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2020-12-11 道家救世派

經常誦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能不能讓人擺脫煩惱呢?這要看誦讀者的心態和是否能夠長期堅持以及是否了解《清靜經》所講內容的含義。你若不信讀它何用,一年讀一次估計也沒用,不知其所云何意就算一天讀一百遍也只是浪費時間。如果你願意了解《清靜經》所說內容的含義,那就請你認真讀完全文。

只推道家思想精華不要求任何人信奉道教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為方便讀者閱讀而沒有把原文中的字詞分別解釋,如有疑問或不同看法可以留言探討。原文直譯如下:

譯文:容納整個宇宙從出現前到消亡後的大道雖然沒有具體形狀,它卻孕育出了我們生存的銀河星帶;能夠容納整個宇宙而任其從生到死的大道雖然沒有情感,它卻能讓太陽系長期安然的運行其中;大道雖然沒有顯赫的名聲,但它卻讓各種動植物都能在地球上生長繁衍;我不清楚是否有更好的名字來稱呼它,就按自己的理解強行把它命名為道。人們都應該清楚順道而行的所有東西中:有清晰的有混濁的,有不停運動的有長期靜止的;天空是清晰透明的大地是濁厚堅實的;天空中的氣體是一直流動的地球內部是長期靜止的。男人隨時都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立場,女人經常像黃河水中裹挾著泥沙一樣,雖然柔中帶剛但不失包容。男人為家庭和國家奔波勞碌,女人為生活安靜祥和而操持家務。讓各個星球降落到本就該屬於自己的運行軌跡上,讓地球上的微小的物質流動結合,從而生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一直都在自己的軌跡裡清晰運行安靜無聲的地球,是以相互混雜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各種生命的發源之處。為生活勞動忙碌是安靜休息的基礎,人類要是在休息的時候能讓思想清靜而沒有邪思雜念,哪麼天地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他精神的歸依之處。

人類的精神都是喜歡清淨的,而心中的各種憂愁卻常常擾亂它;人們的心靈都是喜歡安靜的,而各種欲望卻常常牽動它。如果能時常去遣散心中的欲望,那麼心靈自然會安靜,只有澄澈掉心中的各種憂愁,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清淨。精神清淨了自然就不會再有六欲生出,最毒害人的貪圖佔有之欲和嫉妒報怨之恨以及自以為是的觀念也就會被消滅。:人們之所以不能讓精神清淨,是因為心中的憂愁沒有澄澈,各種欲望沒有被遣散掉。能遣散各種欲望和雜念的人,如果讓他的精神觀察他的內心,他會看到他的心中沒有任何邪思雜念;讓他的精神觀察他的外形,他不會覺得自己的身形與別人的身形有什麼區別;讓他用精神去觀察各種物體,任何物件都不會讓他產生用該物件與其物體進行比較的想法。對思想、身體和身外之物的觀念都能醒悟過來,就會明白看到的一切到最後都不過是一場空;看那些落空的願望本來就應該是一場空,願望落空了精神也沒有落得所謂的空曠寂寞;所謂的空就是用肉眼看不見,看不見那些難以看的見的事物你怎麼努力也是看不見;看不見那些用肉眼看不見的事物就不要去努力看了,還是把思想清湛到沉寂靜默吧;把思想沉寂靜默到沒有任何雜念可以再沉寂靜默的地步,那麼邪欲雜念還能再出現在思想中嗎?邪欲雜念不再出現在心中,那才是真正的得到了安靜。用真正的精神安靜當作平常心對待各種事物,用真正的精神安靜當作平常心才能得到人類真正的天性;把平常心應用到日常安靜的時間裡,那麼人們就可以經常得到真正的安靜了。如果能像上面說的這樣做到真正的清靜,那麼就會漸漸的進入真正的大道之門;既然進入了真正的大道之門,那麼就可以把這樣的人稱之為得道者,雖然把他們稱之為得道者,其實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為了教導感化眾生,把他們稱之為得道者;只有那些能真正領悟參透這些醒世箴言的人,才可以傳授給他們聖人在人們順著人類發展的大道上,在不同時代裡所運用的各種治理世界的方法。

太上老君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爭名奪利,智慧一般的人喜歡爭名奪利;真正的德是不把行善看作積德,虛偽的德是執著於用行善的方式去表現自己是個有德之人。執著於表現自己有德的人,不配被稱之為有道德的人。很多人之所以得不到真正的道,是因為他們有妄想之心。既然有妄想之心,就難免驚動自己的精神;既然驚動擾亂了精神,就難免於執著各種事物;既然執著於各種各樣的事物,就難免希望自己活的比別人久得到的比別人多;既然貪圖的多那就難免產生各種煩惱;各種各樣的煩惱和非份的狂妄想法,都會凝結成憂愁困苦從而傷害人們的身心;人們的精神受到各種愁苦的汙濁思想欺辱,就會使人隨波逐流浪跡天涯生活無常最終忿忿而亡,經常沉沒在痛苦的大海裡掙扎,那他就永遠失去了真正的道。真正的用平常心對待一切的道,只有願意真心去參悟的人才能得到,真正願意得到道而去參悟道的人,他一定是能夠常期做到隨時都能讓精神處於清靜狀態的人。

在此為讀者解釋一下文中道和無的意思:道是過程的意思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段時間。宇宙在出現以前到消亡以後這個過程就叫道;人類在出現以前到消亡以後這個過程也叫道;一個朝代從出現前到消亡以後這個過程也叫道(如劉邦從沛縣起兵造反到漢朝建立再到漢朝滅亡這個過程);人從出生前到死亡後的這一個過程也叫道。宇宙運行的大道涵蓋著下面的那些道,在這條道上運行的人類社會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而人類社會無論怎樣變化人們追求內心光明善良和追求社會和諧的目標永遠不會改變,而這個目標也叫道。

人之所行寬者叫道窄者稱路

無即是沒有的意思也是(肉眼)看不見的意思。看不見的事物有很多比如各種物質的分子,所謂的鬼神以及人們常說的名譽。道被解讀為過程時哪麼很多過程也是看不見的,比如過去和未來,而道家讓人向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人們做事的時候多為未來的人們考慮一下,我們現在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

相關焦點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杜光庭)
    說常清靜經此明清靜之理。且常者,法也。常能法則此經清靜也。清者,元也。靜者,氣也。經則法也,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梯凳。凡學道之人皆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未*有不假經戒而立,不因元氣而成道者也。此一章之句分為三段,先明無形之道,次說運行之理,下明無名之法。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其鬼使曰:君能誦某經否?德玄曰:平生長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鬼使曰:我怪有道氣,慈心惟甚,有愍恤之德。謝公船中賜食之恩,且放公一月,其限罪我,即耽之一月之內,可誦經萬卷,必有聖降。道罷,忽然不見。德玄忘食忘寢,專心而誦之。前後誦經三十日,其數已足,便回至家庭焚香再誦其經。彼使者復見於前,使者曰:公乃經數已足,其壽蓋終。前者感君之飯恩,陰府怪責我違限之愆,背上決我三十。遂袒下衣。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誦sònɡ持chí不bù退tuì,身shēn騰ténɡ紫zǐ雲yún(57)。注釋(1)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作者不詳。此經主要闡述「如何清靜,漸入真道」。「太上老君」,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之一。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太上常清靜經》:注釋 天地人合一
    微信掃一掃 添加公眾號   博大胸懷無限情懷   心若敞開萬法自來   太上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道者,開口動舌、發言之詞也。又云:道者,虛無之炁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一個人能一念回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返本還原,得道成佛了。同樣的,唐、宋以後的道家,也與禪宗互有關聯,例如道教《清靜經》的主旨,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所以一念清靜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講的功利一點。
  • 小夥搶劫20元想進監獄清靜,監獄和看守所哪個地方清靜?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從懂事開始就會面臨著許多的煩惱,有來自學習上的,有來自工作上的,也有來自情感上的,面對著這些壓力和煩惱,許多人總會想找一個清靜的地方,一個人待一待放鬆一下自己,只不過有的時候似乎一個清靜的地方不太容易好找,於是有的人便開始動起了腦筋,去找一個自己認為所謂的清靜地方
  • 道德經37章,修自己的清靜之氣,清靜為天下正
    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48章的無為而無不為,顯然是聖人;所以,誰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只有兩個:大道和聖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守住無為之道,萬物都將自己演化發展。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清靜經》詳解第005篇上篇已經詳解了: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靜,道性具足自然通達玄門!再次重點強調一下,清靜二字就是除邪欲,摒除邪欲始得清涼和自在,行住坐臥煩惱不侵就已得祥和。那麼這個「邪欲」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 寺院居士稱陳曉旭很生氣 影迷呼籲還其清靜
    同時,不少影迷還在網上發出呼籲,希望留給陳曉旭一片清靜。   洗盡鉛華曉旭很寧靜   晨鐘初作,經鼓悠鳴。陳曉旭正月初六在長春百國興隆寺剃度出家,剃度師為百國興隆寺住持常慧法師。昨日,陳曉旭剃度後的照片首次曝光,從照片上看,落髮後的陳曉旭緇衣布屣、鉛華洗盡,雖然略顯憔悴,但神情很寧靜,且面帶微笑。
  • 《道德經》第45章: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清靜為天下正
    機巧是邪惡的,那麼拙劣就是好的嗎?這確實讓人難以理解,機巧表現出笨拙的樣子,這難道就不是機巧了嗎?那它又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想參悟這個道理,就一定要聯繫老子「無為」的觀點。老子認為,無為並不是無所事事。如果把無為比作果皮,那麼無不為就是果實的內核。老子在前面的章節論述水的本質,目的就在於勸導人們要像柔水一樣與世無爭。這個「與世無爭」,並不是任人宰割的意思,而是指沒人能與之相爭。機巧亦是如此。
  • 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第26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通過恬靜的心境調適與思考,能讓人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智慧地增進,也同樣能促進自己心境的平和。智慧在恬靜中涵養,智慧促進恬靜心靈的升華,在兩相促進中,讓人性和順,讓心靈本性自然流露。
  • 老子:常清靜,則不生妄念,「無知,無欲,無為」,人最接近道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老子這章的內容,說到「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讀起來挺讓人費解的。為什麼老子要教人弱其志?不是鬥志昂揚,奮發圖強才對嗎?老子是從道的境界看問題,他老人家想的,和我們想的不一樣。請看下文分解。
  • 《清靜經》得清靜就是除邪欲,仙家養心之法人人都可妙用於生活!
    《清靜經》詳解第002篇話說修心別無他法,惟有常清靜而已!祖師有云:清靜為天下正!因此,一清一靜,即與虛空同體,與道合真,只有簡簡單單兩個字而已,萬千精髓就已全部囊括其中,雖然至簡,卻也至難。人居鬧市,不得清靜;人居山野,亦難清靜。
  • 清靜身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人生境界,說到底是心靈的境界。若心亂神秘,無論你走多遠,都捕捉不到人生的本象,領略不到有韻致的風景。No.3 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唯有心靈的清靜,方能成就人性的優雅。這種清靜,是得失後的平和,是誘惑前的淡定,是困苦中的從容。
  •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一部自度度人修行經
    「早壇功課經」涵蓋神明信仰、清靜身心、內外煉養、功行濟世等多方面的修行箴言。作為一名全真道士,每天早晚卯、酉兩個時辰的功課經誦讀是必修功課。在道教宮觀中,誦經有一套非常嚴整的程序。上殿誦經之前,所有的經師和常住道眾都要淨手漱口,以殿中鐘鼓聲為號令,行跪拜、誦持、禮謝等儀軌,除需要忌諱的戊日外,其他時節日日不輟。
  • 道家修行: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住。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2014年12月25日 14:26 來源:《宗教哲學季刊》第7卷第1期 作者:朱越利 字號 內容摘要:道教的教理、教義中包含著豐富的智慧。