懷瑾先生講了七天七夜,提了許多問題,只有了法大和尚和後來曾擔任全國佛教協會會長的學誠法師兩人回答正確,這對了法大和尚也是很大鼓勵。

南懷瑾致周丕振書信

南懷瑾致周丕振書信

此後,了法大和尚一有機會拜訪南懷瑾先生,總是十分珍惜機緣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南懷瑾先生每次都十分耐心給了法大和尚開示。2008年,了法大和尚受夢參長老特別指定到雁蕩山能仁寺擔任住持後,多次到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請教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給了法大和尚寫過一幅字,內容是南宋天目禮禪師的一首悟道偈子:「不汝還兮更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寫完之後,他覺得這幅字沒有寫好,又給了法大和尚重寫了一幅。南懷瑾先生改動了其中的一個字,把「不汝還兮復是誰」改為「不汝還兮更是誰」,鼓勵了法大和尚讀好經文,做好功課。

雁蕩山靈巖寺顯廣法師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出家人,曾連續十餘年擔任樂清市政協委員。他早年在雁蕩山靈巖寺出家,後來去了天台山國清寺。1984年,顯廣法師率徒5人從國清寺返回靈巖寺,重興靈巖寺,修理殿宇並恢復佛事活動。經過十多年努力,圓滿建成大雄寶殿等寺廟建築。南懷瑾先生對顯廣法師的修為十分肯定,除了委派弟子夏荊山幫助幫助察看風水外,1994年新春在廈門還特地書寫唐朝貫休禪師的名句「禪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相贈顯廣法師,鼓勵他樹立正信,不斷精進,做一番事業。

南懷瑾先生生前雖然沒有到過家山雁蕩,但他對雁蕩山的厚愛和支持,雁蕩民眾永遠不會忘記。

相關焦點

  • 一座燃燈塔——深切緬懷南懷瑾先生
    趙樂強南懷瑾先生是在2012年中秋前一日走的。那晚月照如水,萬裡霜白。轉眼間八周年了。今年的八月十四夜,同樣是秋空明月,涼風初起。此時,坐在可樓的院子裡,燈影婆娑,琴聲悠揚,我的心卻在想八年前的那夜晚、那月光,深深地懷念南先生。南先生是一個將儒釋道打通並生活化了的人,他也是我生命中的燃燈塔,「層層高聳接青雲」,提高了我思維的緯度。南懷瑾先生記得在太湖大學堂的一個午後,我問南先生:「南老師,您名滿天下,樂清以您為榮。
  • 《南懷瑾先生年譜及其他》後記
    《南懷瑾先生年譜及其他》後記 2018/10/28 00:19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楊凡 瀏覽:2956
  • 南懷瑾誕辰100周年 《南懷瑾先生年譜及其他》一書首發
    今年是南懷瑾誕辰
  • 視角:聽南懷瑾先生講禪
    聽南懷瑾先生講禪,無疑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況老先生雖已高齡,瘦骨嶙峋,仍然精神矍鑠,中氣十足,演講終日,精力不倦,一聲斷喝,聲震屋宇。時值寒冬,未見他厚衣裹身,微露冷相,但見他雙足盤腿,體態輕盈,尚能引體向上。老先生的修行有術,由此可知矣。
  • 南懷瑾先生的國學體系
    南懷瑾先生的國學體系南懷瑾先生仙逝以後,國人紀念這位世紀老人、國學大師,上世紀九十年初先生的作品剛引進大陸時有人斷言將會有「南學」出現,像學術界研究《紅樓夢》的學問叫「紅學」,研究王陽明的學問叫「王學」。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中間為南懷瑾先生,左一為卞毓方我於是再度南下吳江,見到南懷瑾先生的第一面,恍若記起古代清風出袖南先生個子偏矮,身材偏瘦,俄而釋然,就這模樣,才成就仙風道骨的南懷瑾。以下是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幾則逸事:拜師學劍少年南懷瑾在杭州國術館習武,聽說附近城隍山上有一位老道,劍術出神入化,人稱劍仙,按捺不住學藝的衝動,幾番前往拜謁,俱緣慳一面。
  • 眾賢齊聚太湖大學堂 紀念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
    暨太湖大學堂建校十周年3月22日(農曆二月初六),在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暨太湖大學堂建校十周年之際,太湖大學堂、中國文化書院、老古文化事業公司聯合舉辦"民族復興與文化自信"論壇和"書香中國經典世界"活動,隆重紀念南懷瑾先生,來自社會各界的一千多名人士來到現場參加紀念活動。
  • 南懷瑾先生說《金剛經》的偉大與平凡!暢銷數十年不衰
    大家好,這裡是知味讀書,今天給大家推薦《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先生說《金剛經》的偉大與平凡!暢銷數十年不衰。作者簡介南懷瑾先生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 2007年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 讀者記錄拜訪經歷-南懷瑾|太湖|大...
    當年,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著名博士論文《江村經濟》,就是出自這裡。正是這部著作,使他在留學英國45年之後重登母校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的講臺,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赫胥黎獎章,成為第一位獲得這項榮譽的中國學者。  幾年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尋根問源,也看中了這裡的風水,以望九高齡,在此創辦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太湖大學堂。
  • 南懷瑾先生五封家書與浙江金溫鐵路的故事
    南懷瑾先生是浙江樂清人(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畢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研儒釋道。曾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著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等三十多部,且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八種語言。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的誡子詩
    南懷瑾不但愛講諸葛亮的《誡子書》,他自己也經常撰寫誡勉詩文教育子女。1969年冬,南懷瑾送12歲的小兒子南國熙到美國留學時,就寫過一首令人難忘的七律《誡勉幼子國熙赴美留學》,誡勉南國熙胸有大志,拋棄功名富貴的誘惑;腳踏實地,注重濟世利他的實踐。
  • 雁蕩山遊記——我第一次看見北鬥七星
    夜遊雁蕩我在河南洛陽曾經夜遊過龍門石窟,我幻想夜遊雁蕩山應該也是差不多的,遠遠地觀望山上的燈光布置,燈火通明,走馬觀花。事實證明,我又錯了。夜遊雁蕩山的光線完全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而是靠天然的——月光。我們跟隨她到達相應的觀賞點,用特定的姿勢,來觀看月光映照下的雁蕩山的輪廓,本來黑乎乎的山峰,被這位導遊一描述,還真的是大不一樣:鯨魚、犀牛、老鷹、公主、王子、和尚、菩薩全都活靈活現起來。尤其是老鷹,我們要用仰視的姿勢來看,為什麼呢?
  • 南懷瑾先生:「焚書坑儒」事件的真相
    ——南懷瑾先生《原本大學微言》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 對話南懷瑾長孫南品峰:我兒子不看他曾祖父的書
    南品鋒,1964年出生,南懷瑾先生長孫,昨天作為家屬代表參加揭牌儀式後再舉個例子,外面的人一來樂清就去雁蕩山玩。我自己本身是樂清人,卻是最近才第一次去雁蕩山。越是近,反而越不會看。所以很慚愧,我們這些後人對自己祖輩的學問造詣都不是特別了解。本文轉自:溫州網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也曾為此迷惑過,於是就去找一些書來讀,可是夜貓子只是一個才疏學淺的小迷糊,那些經書都是文言文,喻理又很深刻,讀起來簡直犯迷糊,實在是難煞小夜貓子我了,不過還好,遇到了南懷瑾先生的書,他用自己幾十年的深厚學識來解讀佛經,肯定是比小夜貓子我要強太多了。
  • 山花爛漫 雁蕩山寫生作品展舉行
    6月3日,由浙江畫院、溫州市雁蕩山風景旅遊管理委員會主辦的「山花爛漫」——雁蕩山寫生作品展在市文化館舉行,共展出33位畫家81幅山水、花鳥畫作品。展覽至7月5日結束。雁蕩山,其開山鑿勝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
  • 懷念南懷瑾老師
    南懷瑾記得那是在1989年農曆八月,我在閩南佛學院任教務長。當時,臺灣的首愚法師來閩院訪問,我負責接待——引領他到方丈樓拜訪妙湛老和尚後,陪同參觀廈門南普陀寺。交談中,首愚法師得知我和誠信法師都是樂清人,就對我說:「我的老師南懷瑾先生也是樂清人,精通儒、釋、道三家文化,博學多才,著書眾多,現定居香港。若有時間,可去拜訪。」因此,在離開南普陀寺之前,首愚法師就將南懷瑾老師在香港的住址告訴我,便於以後聯繫。
  • 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的遺物「失蹤」了?
    南懷瑾自1985年離開臺灣之後,直到去世一直和李家人共同生活。從南懷瑾公司股權、著作權到遺物,南家和李家的官司已打了數年。而就在3月12日,一篇以「南懷瑾先生法定繼承人」署名的《緊急通報》在網上流傳開來,提及「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的遺物已不在太湖大學堂及南懷瑾先生辦公居住處,且不知去向。」
  •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都是經典,父母應該都看看
    這是學界對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學術成就的評價。而在日常生活中,南懷瑾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又是如何教育子女?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都是經典,父母應該都看看一、教育孩子,先教做人南懷瑾老師,特別關心下一代成長,他經常用諸葛亮的《誡子書》、《朱子家書》、《曾國藩家書》等經典著作,深入淺出講教育孩子的道理!
  • 南懷瑾的故鄉情
    南懷瑾先生對此頗為感慨,他說:「人,畢竟就是那麼平凡。多少宗教上的大師,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得道還鄉也是南懷瑾先生一生的抉擇。他學道於四方,卻念念不忘「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總是不厭其煩對眾人講解「你們知道嗎,我們家鄉樂清的』樂』,是個多音字,不止有4種讀音」。他為家鄉發展奔波,幹成了籌建金溫鐵路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