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綠化樹需求增大,北京(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昌平苗圃土地出租市場火爆。土地資源網為您推薦: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農用地轉租25年。
據土地資源網了解,北京2012年城市綠化對苗木的總需求是:500萬株固沙綠植、10萬株(芽)園林綠化苗木。面對這麼大的需求,北京昌平眾多苗圃場都開始準備。
望不到邊兒的育苗場裡,工作人員正三五一群為樹苗做著常規檢查。技術主管和一邊跟同事們熱火朝天忙活著,一邊給記者講心得:法國梧桐嬌氣,得用麻繩把主幹嚴嚴實實地裹住,一點兒縫兒不能留;結果銀杏開杈低,得防止底杈折斷;歐白樺倒是皮實,但是現在樹幹還像手腕一樣細著呢,得防倒伏……「伺候樹苗,就跟伺候小孩一樣,可得精心著哪!」技術主管說著,不忘扶著樺樹幹朝根部踏上幾腳,把土踩實。
勃勃生機來之不易。「你看這棵白皮松,從把種子埋進土裡,到長成今天3米多高的壯實樹苗,得要經歷15年。」指著層層疊疊綠得養眼的針葉,宋濤向記者說道。不單白皮松,那邊一排排的紫葉李樹,別看矮小,也已有了12年樹齡;就連最能躥個兒的法國梧桐,也是長了9年才成了一棵好苗子。
[土地推薦: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農用地轉租25年]
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苗圃租期還有25年,溫室2萬平米,一次性轉讓1500萬。
電話:010—65237388 李經理 手機:13701020112 李經理
圖片
圖片
新聞:北京為2008年奧運會儲備各種優質苗木十萬株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九日電](王鍾英於晶波)前段時間的一場大雪令北京樹木遭遇了建國以來的最大一次災情,一千三百餘萬株樹木成了雪中「受害者」。北京市園林局今日稱,為保證奧運綠化工程順利進行,該局已在北京小湯山苗圃及機場路兩側等處儲備了優質苗木近十萬株。據悉,奧運苗木儲備工作將持續到二00五年。
北京小湯山、西南郊等苗圃自今年起承擔了奧運苗木儲備任務。目前,這些苗圃已儲備了白皮松、欒樹、白玉蘭等十個品種的苗木一百多畝。北京市園林局城市綠化處稱,奧運儲備樹種須適合北京城市氣候特點,並為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中用量較大、而數量又相對較少的樹種。
今年苗圃儲備的奧運用苗中,常綠類苗木主要為白皮松、雪松、油松、西安(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刺柏等四個品種。落葉類苗木有國槐、絨毛白蠟、欒樹、白玉蘭、千頭椿等,幹徑均在六釐米以上。除苗圃原有育苗外,大量苗木是從北京周邊地區購進的。
據了解,北京園林部門自二00一年起就已著手進行奧運苗木儲備工作,其中大規模苗圃苗木儲備工作自今年開始。北京園林部門將用未來三年時間,每年以一百餘畝的規模進行苗木儲備。[土地推薦: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農用地轉租25年]
專家研究:論行道樹、道路綠化樹種和苗圃
一、北京早期的行道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0—219年),修築了從鹹陽(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通今北京並向東經遵化、山海關至遼東半島;向東北經古北口通承德(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向西北經居庸關至懷來、宣化的四條馳道。這些馳道旁都有行道樹。《漢書·賈山傳》中說「馳道寬五十步(每步合五尺),三丈而樹,樹以青松」。
遼代南京(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位於今北京城西南,城垣沿唐藩鎮舊城營繕。契丹統和十五年(997年)正月,聖宗令諸道種樹。
金代海陵王改燕京為中都,定為國都,在遼南京舊址建成。大定四年(1164年)十月,金世宗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栽植柳樹各百裡。
元代,大汗忽必烈命令在大路兩旁廣泛栽植一種長得很高大的樹木,每株間隔不得超過兩步。
以上的行道樹均指在郊區的正式官道上種植,其作用一是夏季可供路人乘涼;二是冬季大雪封地時起路標作用;三是一定裡程栽3—5株,起裡程碑作用。當時城垣內路旁栽樹尚無記載。
明代,遷都北京後,對元大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挖紫禁城筒子河,修南海,將北城牆南移,城牆改砌磚等。明末,城內開始栽植行道樹,紫禁城四周夾道皆槐樹,十步一株。從東華門至景山,夾道也都植有槐樹,今景山西(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街仍留有當時栽植的古槐數株,至今已300多年。
清代,北京城市行道樹的種植有較大的發展。康熙三十三年(1694),因天壇風沙淤塞,於天壇外大路旁植柳樹御風,所栽植樹木交巡捕三營看守。清末,北京的一些主要街道綠化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前門大街楊、柳、合歡混栽於街道兩側。宣統二年(1910)春,由各城區巡警在轄區道路兩旁栽植行道樹,綠化街道58條,栽植國槐、刺槐、柳樹,共11510株。
民國初期,由警察廳主辦北京的行道樹,每年春季均有少量栽植,但成活及養護管理均不好。
民國十四年(1925)1月31日,市政府在全市行道樹勘察報告中提到「全市各行道樹,除景山前街有梓樹、楸樹(實際應為黃金樹),天安門前有絨花樹(合歡樹),西皇城根有柳樹外,其餘多屬槐樹(國槐、刺槐)」。民國十七年(1928),改由北平市工務局管理行道樹。民國二十三(1934),由北平市農事試驗場林務股主管行道樹。民國二十二年(1933),袁良任北平市長期間,由市政府技師孫葆琦擬就北平市行道樹計劃,闡述了種植行道樹之必要性,建議建立專業苗圃,定向培育苗木,最後提出由商鋪、住戶各自管理與統一管理相結合。民國二十七年(1938),北平農事試驗場林藝股,連同行道樹一併交市政府工務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北平市政府統計,全市行道樹共有國槐、刺槐、美楊、毛白楊、欒樹、柳樹、合歡、芩葉楓、元寶楓、黃金樹、梓樹、龍爪槐、龍鬚柳、榆、桑、椿樹16種喬木24045株。以前城市中栽植行道樹用的各類苗木,都是臨時從花商手中購買,規格不全、品種稀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北京市政府統計,僅有行道樹9100株。民國十四年(1925)8月,由北京市政工所創辦的先農壇外壇西北角專門培育行道樹用苗的苗圃於1943年被日本侵略軍兵營佔用。
二、園林苗木的培育
建立培育道路綠化用苗的大型苗圃,是從北京市解放後開始的。
1949年2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建設局農林實驗場接收了沙窩苗圃、德勝門苗圃和地壇苗圃,土地總面積30.26hm2,在圃苗木共28個品種14萬株,規格雜亂,質量很差。政府首先對苗圃進行了整理,淘汰劣苗、繁殖新苗、開培訓班、培養人材、擴充土地、增闢苗圃、廣泛引種、大量培育綠化用樹苗。從1949年到1957年底,共繁殖苗木3575萬株,出圃供應綠化663萬株,1957年底,在圃苗木1460萬株。從1986年至1990年,平均每年繁殖317萬株,苗木在圃量為851萬株,每年平均出圃苗木145.8萬株。1991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繁殖近200萬株,苗木在圃量近800萬株,平均每年出圃150萬株。
到1990年底,城近郊區道路綠化總面積達2525.78 hm2。共有樹木209種303.22萬株,綠籬19.3萬株,攀緣植物9.7萬株,草坪157.38萬m2,宿根花卉5.59萬m2,綠化覆蓋率34.46%。到2000年底,城近郊區道路綠化總面積達到5189 hm2,共有樹木近300種3190萬株,綠籬2087萬m,草坪4567.13萬m2,宿根花卉115萬m2,綠化覆蓋率36.34%。
這麼多道路綠化用苗,由於要求規格大、樹型整齊一致,因此絕大多數出自園林局苗圃。八十年代開始,苗圃有計劃地為市政工程(主要是行道樹)定植大苗,如1986年苗圃定植大苗64個品種,備苗45萬株,佔地3000畝。特大規格苗由綠地、片林抽稀解決。
三、道路綠化功能的變化
(一)從公元前770年,周朝開始至明末清初,二千多年間,在郊野公路植樹,其作用僅限於為過往行人乘涼、休息、雪天作為路標記示裡程,實際在某些區域對農田也起一定防護作用。這個時期城市人口尚稀少,或許有少數街道栽種有樹木,但也疏於記載。
(二)明末清初,北京城內「天壇因風沙遊塞」開始植行道樹,以後在一些主要的稍寬點的道路兩側開始種植行道樹。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做到了路修到哪兒行道樹就能栽到哪兒,而且從一條路兩行樹發展到三塊板路。1989年的北四環發展到四塊板,上下路之間的隔離帶一般都較寬,用各種植物材料美化,不僅解決了車輛會車時眩光問題,也增加了城市的綠化面積。
(四)進入九十年代,由於我國與世界各國開展廣泛交流,國際旅遊業迅猛發展,北京作為首都,城市環境問題被提到了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因此,二十一世紀的道路綠化就不單純是遮蔭、路標、休息等方面的作用,而是和城市綠地合為一體,作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美化市容的一種重要手段。
四、目前道路綠化亟待重視解決的兩個問題
(一)如何解決好行道樹的營養面積與透氣鋪裝問題
按照園林樹木營養面積的學說,「樹木垂直投影面積是樹木根系分布區,即營養面積」,中年樹根系分布略大於此,老樹則不及此面積。
城市道路兩側由於埋設有多種市政管線,因此給行道樹留的營養面積都較小。一般大型道路一側為路樹留出2—3m的斷面,中、小型道路留出1.5—2m的斷面。大型道路按8m的株距計算,每棵路樹預留的營養面積應為16—24 m2,中型路按6m的株距計算,每棵路樹預留營養面積應為9—12 m2,在城市土地這麼緊張的情況下,預留出這麼大的營養面積,應當說不算太小,但實際狀況是只給每棵樹預留出了2.25 m2 (1.5×1.5m)的樹堰。
道路規劃是線性規劃,地上、地下均按斷面來劃分,按線給面積。對行道樹的面積也是如此劃分的,為什麼出現行道樹只給樹堰那麼點面積?主要是怪我們自己退讓。多年前,株距之間的地面一般都裸露,雨天時,人從上面走過將泥土帶到路面;有的雖在株距間種過草,但由於行人踐踏,保存得很差,於是就請道路部門將這些地段視同人行道一併鋪上了路與磚,這種作法應該改變。改變後不是不鋪裝,但要鋪能透氣、透水的地面磚。目前,有些公園用一般建築用磚鋪地面,效果雖好,但鋪在人行道旁,色彩會不協調,應該研製既能透水、透氣,顏色又能與人行道相協調的磚材。
實現這一轉變還有一些實際問題需要相應加以解決:
1.樹木的營養面積比樹堰加大10倍後,相應的植樹換土量也加大10倍,預算、定額都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2.擴大的樹木營養面積,既要使樹木根系生長、發育,又要使人行道路平整,那麼土壤的容重以什麼樹木為標準,不同級別的路、行人數量的多少也應有區別,應做專題試驗。
3.地面透氣鋪裝有哪些材質可以利用,有多少種方法製作;既透氣、又滲水、又耐踐踏的矛盾如何統一。
4.生根、營養土壤的配製也需要研究,至少分出快長喬木、慢長喬木及常綠樹對土質的適應與要求。
(二)樹種多樣化及合理配置問題
樹種應力求多樣化。栽植樹木越多,越忌千篇一律,越要多樣化,道路綠化亦不例外。不同樹種有不同的季相、色彩,能夠更加豐富城市園林景觀。
道路綠化樹種的多樣化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是從局部地段考慮,如何多樣化,主要靠設計人員根據當地的局部小氣候條件、建築、地形、面積以及周圍環境,作出具有不同特色的設計;二是從全市考慮如何在不同路段栽植不同的樹種。這類手法北京在幾十年前就做過了,並取得比較好的評價,例如車公莊路的泡桐,三裡河路的油松,化工路的核桃,萬泉河路的杜仲,北中軸路的饅頭柳、千頭椿,東三環路的臭椿,北三環路的銀杏,原西頤路(今中關村大街)的雄株毛白楊,復興路的中國槐。儘管已經有十多個樹種上路,但與發展著的北京還不是十分相稱,有待開發的樹種還很多。例如,供大型行道樹用的樹種有銀杏雄株、君遷子雄株、絨毛白蠟雄株、欒樹(分早、中、晚花),在一些地勢稍窪處可種植美楊雄株、新疆(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楊、旱柳雄株等。供中型行道樹用的樹種有白榆、核桃、望春玉蘭、杜仲、山桃、山杏、杜梨、山丁子、合歡、皂角、蝴蝶槐、刺槐、紅花刺槐、千頭椿、元寶楓、大葉椴、小葉椴、流蘇雌株、楸樹、梓樹、黃金樹、柿樹,在一些地勢低洼處可種植金絲垂柳、楓楊。供小型行道樹用的樹種有饅頭柳、稠李、吳茱萸(臭檀)、衛矛、車梁木、北京丁香、龍桑、小葉樸等,另外在一些條件稍好的地方可種植如槲樹(柞櫟)、麻櫟(橡樹)、槲櫟(小葉菠蘿)。
關於對樹種的評價問題,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應該說任何一個樹種都有其優缺點,關鍵在於用法。有的樹種富有氣勢,如雄株毛白楊和銀杏,幹高挺拔、氣勢雄偉、樹大蔭濃,很適合於栽植在寬敞的街道;有些樹種的花很美,這類觀花樹種應適當加大株距,使樹冠光照好,花芽分化好,花團錦簇,如泡桐開花時滿樹的紫色、白色花朵,欒樹在6—8月間分別開出金黃色的圓錐花序,國槐的花為黃色且落花滿地,望春玉蘭、山桃花三月就能開放,四月的山杏、梨花紅白相間,花繁似錦,合歡、紅花刺槐、刺槐於六月開出紅白相間的花,流蘇白色裂片狀的花形十分奇特,秀麗可愛,楸樹、梓樹、黃金樹是園林中常用的觀花樹種,稠李、車梁木、吳茱萸,北京丁香也都是很好的觀花樹種。有些樹種觀葉效果很好,如銀杏到了秋季葉色金黃、景色很美;蝴蝶槐的葉子簇生象蝴蝶,元寶楓選秋季能變紅的株種,深秋滿樹的紅葉;其他如柿樹、車梁木、衛矛、吳茱萸的葉子也都能變紅;有些樹種適於觀果,最漂亮的數柿子,尤其是高莊柿,黃中帶紅,當葉子脫落後,果實要在樹上再掛近月餘。山丁子果實雖小,但數量最多,滿樹晶瑩透明的鮮紅果實在樹葉脫落後仍能懸掛月餘,觀果海棠、車梁木與山茱萸,秋季均觀紅果,衛矛黃色果實開裂,露出鮮紅色的假種皮,元寶楓、楓楊的果實象元寶;有的樹種宜於觀枝條及幹皮,如山桃、山杏枝幹皮紫紅色、開裂,金絲垂柳及金枝國槐是冬季觀枝樹種。
(三)關於道路綠化的復層結構問題
復層結構問題的關鍵是喬、灌、草三者結構要合理。凡是復層結構一般說喬木栽植密度應適當放稀,為灌木及草坪留出生長空間。
樹種選擇與搭配。東西向路,南側的行道樹處在高樓背陰處,應儘量選擇耐蔭樹種,由於光照不足,花芽分化質量不好,儘量不選觀花樹種,下木的灌木宜選用常綠樹加以人工造型或耐蔭植物,如珍珠梅、金銀木、天目瓊花及莢蒾屬植物,特別光照不好的地段可選擇華北香薷等。草坪植物可選擇麥冬草、嶗峪苔草等。即使是在路的南側,在樓房間隙也有一定的開闊地,有一定的光照,只要注意選擇一些不太怕風的樹種即可。路北側對樹種不太挑剔,多數地段背風向陽,這些地段可栽植一些邊緣樹種,常綠樹中如廣玉蘭或狹葉廣玉蘭、雪松、喬松、大葉冬青、構骨等,下木則可選擇金心黃楊、銀邊黃楊、大葉黃楊、枸橘、絲蘭,甚至石楠、火棘、南天竹等,落葉樹可選擇青桐、合歡、懸鈴木、各品種玉蘭等,下木可選擇臘梅、白鵑梅、各類栒子、各品種月季、各色壽星碧桃、紫荊、紫薇、江南槐、黃櫨、木槿、花石榴、果石榴、山茱萸、紫珠、海州常山、金王子錦帶、蝟實、糯米條等。
南北向路,一般均有半日光照,東西兩側相差較小,但東側的下午光照要比西側上午光照好,溫度也高,長勢也好於西側,但冬季風害東側要大於西側。
五、關於苗木的定向培育
民國十四年(1925),北京市政公所創辦先農壇行道樹專用苗木培育苗圃,但規模很小。北京正式建立大規模的園林苗圃是從1952年開闢東北旺苗圃開始的,1953年建天壇苗圃,1954年建東北郊苗圃南場,1955年建東北郊苗圃北場,1956年建西南郊苗圃,1960年建小湯山苗圃,鼎盛時期的1990年底市屬苗圃有8000餘畝,區屬苗圃2500餘畝。在本市綠化用苗中,70—80%的苗木用於北京市綠化,另有部分餘苗供應臨近省份。七十年代時,有一年七個日本代表團來東北旺苗圃參觀,他們說,日本國有苗圃、私有苗圃很多,但可供應作行道樹用的品種、規格均不足,一條路樹計劃往往因買不到苗木而修改,即使有一品種,得幾個規格湊或幾個苗圃才能湊齊,由於樹型培養方法各異,分枝點高度不同,樹皮顏色也不甚相同,因此湊起來的路樹很不一致。在城市大園林建設發展中,我認為就不能將苗圃全部推向市場,必須保留一部分土地,按照城市大園林的需要搞好定向育苗,有計劃地開發新品種,培養城市大園林需要的多品種大規格的苗木,並根據需要使用新的方法搞好囤苗,以保證反季節施工,作到四季植樹。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大環境的綠化,尤其特殊苗木的供應,不能推向單純的商業運作,既要講究經濟實效,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實效。北京是首都,還有一個全國的示範作用問題。解放五十年來,城市綠化所以取得了這麼大的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有一大批苗圃,苗木是園林綠化的物質基礎,過去如是,今後越是大發展越需要本地擁有足夠的苗圃,對此萬萬不可忽視。[土地推薦: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農用地轉租25年]
[土地推薦: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農用地轉租25年]
北京昌平北六環(小湯山)240畝苗圃租期還有25年,溫室2萬平米,一次性轉讓1500萬。
電話:010—65237388 李經理 手機:13701020112 李經理
圖片
圖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土地資源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