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半,孫桂珍從炕上坐起來,沒有推醒身邊的老伴,獨自披上衣服下了炕。她上班的草莓園,離家5裡地。
河北尚義距離北京不到300公裡,但往往要比北京早冷上一個月。9月底的早晚,已經有了涼意。孫桂珍不自覺地緊了緊衣領。
「好在10月15號就要供暖了。」說這話時,縣政府辦的司機老魏正載著考察團趕往草莓園。自2016年北京昌平與河北尚義籤訂幫扶協議,在紅土梁鎮建起了草莓種植基地,這條路他已經「跑」過太多遍。
沿著瑟爾基河自南向北,兩山之間的低洼處逐漸從一片荒地變成連片的草莓大棚。行至高點時,老魏停下車望了出去,「就像是沿河生出了一條致富的銀線。」
尚義縣的脫貧故事就藏在這條銀線裡。
昌平尚義草莓基地大棚內的高架苗。受訪者供圖
一畝大棚一個蘑菇
15顆紅透的草莓剛好裝滿一盒。張新國掃了一眼,從裡面挑了個頭最大的,小心地擦掉泥土,俯下身遞給身旁的小孩。
昌平南邵鎮的消費扶貧市集要連開三天,孩子是家長帶著來「趕集」的。在尚義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張新國,帶著尚義的夏季草莓「返銷」北京,「盯」到大集結束後,還要趕回尚義。
在北京,夏季草莓是「空白」,尚義的草莓一年四季能結果。這裡草莓種植的技術、資金和人才,都是昌平「送」過去的。作為昌平的扶貧幹部,張新國2019年掛職以來,兩地之間他沒少折騰。
尚義縣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有貧困村94個,其中深度貧困的15個。2019年,這裡的GDP總值只有43.9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還不到4億元。
「要把培育產業作為脫貧的根本出路」,河北省省長許勤曾這樣肯定昌平的做法。但在這之前,選擇什麼產業帶到尚義,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路。為找到這條路,昌平經過了漫長的「試錯」。
初來乍到時,尚義的氣候條件,曾讓昌平扶貧人認為「種什麼都能成」。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的尚義,正好處在河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碰撞形成的半高地勢上,被分成壩上、壩下兩個地貌單元。
紅土梁鎮在壩下,海拔1140米,屬於半高冷地區,氣溫冷涼,7、8月份最熱的時候平均溫度也不超過18℃,瑟爾基河流經,水源豐沛。
然而,昌平過來幫扶的第一年,試種的百合、慄蘑為啥都沒成,一畝大棚最後只結出了一個蘑菇。
2018年,昌平將自己最具優勢的草莓種植產業帶到尚義,經過一茬作物輪番試種和糾錯,他們終於發現了「玄機」——當地的氣候條件,簡直就是草莓的天然種植場。
大棚裡的草莓。受訪者供圖
「無中生有」的草莓園
可是問題來了。尚義全縣19萬人口,農業人口佔去近八成,竟沒人會種草莓。
馮永衛2014年起就在紅土梁鎮工作,當上鎮長也有兩年了。用他的話說,尚義的草莓種植「是個無中生有的項目」。
為這個全新的種植項目,昌平請來了「外援」——李偉斌自己經營的萬德園草莓種植基地,在昌平甚至整個北京都很有名氣。經營多年,早就形成了穩定的渠道——上遊能引進國外種苗,下遊有固定銷路,夾在產業鏈中遊的種植,當地人不會,但李偉斌是行家裡手。
2017年,昌平區政府找到李偉斌,希望他能在尚義落地,政府拿錢建大棚、修水渠,由李偉斌負責投產後的運營。
當時已經66歲的李偉斌很猶豫。他脫口而出一連串的困難,包括條件艱苦,對人員不熟悉,夏天有時會斷電,沒地方洗澡,做飯比較難……不過,聽說尚義是半高冷地區,李偉斌又有些心動,這是他一直在找的——一年四季可結果,剛好彌補我國夏季草莓的空白。
2017年8月、9月,李偉斌走遍了尚義所有可能的地方考察,同時滿足氣候、交通、旅遊三個關鍵要素的只有紅土梁鎮。
「溫度和氣候適合草莓生長;距離縣城不遠,從張家口到尚義必須經過紅土梁;挨著草原天路景區,可以發展觀光、採摘,遊客順路打卡;向北還有2000多畝空間用於未來拓展……」
2018年以來,昌平區拿出240萬元,加上北京市的支持,共2040萬元投入到了佔地320畝的一期草莓種植基地,建設草莓育苗大棚、日光溫室178棟,於2019年投產。
「引進這樣的龍頭企業,就相當於引進了育-產-銷的完整草莓產業鏈——不愁種,也不愁賣。」馮永衛掐下一顆熟透的「紅顏」放在手裡反覆掂量,「無中生有」的項目在紅土梁鎮扎了根。
大自然的「考驗」
午休過後,李偉斌貓著腰走出帳篷,初秋季節,天高雲淡,午後的陽光也不再像夏季那樣灼熱、刺眼。草莓基地的內部道路空無一人,60多名工人全在大棚裡忙活。
他走到園區唯一的玻璃大棚外,隔著透亮的玻璃向裡看,秧苗油綠、草莓可愛。李偉斌很安心。
一年下來,李偉斌交出了「成績單」:年繁育草莓商品苗600萬株、原種苗50萬株,生產鮮果5萬公斤。
「成績單」裡也有不少學費,自從到了尚義,大自然就在不斷地給李偉斌上課。
「正常澆草莓,可第二天醒來發現草莓全爛在了地裡。原來尚義用的是泉水,溫度比北京要低上10來攝氏度,草莓受不了。」
「按照北京經驗,3月底4月初栽苗,誰知道突然一場雪下來,第二天苗全都凍死了。」
「棚的高低不同,加上排水還沒建好,趕上一場大雨,秧苗全都淹死了。」
也有一些驚喜的地方,李偉斌發現尚義非常適合育苗,繁育出的種苗和商品苗都質量極高,根系粗壯發達。
草莓的最佳育苗期是每年的3月到8月,最適宜的溫度是6-28℃。不要說南方地區,就連北京這樣的北方城市,一進入7月溫度驟然升高,也無法再進行草莓育苗和種植,多年以來,夏季草莓幾乎空白。
「尚義7月份平均氣溫不超過17.8℃,8月份不超過18.1℃,完全可以在夏季種植草莓,溫度低也減少了病蟲害幹擾,秧苗不易得炭疽、枯萎病等絕症,是生產種苗最好的地方。」李偉斌說。
今年的600多萬株商品苗剛剛賣走,北京、內蒙古、山東、雲南、新疆……供不應求。經過第一年的探索,李偉斌估計,今年賠不了,明年產量能翻番。
草莓園的「戰果」還在不斷擴大。今年5月,二期草莓園也已經在尚義「上馬」。
北京市投入100萬元參與建設的紅土梁鎮永勝地村幸福互助院項目。受訪者供圖
脫貧農家的「幸福院」
孫桂珍的工作地點,就位於二期草莓大棚。11年前,她的老伴突發腦溢血失去了勞動能力,種地只能放下,家裡成了貧困戶,「房子都快塌了。」
孫桂珍成了家裡的頂梁柱,賺錢、照顧孩子、看護愛人。開始那些年,孫桂珍一年打工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塊錢。後來好一些,日薪提高了,但因為工作不穩定,一年下來收入也不過萬兒八千,生活勉強為繼。
今年5月,昌平尚義草莓種植基地二期項目「上馬」,孫桂珍跟鄰村的郭素桃一起謀了份差事,每天澆苗、拔草、栽苗,一天收入110元,加上加班費、領班費……孫桂珍一個月最多能拿到4000元錢。
2018年以來,北京投入市級幫扶資金600萬元,昌平區也拿出193.5萬元,在尚義縣建了4家互助幸福院,改善周邊村屯的農戶居住環境。家在永勝地村的孫桂珍,也住上了互助幸福院。
並排而建的小磚房被統一漆上了粉色的外立面,午後時分,上了年紀的大爺在自家門前的空地上打盹,或者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扯著嗓子聊天,都做了半輩子鄰居了,現在還能一起搬進嶄新的房子裡繼續相互照應。
孫桂珍的「新家」25平方米,有衛生間、廚房和起居活動三塊空間,雙人床、沙發和書桌擠在一處空間裡,顯得有些侷促,但也比過去好多了。
幫助貧困戶脫貧,昌平拿出了「解決方案」,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務工薪金是其中之一,還包括土地流轉租金和資產收益再分配,也就是說,扶貧項目需要每年拿出政府項目投資的7%留給縣級財政,用於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崗位、村戶分紅等的再分配。
郭素桃除了在草莓園打工賺的2000多元,2019年還從昌平引入的草莓園、光伏、白羽肉雞等產業項目的資產收益再分配中賺得了1700元錢。一年下來,郭素桃家的收入達到2.9萬多元,家庭年人均純收入9837元。
隨著一戶戶家庭脫貧,尚義縣今年2月正式「摘帽」,張新國說,到今年10月,所有貧困戶將全部退出,徹底脫貧。
孫桂珍(左)和郭素桃(右)手捧收穫的草莓。受訪者供圖
告別貧窮的「定心丸」
天潤園草莓基地的史強,是二期草莓園的「外援」。他開著車在草莓園裡轉,5月份才啟動的項目,路面和排水還沒有做好,開起車來總不那麼順暢。
他很習慣這樣的顛簸,佔地630畝的項目,史強每天要轉上好幾遍,「這時候很多地方的苗都不長了,就這裡的還在瘋長。」600萬株商品苗、60萬株原種苗、30萬公斤鮮果的年度任務清單,他覺得問題不大。
經過5年探索,昌平對外扶貧趟出了那條沒人走過的路——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資金支持、技術保障、市場推廣,這是由一顆小草莓得出的寶貴經驗。
從2016年兩地籤訂幫扶協議至今,北京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4億元,其中昌平區級資金4089萬元,實施幫扶項目136個,累計輸送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68人次。
對脫貧後的鄉村振興,昌平打算幫助尚義縣再拓展種植基地2000畝,建設草莓研發中心、冷藏冷凍和精深加工車間,開發凍乾草莓、果茶、果汁等產品,打造從繁育、生產、物流、產品加工、休閒採摘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史強也有自己的計劃。
「今年把種植技術交給在我這幹活的農戶,明年就找幾個人讓他們承包我的大棚自己幹,他種我收,賺錢是他們的,要是賠了,我就還按一天110元的工資給他們。」
他說,掌握了技術,自己做了老闆,這才是永不返貧的保障。即便有一天他不在這裡幹了,農戶們也不會擔心因為失業再次陷入貧窮。
用史強的話說,這是一顆告別貧窮的「定心丸」。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張暢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