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以下簡稱「記者」):你父親這次沒來?
南品鋒(以下簡稱「南」):我父親80多歲了,不便舟車勞頓,就沒來了。
記者:你祖父晚年定居江蘇吳江太湖邊上,在這期間有回過溫州、回過樂清嗎?
南:沒有。其中原因一言難盡,包括我們家人也都說不清。
記者:雖然他晚年沒有回家鄉,但卻一直在為家鄉做貢獻。
南:是啊,他身在海外,卻心繫國家、心繫家鄉。他投資興建金溫鐵路,就足以表明他對家鄉的關心。
記者:跟讀者介紹一下你家的情況。
南:我父親是長子,父親和我叔叔一直住在家鄉,沒有跟隨爺爺去臺灣。目前我們都住在溫州市區。
我父親最大,和我二叔都是大陸這邊的奶奶生的,我們兩家一直在溫州老家。爺爺去臺灣後,又相繼生了兩女兩男。兩位姑姑比較大,目前都定居美國。兩位叔叔一位在美國一位在香港。這兩位叔叔目前都在從事宣傳跟爺爺有關的事業。
記者:有沒有人說你跟祖父長得非常像?
南:長相是像,但是學問不像(發出爽朗笑聲)。我們後代都沒有像爺爺那樣做學問,拿我來說,我現在是一個自由職業者,跟學問不沾邊。
記者:你孩子對曾祖父的學問造詣了解嗎?
南:哎,這正是爺爺生前擔心的問題,文化斷層的問題。我兒子現在都不看他曾祖父的書,越是親近越不看。反而是那些慕我爺爺之名而來的人,才會看他老人家的書。爺爺有一位臺灣學生,當時爺爺已經不在臺灣,這位學生說自己等紅綠燈的時間都會看爺爺的書。後來到太湖大學堂爺爺身邊,反而不看書了。再舉個例子,外面的人一來樂清就去雁蕩山玩。我自己本身是樂清人,卻是最近才第一次去雁蕩山。越是近,反而越不會看。所以很慚愧,我們這些後人對自己祖輩的學問造詣都不是特別了解。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